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被意識扭曲了的身體(翻譯文章)

看板eat-disorder作者 (晃晃悠悠)時間16年前 (2008/06/14 15:1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被意識扭曲了的身體 ■克里斯蒂安·艾格斯等/文 王佳瑩/編譯 最近一年中,模特行業掀起排斥“瘦骨仙”的風暴,厭食症和暴飲暴食症患者也頻頻在電 視上出鏡。對“減肥瘦身”的反思,廣泛地展開了。而人們想得比較少的一個問題是,厭 食症和暴飲暴食症的根本病因在於對客觀世界的錯誤認知。 飲食失調症患者想像中的體形和實際上的大相徑庭,永遠是扭曲的 飲食失調症患者,總是認為自己的身材比例是失衡的。她們都覺得自己是苗條的、吸引人 的,但一換上泳衣,就開始哀嘆身材的諸多缺點:粗壯的大腿、沒有起伏的側面、扁平的 胸部。德國美因茲和波鴻大學主辦了一個活動,邀請那些十分在意身材的年輕女士們參與 。高級臨床醫學家SiljaVocks知道後,告訴這些患有飲食失調症的女性說她們的身體其實 挺好,需要艱難的過程。她的工作就是讓她們重新喜歡自己的身材,至關重要的是,要讓 她們認識到在她們眼中無法忍受的身材,在別人的眼中其實已經很有魅力了。 飲食失調症是一種複雜的精神病況,病因包括先天的因素和環境的因素。對大多數患者來 說,最大的精神創傷來源於她們極度扭曲地認知自身的形體。事實上,她們對自尊的在意 往往多過對外表的關心,而她們對外表的要求,並不是基於事實的,而是更多地傾向於家 人和朋友以及一些流行文化的影響,讓她們覺得應該改變自己的身體尺寸。 多數人對自己的形體想像和自身的外形都是匹配的。但是對於那些飲食失調症患者來說, 她們想像中的體形卻和實際上的大相徑庭,就好像站在哈哈鏡前似的:永遠是扭曲的,而 且多數是朝肥胖的方向扭曲。最理想的治療方案,應包括營養、醫學、心理等幾個方面。 但按照SiljaVocks醫生的計劃,讓她們認識自己真實的形體,是讓一些病人擺脫惡性循環 的飲食障礙的第一步。 1 飲食失調症的表現:缺乏食欲、暴飲暴食 一直以來,人們都迫切期待能尋找到新的、更有效的方法來治療飲食失調。因為它的發病 率在發達國家持續上升:單在美國,飲食失調症患者的個案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後就成倍地 增長。雖然如此,很多人卻不肯承認自己得了這種病症。據美國的心理健康機構估計, 0.5%-3.7%的女性患上了神經性厭食症,1.1%-4.2%的女性患有易餓病。每半年,就有 2%-5%的美國人會有暴飲暴食的症狀。 在這幾種症狀中,神經性厭食症是最致命的。患者會拼命讓自己挨餓和過分地運動,卻依 然覺得自己太過肥胖,即使有的人已經到了皮包骨頭的狀態了。隨著每一磅體重的減少, 他們反而更加厭惡自己的身體,只有在饑餓、寒冷、酷熱或者疼痛的時候,他們才會發現 身體的存在。這時荷爾蒙失調也開始影響身體了:對於女性來說是月經停止,對於男性來 說會出現陽痿。其他後果包括低血壓、皮膚問題和血液循環問題。 但即使身體健康已經開始敲警鐘了,但是患者卻依然對控制食慾的做法十分迷戀,他們為 自己這種類似苦行僧的做法而自豪。可這種近乎嚴酷的“自律”帶來了致命的後果。據統 計,患上神經性厭食症的女性中,只有30%能夠痊癒,35%能夠恢復一些體重但是身材嚴 重走樣,25%的人長期厭食而5.6%的人死於饑餓或者自殺。 神經性厭食症多發於青春期,而易餓病則多發於18歲到35歲的人群。易餓病患者通常走兩 個極端:餓死或撐死。在暴食的階段,他們大量地進食一些高卡路里的食物。之後,這種 做法讓他們覺得羞愧,甚至採取一些方法讓吃進去的東西吐出來或者用瀉藥幫助排出來。 這樣的“清洗”方法十分有害:嘔吐物中的胃酸會腐蝕她們的牙齒,食道也會受到傷害, 更加容易得食道癌。病人一般都能保持正常的體重,並隱瞞自己曾經暴飲暴食和排泄的做 法。如果願意透露自己的真實病況,易餓病患者有50%的機會可以痊癒。至於那些無法治 癒的病人,則有可能採取永久性嘔吐的方法,或跌入一種複蘇和患病之間的灰色地帶。還 有一些患者會放棄“清洗”,讓自己永遠暴飲暴食下去。 無論患者出現的是哪種病症,他們至少都曾經因為過分節食導致的。而一開始,很可能只 是想減掉幾磅體重,但最後卻一發不可收拾,不斷考慮一個問題:“我只可以吃什麼?” 2 飲食失調症的根源:認知扭曲 究竟對自己體形的扭曲認知會造成什麼後果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SiljaVocks的團隊拿 了很多人的形體圖掃描進電腦,其中包括56個患了飲食失調症的人,還有作為對照的209 個健康的人,這些人都是這次研究的對象。之後,研究人員讓所有人在電腦上“認出”自 己的體形。之後,研究人員又讓兩組對象提供他們期望中的體形。結果,患了飲食失調症 的人即使體形不錯,也都認為自己的形體十分糟糕;相反,健康的人即使體形一般,卻都 認為自己已經“不錯”了。也就是說,對自己體形的扭曲認知,就是飲食失調症的一個根 源。 2004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醫科大學的心理學家BarbaraMangweth在研究飲食失調症 病因的時候,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不過,我們還是無法確切理解為何這些患者有扭曲的認知。 SiljaVocks和她的同事猜測 ,這是與信息處理有關的問題。根據他們的理論,患有飲食失調症的人,其實正確地記錄 了他們的體形,卻拒絕接受這種正確的信息。例如,一些患者由於小時候因為外表被取笑 過,這些記憶就會讓他們忽略真實的體態,而停留在以前的自己上,產生了不自信的心理 ,而這種自卑感讓他們對自己的認知產生了偏差。 絕大部分人的自我認知,一般來自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或者自己想像中的別人的評價。 如果這種評價不是十分積極和正面,那麼自我認知就會受損———有時這種影響甚至會從 童年就開始。如果父母的養育能夠讓小孩建立安全與獨立的平衡,那麼這就是最理想的成 長環境了。但研究表明,30%的小孩缺乏這樣的環境,他們缺乏安全,缺乏認可,這些小 孩很容易就會去尋找自己可以依賴的東西,包括食物或者其他東西。 雖然飲食失調症患者的背景多種多樣,但是她們卻有共同的特徵:學歷高、社會地位不錯 ,而且對外界適應力強。這是因為她們大多數都是從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讓她們感受到 了很大的成長壓力,從而對自己吹毛求疵,認為自己永遠不合格。 3 飲食失調症的發展:外界影響 至於飲食失調症的發展,外界環境的影響也是“功不可沒”。如今好萊塢和時尚界對美的 標準,往往對飲食失調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19世紀末,很多豐滿的女性和苗條的女 性都被認為是“環肥燕瘦”的例子,同樣獲得贊美。但是在20世紀,美的哲學卻戲劇化地 突變,人們往往覺得體重比正常標準輕上幾個百分比的人很好看。 或許衡量雜志和其他媒體對節食的推動作用有多大比較困難,但是斐濟提供了一個引人注 意的個案研究。美國麻省總醫院的AnneE.Becker醫生,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詳細記錄這 個太平洋小島國的飲食習慣。 1995年,這個小島剛剛有了電視後,Becker醫生發現島上 只有3%的女學生———平均年紀在17歲左右———用催吐的方法來控制體重;到1998年 ,這個比例已經激增到15%。而74%的女學生認為自己“太肥胖”,盡管斐濟人在傳統上 總是把健碩的體形跟較高的社會地位聯繫起來。 SiljaVocks的研究表明,把自己心目中的所謂身體缺點勇敢地展示出來,對飲食失調症患 者很有幫助。盡管90分鐘的短期方案不能取代長期治療,但是,在大膽展示之後, SiljaVocks的病患們能改善飲食習慣,提升自信。最重要的也許是,要讓她們意識到,她 們一直討厭的身體,在別人的眼中其實是漂亮的。 翻譯文出處 http://big5.ycwb.com/xkb/2007-04/16/content_1450946.htm 原文--Through a Glass, Darkly http://www.sciam.com/article.cfm?id=through-a-glass-darkly&page=2 -- 您有想清掉的雜物嗎? 太多用不著、丟掉又可惜的東西想找個好歸宿? , , 穿不下的衣服、用不到的文具、玩具、娃娃、贈品堆太多不知怎處理嗎? 助人最好的時機就是現在!若您大掃除整理有不需要的書籍、任何雜物,*** 歡迎來公益版Ptt-Charity給需要的單位,您用不著的東西可能就是他們的寶貝! 讓您不需要的東西,給最需要的人珍惜,既清空間又可做好事,一舉數得喔! 市民廣場->3.PttAction->8.Ptt-Charity 公益版歡迎您一起舉手之勞做公益 ◥◤ ※ 編輯: redshadow 來自: 59.115.151.153 (06/14 15:23) ※ 編輯: redshadow 來自: 59.115.151.153 (06/14 15:24)
文章代碼(AID): #18Kt0B8T (eat-dis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