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比吼 影像訴說原權

看板documentary作者 (hafay)時間13年前 (2011/07/31 10:5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Aboriginal 看板 #1EDCB_Vc ] 作者: hafay (hafay) 看板: Aboriginal 標題: 馬躍‧比吼 影像訴說原權 時間: Sun Jul 31 10:50:36 2011 《山裡的微光》 8/3(三)台北首映 1400-1700信義誠品六樓 https://www.facebook.com/mayawbihosnailcinema 馬躍‧比吼臉書 http://mayawbiho.blogspot.com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732 馬躍新片 紀錄被遺忘的族群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對我來講,Kanakanavu是存在的,我出去了之後才知道,原來 這個族群是不存在的。」族人阿布?說。 全世界僅存4百多位Kanakanavu(卡那卡那富)族人住在高雄縣北邊那瑪夏鄉,沿著達卡 努瓦溪生活。導演馬躍.比吼《Kanakanavu的守 候》紀錄片13日在金馬影展放映,記述這個民族的生存及遭逢災變的過程。 幾百年來,Kanakanavu沿河而生,河水是族人賴以維生的根源,透過河祭,連結人與河、 人與祖靈。小米收成之後,舉辦米貢祭,表達對祖靈的感恩, 有族人過世的隔天,用溪水洗淨亡者的衣服,沖淡憂傷。長久以來,Kanakanavu被政府及 學者歸類為鄒族,是一個不被承認的民族。 不曾消失的民族 族人說:「Kanakanavu就是Kanakanavu」,擁有自己的語言、祭儀、歌謠、家名、人名。 2008年,突如其來的莫拉克颱風沖毀了族人的 家園,卻毀不掉這個族群,Kanakanavu仍然屹立。族人們重建家園,政府及慈善團體卻逼 迫族人下山,離開生命的源頭。 去年9月,馬躍.比吼接到民族誌策展人林文玲的電話,山下的族人第一次回去看那瑪夏 山上的狀況。馬躍.比吼跟著老人家Cuma Mu’u(翁坤)上山, 完成了1、2分鐘的短片。後來,馬躍在那瑪夏住了一段時間,紀錄下Cuma Mu’u唱的歌, 雖然不知道歌詞的意思,馬躍心想,有機會要將故事拍出 來。 耗時1年,馬躍.比吼完成了《Kanakanavu的守候》紀錄片。直到現在,他還住在那瑪夏 山上的山莊。馬躍說,台北還有誰記得八八風災?現在山上道 路通了,但沒有柏油,非常辛苦。小米收穫季已經辦完,今年收穫不太好,但已經在準備 種明年的小米。 天災撕裂部落文化 馬躍.比吼表示,災後要重建,不只是蓋房子這麼簡單。慈濟的想像是蓋完房子,就是很 偉大的重建,但事實沒有這麼簡單,文化的重建要怎麼做,不是金錢所能 計算。一個族群在風災的時候被切成一半,一半留在山上,一半被迫遷移到山下,何時可 以回去不知道。全世界Kanakanavu只剩下4百多個人,要如何 重建他們的文化,如果沒有祭典,這個族群就會不見,水災已經過去了,但人還是活著。 前來觀影的靜宜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林淑雅說,莫拉克災後的重建政策,都造成部落一再 撕裂,把部落的需求丟在一邊。重建過程中,部落一無所有,需要一段時 間決定將來要做什麼,但是政府卻不給他們時間思考時間,也不給其他的方案。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副教授林益仁看完影片後有感,台灣是個災難的島嶼,必須學習與災難 共處,水是災難,卻也是生命的泉源,原住民如何與水相處,是透過儀式 與日常生活,這是政府官員所不能了解的,重建至今還是僵局。透過這部影片,他相信就 算人很少,但是Kanakanavu是存在的。 災後族人重新凝聚 馬躍.比吼常去墓園,剛開始只有幾個墓碑,片子還沒剪完,墓碑已多了一排。他說,有 人過世,隔天要洗衣服,洗衣服的比率很高,反倒是結婚及生小孩還沒那 麼多。第一次上山時,老人家堅持要做年糕,Cuma Mu’u的想像是上山做的年糕,住在營 區的人吃了以後,就可以團結凝聚在一起。前陣子剛辦完米貢 祭,不同的派系、不同的家族聯繫在一起,風災後,Kanakanavu的族人的心重新凝聚。 馬躍.比吼說,日本人來了,將原住民族分類;國民政府來了,分9族,目前有14族,未 來可以看到更多族群要求正名。他說:「我的族群不在目前的14族, 我的族群叫邦查(Pangcah),錯誤的名字叫阿美族,就像Kanakanavu,有自己的名字, 而不是被分類的南鄒。」 過去的殖民歷史使得台灣西部的許多原住民族群因此消失。馬躍.比吼感嘆,保有語言的 民族是非常難得的,Kanakanavu人不多,卻有對動、植物的智 慧,對河與世界的認知,但這個島上有誰在乎過? 《Kanakanavu的守候》影片相關訊息可上http://augusteighth.pixnet.net/blog查詢。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4655 馬躍‧比吼 影像訴說原權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馬躍‧比吼(Mayaw‧Biho)22日在布拉格書店舉辦的紀錄片與 社會運動系列座談,播放紀錄片片段,暢談影像與原住民人 權。 玉里到長濱的玉長大橋,沿路通過一座座名為國泰橋、民安橋等的小橋。在東海岸,有許 多橋的名字是以數字來命名,例如18號橋。這些橋樑很多是通過邦乍的 部落,但卻不用部落為這塊地所賦予的名字,如「比希里岸」橋(Pisirian是放羊的地方 )。在上位的原住民立委,因為環境惡劣,也沒有人敢使用自己 的母語名字。 許多邦乍的老人,從出生的時候在日本統治下,被迫取日本名字。當她們年輕時,可以往 夢想邁進時,名字變成漢姓。等到逐漸變老,可以回復邦乍姓名時,過往 殖民命名歷史,早已使老人們精神分裂。「馬躍」的意思是守護在月亮旁邊一顆星星的名 字,馬躍說,名字非常重要,但原住民卻沒有命名、找回名字尊嚴的權 利。馬躍過去曾與邦乍族人一同舉辦「請問芳名」影展,現在則透過巡迴演講,企圖把尊 嚴的母語名字重新找回來。 88水災後,2009年9月馬躍第一次跟著被迫遷到營區的Kanakanavu族人上山,重回高雄那 瑪夏原鄉,他聽到耆老Cuma Mu'u(翁坤)唱 過一首歌,全世界沒有人知道這首歌的意思,他覺得這個老人家是部落的驕傲。Cuma Mu'u引發馬躍想要紀Kanakanavu的生命故事,他耗時一 年,完成《Kanakanavu的守候》紀錄片。 政府將永久屋蓋在山下,將原住民趕下山。馬躍說,過去日本時期,為了方便管理,將部 落遷居集中。國民政府來了以後,一樣為了管理,再度遷移部落。由於機 關、學校、鄉公所都在政府、專家學者選的位址,族人不得已從舊部落遷下來。88水災後 很多機關、學校、鄉公所被土石流淹沒,到舊部落避難的族人安全地存 活,這證明了老人家的智慧。 馬躍用紀錄片深刻地呈現原住民族面臨的各種土地、生存議題。馬躍認為,技術操作很容 易學,但要如何呈現、好看,也能夠說服、感動別人並不容易。說故事的 方式及態度很重要,很多人拍原住民議題,但完全沒有主體性、沒有觀點,再多的技術也 沒有用,對原住民也沒有太大幫助。 馬躍常常透過演講,指出媒體製造的負面刻板印象,馬躍表示,原住民一旦犯罪,就會被 強調是原住民,但漢人犯罪,不會被標明是漢人。媒體的錯誤,來自於耳 濡目染的過往報導,而且錯誤一直複製下去,情況非常嚴重。 年輕人用行動實踐 馬躍的熱情與活力感染許多邦乍年輕人,他也邀請青年分享捍衛土地的歷程。1月28日, 邦乍族人夜宿凱道,控訴政府掠奪佔領土地,來自馬庫達愛 (Makutaay)部落、Pangcah守護聯盟的卡造(Kacaw)說,1月29日凱道守夜隔天,有10 位邦乍代表準備進總統府,長老表示禮貌帶著 佩刀,但出發前被告知要先卸下佩刀,長老只好先把刀卸下。等到走到總統府前,又被警 察告知只能走側門,不能走正門,並且受到警察阻擋。總統府明示不走側 門,就無法陳情。對於部落長老而言,來訪卻要走側門,造成一些衝突。但由於許多部落 族人遠從花東來特地上來陳情,只能妥協。 部落族人特地從花東北上,度過寒冷的雨夜,卻遭受政府無情對待。Pangcah守護聯盟荻 布絲(Tipus)說,進入總統府後,參議黃大鈞坐著沙發上。 長老們要求將各部落土地問題講清楚,黃大鈞叱喝說:「你們一個個講,要講到什麼時候 ?今天週六,我要到何時才能下班?我今天是特地加班。」黃大鈞沒有帶 紙筆記錄,也沒有做功課,態度傲慢地說「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在公開致歉外,聯盟要 求總統府盡快處理花東地區土地相關爭議。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7719 多元願景 馬躍部落格發聲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邦查(Pangcah)族人馬躍‧比吼(Mayaw Biho)5月開設部落格 「馬躍‧比吼的小蝸牛電影院」,內容涉及土地議 題、分析生活、語言、影片中對於原住民族刻版印象等。馬躍說:「每個族群就是一個國 家,語言、名字、服飾、文化都不同;但政治人物的字典裡沒有原住民這 一塊,太過單一、單調,沒有多元的想像。」 馬躍說,原住民很難透過媒體發聲,光是說服一般記者來理解已經不容易,更何況是正面 的報導。原住民總是被窺視、消費,原住民的好事對於社會、媒體而言不 是事情,犯罪才是事情;對於移民工,也是充滿是負面的報導。台灣對待原住民態度不好 ,甚至對待新移民只會用嘲笑。馬躍希望表達不一樣的觀點,讓世界、台 灣島上有更多不一樣的文化,來理解事情。 政府88水災的重建,都是馬路、水泥的重建,缺乏文化的重建。災後,馬躍曾跟著耆老 Cuma Mu'u(翁坤)從營區重回高雄縣北邊那瑪夏鄉 Kanakanavu(卡那卡那富)部落;山上的族人製作年糕,送往山下,年糕讓山上、山下的 老人更凝聚、團結在一起,這是族人自主的文化重建。 88水災後,馬躍不懷疑一些慈善團體的熱心、熱情,但是作法上有很大問題,甚至慈善團 體間還在乎、計算、比較媒體露出的量跟版面,他擔憂這種有問題的愛 心,會一直循環。 慈善缺乏文化理解 馬躍認為,愛心如果沒有經過文化的理解,滿滿的大愛只是大礙,是有毒害的垃圾,而且 不能回收,就像災後永久屋政策讓家族分裂,遭到原住民的反彈。甚至慈 善團體在台灣跟原住民相處幾十年,都還不能理解,就想在國外災難發生的剎那,去幫助 未知的國際。馬躍也批判大學慈愛社團說,大專院校的「山地服務社」名 稱本身就錯誤,與其去教小朋友國英數,不如去理解文化及土地的重要性。 邦查(Pangcah)祭典稱「Ilisin」,馬躍說,Ilisin就是Ilisin,祭典很難用漢字翻譯 出來,用豐年祭也很難說出祭典的複雜性。祭 典是敬天,跟祖靈對話、相聚的文化,馬躍很痛心文化轉化為聯合豐年祭,變成縣長、總 統致詞,成為宣導觀光、選舉的活動;衍生的各族舞蹈比賽,評審只在乎 力與美。 從過去殖民歷史,污名化地稱原住民「蕃」,在正名「原住民」運動波濤洶湧後,雖改善 許多,但仍存在以「蕃」稱原民。中研院學者曾告訴馬躍,以「蕃」之 名,只是學術稱號,並無惡意,但馬躍認為,任何被稱呼的人,只要他覺得不舒服,就不 應該被那樣稱呼。歷史雖然遞嬗,但唯一不會改變是族群永遠的自稱,馬 躍提醒,必須要用每個族群喜歡的自稱來稱呼原住民,就如馬躍族人都自稱邦查( Pangcah)。 台灣原住民中Saishiat(賽夏族)漢譯的姓難得可以跟傳統、家族名字有關連,例如姓 babai(風)是風的氏族,tanohera(日)是太陽的 家族,馬躍說,面對異族的統治,在現況下,運用名字的智慧,保有過去的傳統。 原住民也曾被稱「同胞」,馬躍說,不是自己人才會特別叫同胞,就如兩岸中國稱「台灣 同胞」、台灣稱對岸「大陸同胞」。綜藝主持人訪問原住民藝人,喜歡加 上「的啦」,馬躍說,用「的啦」嘲笑,這就是一種語言歧視,甚至有電影出現原住民說 話,後製人員刻意加上配音「的啦」。 馬躍說,原住民永遠為了漢人存在,成為小丑。他希望原住民不管被誰統治,永遠做自己 ,才能堅持文化智慧,與大家分享。 「我不是統派、也不是獨派,我是邦查(Pangcah)獨立派。」馬躍希望原住民在島上能 有自己的空間,祭典、神聖儀式能被保留,為這個島上留下不一樣 的色彩。 馬躍‧比吼的小蝸牛電影院網址:http://mayawbiho.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3.143.74.53 ※ 編輯: hafay 來自: 223.143.74.53 (07/31 10:5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3.143.74.53
文章代碼(AID): #1EDCIuN1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