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個打群架的美學路線的小小實驗--轟拍小組的經驗

看板documentary作者時間16年前 (2008/01/29 17:2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blog.roodo.com/nakasi/archives/4049827.html ㄧ個打群架的美學路線的小小實驗--轟拍小組的經驗 文By:陳素香(勞動轟拍小組)2007-8-11---黑手論壇 其實轟拍小組的發生/過程,有點偶然;但是也有一些勞工運動長久累積的脈絡。如果不 是那些歷史關係與運動的動態現狀,即便是偶然的發想,也很難真正的發生。但是,我今 天要說的不是長遠的脈絡,而是這個「偶然發想」到底是怎麼開始想的。 2004年,我以一個初學紀錄片的三腳貓導演的魯莽企圖,進入台灣倉運聯,說要拍攝倉運 聯的「紀錄片」。憑藉著過去勞工運動的戰友關係,他/她們幾乎完全不設防的讓我全都 錄,但是大半年裡,我拍最多的是開會;無數冗長沉悶的會議,而那些會議的沉重感,讓 我體會詮釋倉運聯這個組織的歷史/發展/現況,恐怕是我沒有能力的。 置身其中的秋月、阿賢等等其他人,他/她們會怎麼說倉運聯的歷史?(當時只是好奇自 問而已,並沒有認真想誰的詮釋權等問題) 另一方面,因為倉運聯的核心幹部不算少,工會/工作/生活各面向,以我ㄧ個人邊在TIWA 工作邊拍紀錄片的條件,怎麼想都是一個可怕的工程。所以偷懶的我就想:如果把攝影機 交給他/她們呢?讓他/她們自己拍會怎樣?這個想像讓我覺得很興奮,ㄧ群貨櫃車司機/ 工會秘書玩攝影機自拍,超有實驗性的! 於是,2005年夏天我們開始了【工人影像實驗工作坊】,經過將近一年的學習/玩樂,出 乎預期的,竟然完成了【轟影展】的系列作品。 雖然是以玩樂為起點的,但是過程中還是碰觸到一些有趣的議題,以及發現一些無心插柳 的作用,不知道是不是牽強附會,我稍微做了一些整理: ㄧ、美學不是客觀存在的東西 「工人自拍」為什麼值得實驗?除了拍攝者與被拍攝者/詮釋者與被詮釋者的權力關係顛 覆之外,我覺得還有另一個當時沒那麼意識的慾望,就是關於美學這回事。我並沒有研究 美學理論之類的,純粹是初淺的對於現有主流美學觀點的某些反叛---誰說那樣才是美? 而且美學的內涵不是只有形式,內容恐怕是更重要的。 因為有點厭煩專業要求的精準、細緻,那來試試看非專業的影像風格,聳夠有力的表現形 式,也許另有一種精彩。如果能開發這種精彩,或許能爲遭主流美學摒棄於外的某些創作 及創作者,形成論述且能自信立足。 雖然有這樣的企圖慾望,不過這個過程,常常也是很沒有信心的。因為一直被自身已經內 化的主流美學觀看方式所干擾,不斷的詢問:「這樣做是有意思的嗎?」、「這樣會不會 違反觀看者的慣習?」、「這樣好看/好聽嗎?」……..等等。總之,就是沒有信心。 後來透過幾場公開的放映會,我慢慢掌握到一些感覺,美學不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廢話, 這不是新發現,而是大家都知道的吧!但是親身體會之後,還是覺得道理很深刻),而是 觀看者的客觀位置決定美的主觀感受。白話一點的說,就是觀看者覺得一件作品美不美、 好不好、感不感人,其實是和自己的經驗、情感和價值取向相關的。若從社會運動/工人 運動的例子來解釋,參與工人運動、認同工人運動、或是在這運動中的社群,必然能夠理 解黑手那卡西的美學實踐的意義,以及它不同於主流音樂的美學意涵。 同樣的,【轟影展】的作品也必須在這樣的脈絡下被觀看,所謂「美學」這東西,是創作 者/作品/觀看者這三者之間關係的總和。而它同時反映的是社會力量的對比。所以不同時 代有不同的美學標準。 二、個別作品在集體中才形成意義 轟拍小組另一個讓我深刻體會的是,非菁英式的創作/作品,必須在集體中才彰顯了作品 的意義。 這不像很厲害的、很有才華的、很偉大的藝術家(各種類的),以個別人/個別作品就能完 全美學的形式跟內容,成為意義完整的藝術表述。但是倉運聯的轟拍(或台灣國際勞工協 會的移工攝影展)並不是這樣的,這些作品個別來看,並無特別驚人之處(甚至可以說很 普通、很平凡),但是集合起來看,卻能堆疊出清晰、完整的意義,並能自成一個統一的 美學形式。我稱這種以集體方式才能彰顯作品意義的美學形式為「打群架的美學路線」。 因為不是武藝高強之人(而之所以沒有成為武藝高強之人,有各種條件因素,最根本的因 素是階級位置),單打獨鬥肯定無法競逐(張通賢拍電影怎麼拍的贏侯孝賢、李安或其他 受專業訓練出來的導演呢?),而我們肯定也沒有資源、條件學成高強的武藝。所以我們 要的美學就不可能是那種個人表演式的高強武藝,不是出類拔萃的菁英藝術家;而是透過 平凡個體的創作共同堆疊出整體的意義。我自己很喜歡「打群架的美學路線」這個說法, 因為它同時呼應了我所認為的勞工運動的根本精神,弱勢者經由集體才能彰顯其存在,才 能形成階級,而後產生力量。 三、集體創作作為一種組織方法 這個部分,以倉運聯的轟拍小組來說,我並沒有先見之明,覺得它一定可以達到組織群眾 的作用,因此也沒有這個預期。 但是從過程來看,他確實達到了組織人的作用。倉運聯因為基隆港港口自由化、台北港開 港在即,以及整個貨櫃運輸業的迅速變化,面臨著組織萎縮停滯的困境,絕大多數工會幹 部陷在自身勞動條件下降、會員流失、工作權危機等等壓力下,各自承擔著未知的命運; 開會討論之際,通常也只是坐困愁城、沉重難解。 轟拍小組的影像實驗好像一個逃逸的窗口,讓這些身陷困局的工人幹部,暫時轉移壓力, 進入一個全新的學習經驗。 而這個學習經驗,以及每個人透過拍攝影片所表述的故事,不論是工作/情感/家庭/生活 等等,在攝影機前真實的坦露平常難以互相碰觸的內心私密。這是一個有趣的發現和互相 看見。 至於它真正達到什麼樣的組織效果?根據倉運聯的總幹事王秋月的說法,因為透過轟拍的 學習過程及影片內容,彼此之間有了更立體的互相認識和生命交流,而不僅僅是工會/工 作的面向而已。她認為這對倉運聯核心幹部的內聚力與情感認同是很有幫助的。 四、文化/教育實踐的場域,創造社會對話的空間/媒介 「轟影展」放映之後,有一些小小的討論。觀眾受到「工人自拍的紀錄片」的吸引,抱著 好奇前來觀看,當然也有人預設「工人拍的影片應該是要怎樣怎樣」,結果跌破眼鏡,沒 看到辛苦的勞動過程,反而看見一個運匠大哥為一隻貓茶不思飯不想,吃齋唸佛。這些到 底要怎麼理解呢? 我看到這些轟拍的導演們,放映著自己的影片,吃力但努力的與觀眾對話,影片作為一個 媒介,讓他/她們站上一個清晰的位置,與不同的人展開對話,也讓觀看者有機會認識勞 動關係如何滲透到勞動者生活的每個面向(勞動關係不是只有出賣勞動力的那段時間而已 ,它主宰了勞動者生活的一切;對一隻貓的感情為什麼重要,晨泳之於熬夜工作的司機到 底是什麼意思,這些都讓我們看到現存體制的勞動對於勞動者生命/生活無孔不入的侵蝕 滲透)。 她/他們經由自拍的影片,與勞工或他者,分享交流及自我表述。有時也有強烈的挑戰, 不論是影片內容或是技術層次的批評。但這些都是我認為的「打群架美學路線」構成的一 部分,創作者/作品/觀看者三者的辯證角力,是打群架美學中的暴力路線,是不可缺少的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83.233
文章代碼(AID): #17dl2SdI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