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新竹市影像博物館11月活動:作家系列影展

看板documentary作者 (去冰)時間6年前 (2017/11/08 17:3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文學作家一輩子深耕文字,嘗試用一面文字編織的網,去捕捉藏於人性之中無法清晰辨認的 情感,將捕捉到的東西用文字編碼傳達給讀者,電影導演則是用重現的影像全面擷取某個時 間的斷面,然後將影像丟給觀眾,讓觀眾去尋找一些藏於影像中的蛛絲馬跡,嘗試拼湊出故 事的面貌,當影像試著去捕捉作家的身影,是否也能將他們作品中的沒被文字網羅到的情感 ,重現在影像中呢?有樂館本月份安排幾部作家的紀錄片,歡迎大家一起來觀賞,瞭解文學 作品的另一面象。 日期 時間 片名 導演 年份/國別/長度/級別 11/14 (二) 19:00 他們在島嶼寫作- 溫知儀 2011/台灣/75分/普/紀錄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11/15 (三) 19:00 他們在島嶼寫作- 林靖傑 2011/台灣/103分/普/紀錄 尋找背海的人 11/16 (四) 19:00 他們在島嶼寫作- 陳傳興 2011/台灣/90分/普/紀錄 如霧起時 11/19 (日) 19:00 他們在島嶼寫作- 陳懷恩 2011/台灣/75分/普/紀錄 逍遙遊 11/25 (六) 10:00 他們在島嶼寫作- 楊力州 2011/台灣/55分/普/紀錄 兩地 11/26 (日) 10:00 三生三世 聶華苓 陳安琪 2012/台灣/95分/普/紀錄 [作品介紹] 他們在島嶼寫作-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和孤獨同樣不朽的是什麼?從奇萊到柏克萊,亂石磊磊的心間正在上升完成的,是詩……。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從楊牧朗誦的聲音,展開對於一個龐大文學生命的追索。那個花蓮中 學裡踟躕的少年,大度山下論辯學習的身影,在愛荷華選讀古英文的執著與好奇,乃至其穿 梭於歐美、中國與台灣的文化資源,融會知識進入文學寫作的嘗試,那對於音韻與想像的計 較的決心,均使人重讀楊牧詩文時,更深刻地重新被撼動一次。 楊牧(1940-)台灣花蓮縣人,加州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中學時代起以葉珊為筆名發 表作品。1972年後改用楊牧為筆名,作品風格亦為之一變。赴美後楊牧嘗試敘事詩寫作,文 辭典贍雅麗,詩意深湛雋永。1977年《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曾指出楊牧詩表現「美的溢 出」、「古典的驚悸」、「自然的律動」。於此之外,也富有對鄉土的認同,對現實的關懷 。其詩文多變,深沉,摸索傳統與現代之平衡。 -------------------------------------------------------------------------------- 他們在島嶼寫作-尋找背海的人 The Man behind the Book 每一夜,小說家和他自己搏鬥,在斗室內,像挖掘壕溝那樣地起運著胸膛內的土……。《尋 找背海的人》以年輕小說家尋覓的蹤跡,串起王文興的文學生涯。圖書館內密排的書架,校 園參差的花樹與歧路,對藝術的敏銳感受和一己之見,猶如雕鑿精神的棗核那樣,精工地將 情思翻譯為記號,再翻譯為文字。王文興展現了一個信守文字信仰、珍重對待寫作、以緩慢 換取深刻的文學身影。 王文興(1939-)和台灣大學外文系同學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等人,於1960年創辦《現 代文學》。代表作《家變》1973年出版,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異端」。顏元叔認為此 書「文字之創新,臨即感之強勁,人情刻劃之真實,細節抉擇之精審,筆觸之細膩含蓄等方 面,使它成爲中國近代小說少數的傑作之一」。前後歷時二十五年完成的《背海的人》上下 冊發表後,再度受到文壇矚目,咸認為將現代主義美學推到了極端。目前正在著手新作,完 成時間不可期。 -------------------------------------------------------------------------------- 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 Port of Mists 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且聽那宇宙的遊子,在夢土上為你朗讀──《如霧起時》以鄭愁 予同名詩作為嚮導,從已然失落的第一本詩集,切入詩人的生命。曾在港口工作、熟稔於 水手與離別,煮酒焚葉星座聚首的燙熱年代,到愛荷華時期的衝激,以及任教於耶魯後的 靜定與博觀,他始終守著這美的行業,高高舉起風燈,在世界的臉上鑲嵌光影。 鄭愁予(1933-),成名甚早,〈錯誤〉、〈賦別〉等作數十年來傳誦不衰。2005年落籍 金門,是金門一大盛事。早期詩作因為心懷故土,家國之情與流放意識濃厚。70年代以後 ,流浪情懷不復,語言節奏感逐漸放鬆。近三十年來鄭愁予詩以文人情懷與現實餘裕為基 礎,想像與體悟翻上一層,顯示一種他人難以模仿的情調,雖無早期的浪漫詠嘆,卻更為 顯示技巧的爐火純青。 -------------------------------------------------------------------------------- 他們在島嶼寫作-逍遙遊 The Untrammeled Traveler 歸來了,那曾經遠射天狼星,學徐霞客遊歷八方,目光矍鑠的焚鶴人。他說,西子灣是他 最後的歸宿。《逍遙遊》跟隨余光中夫婦的遊屐,牽引出詩人的鄉愁、文學啟蒙、寫作風 格與文壇交遊,更可見其走過中西思潮交會澎湃的歲月,找尋屬於自己的聲音。在那些鏗 鏘的思維與文句壘疊起來的生命史中,余光中最後把身心都託付給島嶼南方的海灣,和夫 人一起,靜靜陪伴對方的燭光。 余光中(1928-),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曾任教香港11年,對香港當代文學影響深 刻。80年代中期返台於高雄中山大學任教迄今。作品列入各地華文教科書,詩句曾為文化 媒介反覆引用,堪稱兩岸三地文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一人。其文學資源兼自中西,其詩注重 音樂性,散文則幽默博學。亦為六十年代以降台灣多場重要文學文化論爭的參與者。 -------------------------------------------------------------------------------- 他們在島嶼寫作-兩地 Home in Two Cities 北京城南的英子,到了台北城南,變成文壇不可或缺的「林先生」。《兩地》從林海音「雙 鄉」的特殊身份切入,隨著女兒夏祖麗娓娓道來的聲線,走入她的書桌、生活圈、編輯台, 特殊年代裡的風聲鶴唳與擔當,以及那一塊奮力開拓的純文學園圃。也因為性格與文字裡的 廣大與親切,林海音的文學作品跨越時空,成為兩岸人共有的閱讀記憶。她是寫作者的朋友 ,更是戰後台灣文學從襁褓到成熟,那無私勇敢的母親。 林海音(1918-2001)擔任「聯副」主編期間(1953-1963),抵抗政治壓抑的風氣,發掘了 林懷民、七等生、黃春明、鄭清文、鍾理和等新人,創辦「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家的客 廳是「是半個台灣文壇」,文壇尊稱她為「林先生」。1960年《城南舊事》出版,寫北京城 南的童年,奠定了林海音在文學界的傳世地位。 -------------------------------------------------------------------------------- 三生三世 聶華苓 One Tree Three Lives 1963年,台北星空下,來自美國的保羅安格爾散步送聶華苓回家,途中許了個願,聶華苓 問他,你有什麼願望,安格爾說,「I want to see you again, again, again, again… …」,從此開展了一段三生三世的生死不渝,也成就了一起世界文壇絕無僅有的盛事。 『我是一棵樹,根在大陸,幹在台灣,枝葉在愛荷華』—聶華苓 聶華苓,1925年出生於中國武漢,中央大學外文系畢業,歷經北伐、抗日、國共內戰, 1949年到台灣後,因為雷震賞識加入《自由中國》雜誌編輯行列,因緣際會地站上捍衛自 由民主的第一線。在《自由中國》十一年,旁聽編輯會議上保守派和開明派的論辯和他們 清明的思維方式,影響了聶華苓的一生。1960年9月,雷震、傅正涉嫌叛亂被捕入獄,《 自由中國》被禁,聶華苓受到監視,白色恐怖揮之不去。直到1963年,認識詩人安格爾, 「從那一刻起,每一天,華苓就在我心中,或是在我面前」。這段相遇,扭轉了他們倆的 人生。 來到美國的聶華苓,和安格爾共同推動「國際寫作計畫 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 IWP」,每年邀請世界各國作家齊聚一堂,交換彼此對世界、對國家、對文化的 看法。從1967年至今,「國際寫作計畫」總共邀請了140多國、超過1400名作家,華人作 家有白先勇、鄭愁予、柏楊、陳映真、蔣勳、林懷民、丁玲、劉賓雁、北島、王安憶,以 及後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等。 聶華苓將自己的人生分為三生三世,一生一世在大陸,一生一世在台灣,一生一世在美國 愛荷華,紀錄片《三生三世聶華苓》敘述了這位一生顛沛流離,卻堅持愛與自由的小說家 。聶華苓說,「我的一生不是那麼順的,但都和一個『外』字有關」。小時候聶華苓住在 武漢的日本租界,是個住在自己國土上的外人;大學時期,不認同左派,也和右派理念不 合,是同學圈中的外人;在台灣,則是外省人,而在台灣的外省人圈子裡,也還是被視為 外人;中年來到美國後,她更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外人。聶華苓形容自己「總是外外外外 外的」。但在旁人眼中,她這個外人卻是超越一切–文化的、國家的、政治的、歷史的、 種族的、語言的、思想的,展現出人最真實純粹的情感。 蔣勳在受訪時說,他參與「國際寫作計畫」那一年,埃及和以色列作家也同時受邀,當時 這兩個國家正在打仗,雙方一見面就互丟酒杯,歧見之深把其他人嚇壞了;但經過四個月 的交流,離別時他們兩人盡泯恩仇在機場抱頭痛哭,讓他十分震撼。蔣勳認為,這要歸功 於聶華苓和安格爾用愛和關心,營造了一個可以拋開一切包袱、真心溝通的場域,讓不同 社會的知識良心,能夠學習從別人的眼睛去看世界。1976年,聶華苓和安格爾獲得諾貝爾 和平獎提名。 《三生三世聶華苓》入圍2013年第十三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大重要 獎項,導演陳安琪說,採訪過程裡,聶華苓一直讓她感覺到「當下」這個意境,「縱使她 的生命充滿起伏,但過去那些悲傷與困苦的時刻,她不會放在心上,更沒有扛在肩上」。 聶華苓一生飄盪,她卻盡其所能地提供全世界一千多位作家一段溫暖的歸屬。就像2010年 英仕曼亞洲文學獎得主畢飛宇講的,「你隨時隨地都知道她心裡有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16.40.2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ocumentary/M.1510133902.A.5EA.html
文章代碼(AID): #1Q0j2ENg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