[轉錄] 何東洪:春吶應維持抗主流趣味

看板electronic作者 (look forward !)時間18年前 (2006/04/10 21:15), 編輯推噓4(401)
留言5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本報記者黃俊銘】 「我要去墾丁叫春」,「我要去海洋」。每年墾丁的「春天吶喊」、貢寮的「海洋音樂祭 」,吸引大批人潮進駐,而且愈來愈有參加嘉年華會的氣氛,許多年輕人不見得玩音樂, 但他們以玩趴踢的心情,來看表演,也來被看。 面臨轉型定位之痛 有趣的是,春吶與海洋祭原都始於一種小眾、違抗主流的趣味,如今人潮倍增、商機浮現 時,面臨轉型與定位之痛;而搖滾樂、電子舞曲始終與嗑藥畫上等號,除了反映台灣對於 「青年文化」的認知甚為貧瘠,也呈現社會對於反叛文化的集體焦慮。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系助理教授何東洪稱此為「 道德恐慌」,而台灣委實恐慌太久了;他也觀察,國際五大長年把持台灣唱片工業,這股 集結在春吶的樂團勢力,剛好接收那些在主流唱片得不到機會的音樂人。以下以第一人稱 記述: 每年四月在墾丁地區舉行的「春天吶喊」,十多年下來,累積了很多人潮。不過,現在我 們想像中的「春天吶喊」,在官方、地方警察的眼中指的是「墾丁音樂祭」:有搖滾、電 子舞曲、嘻哈等不同類型,不同的場子由不同的主辦單位主導。 媒體只理解「搖頭」 它已經不是原來的「春天吶喊」,台北的夜店也會把顧客拉下去。現在JIMI(原春吶主辦 人)要「正名」,要去註冊,實則很難擺脫這麼複雜的糾葛,我覺得擋不住了。 我很喜歡「春天吶喊」的做法,它維持原來的調性,不強調炫的外國名團,從開辦時請本 土樂團開唱,現在慢慢擴及東南亞、美國樂團,做得不錯;可是媒體理解的,永遠就是「 搖頭」,就像提到搖滾樂會想到大麻一樣。 長期下來,整個春吶被定義成嗑藥族的聚會,我覺得這是媒體文化的問題。就像媒體報導 周杰倫,我也從來沒有看過,有任何人談周杰倫是怎麼做音樂的。 這和英國六○年代初期發生衛道人士的「道德恐慌」很像,不管你是搖滾、饒舌,只要屬 於青少年文化,都是叛逆的,這些「聲音」對於當局是無法理解的,所以他們會恐慌,台 灣則是恐慌太久了。 英國的媒體比較多元,幾年下來,右派小報還是恐慌,可是像BBC會開始以其他的方式 來平衡、產生對話。我覺得,全世界的政府對於青少年文化都有恐慌,而台灣還停留在人 家的六○年代。 樂團出唱片被改造 歐洲開始發展獨立樂團,與七○年代末、八○年代初新自由主義、龐克有關,台灣的樂團 則與本土化運動有關,像剛開始的伍佰、陳明章、豬頭皮。 有趣的是,那時剛好也是本土唱片工業,被國際性唱片收編的年代。你現在看到的樂團, 都是五大確立後,在九○年代初期的許多台北小酒吧裡誕生的;它剛好補足台灣唱片工業 裡單一品味、脆弱的體質,因為這些人一輩子都不可能在大唱片公司發片。 台灣唱片長期被五大把持的結果是:樂團進入主流唱片後,它無法讓你做想做的,你要被 當作巨星培養,五月天就是進去後被改造的。不然你就得透過現場表演。春天吶喊累積十 二年,恰好就把這些邊緣的樂團集結起來,然後每年大家去玩、順便表演。 春天吶喊不需要轉型,音樂與觀光結合是行不通的,台灣那麼小,而且已經有那麼多觀光 季了,音樂進來會被吸納成「啦啦隊」,變成人家開幕的陪襯,春天吶喊應該純粹一些, 維持它的「有趣性」。 【2006/04/10 聯合報】 -- ████████◣ █ █ ◢███████◣ █ █ █ █ █ █ PEACE █ █ OVE UNITY █ █RESPECT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33.208

04/10 21:35, , 1F
有正面意義的報導
04/10 21:35, 1F

04/10 21:37, , 2F
唯不推"接收那些在主流唱片得不到機會的音樂人"這句
04/10 21:37, 2F

04/10 21:51, , 3F
嗯~~終於有比較中肯的媒體報導
04/10 21:51, 3F

04/10 22:17, , 4F
值得一推
04/10 22:17, 4F

04/11 16:58, , 5F
可惜同一個版面上其他春吶的報導還是在抓搖頭orz
04/11 16:58, 5F
文章代碼(AID): #14EbfijQ (electro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