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搶救「歷史」 ˙裴在美

看板documentary作者 (鸂鶒)時間16年前 (2007/10/06 12:4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請耐心看到最後……) 中時人間 2007.10.6 搶救「歷史」 ◎裴在美   九月二十五日,龍應台發表一篇由她個人觀點闡釋李安電影「色│戒」的文章「如 此濃烈的『色』,如此肅殺的『戒』」。文章裡擲地有聲地說:「他(李安)以『人類 學家』的求證精神和『歷史學家』的精準態度去『落實』張愛玲的小說,把四○年代的 民國史──包括它的精神面貌和物質生活。像拍紀錄片一樣寫實地記錄下來。……我( 龍應台)突然發現了『色│戒』是甚麼。它是李安個人的『強救歷史』行動。」   我們完全了解這是出於龍應台的感動和熱忱。但這樣大串鏗鏘有力的描寫和論述, 卻偏離了事實,不但有失客觀準確,而且混淆了電影和歷史。首先,電影不是史實,尤 其我們談的是一部劇情片,不是紀錄片,更不是 docudrama。不管這部影片做了多少考 據,服裝道具佈景用品細節等等,即便再怎麼「落實」原著和時代,電影仍舊是按著它 虛構的路子發揮。   比如:「色戒」中一九四二年的上海,街上有許多光鮮的西方人,店裡還有西方侍 者,營造出十里洋場的風華。但事實上,一九四一年後,上海的西方人已經被日本人關 進集中營去,上海市區不管怎麼說都應當是蕭條而落寞的。史蒂芬史匹柏拍的「太陽帝 國」(1987)這部以英國人 J.B. Ballard 自傳體小說改編的電影,講的就是一九四一 冬天上海的西方人被日本人關進集中營裡的故事。李安和他的團隊不可能不知道這樣一 件事,他們之所以還是要呈現上海一派國際風華的景象,就是因為知道這是電影而不是 紀錄片,所以毋需忠於史實。特別是,「色│戒」影片裡並沒寫說「根植於一個真實的 故事和時代」,不過是在片尾打出「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而已。   或許李安確實有「設法忠實於一段灰飛煙滅的歷史」的想法,但那卻不會是他首要 的考量。因為拍片的人都很清楚,他們拍的是自己的視野和想像,哪怕是原著小說與其 原作者,也都經由他們的觀點來闡釋。根本「想像」就是創作者的特權。之所以做那樣 紮實的考據、還原。目的是求真。這早已是現在電影作業的基本要求。一個得過奧斯卡 最佳導演獎的導演、成本一千五百萬美元的製作,本來就應該做到這樣的。   「搶救歷史」的行動和任務,不該讓劇情片導演來扛。而是我們應該有一位像 ken Burns 那樣的紀錄片導演。他在一九八一所拍「布魯克林大橋」獲奧斯卡獎後,接著拍 了一部史詩型的紀錄片「爵士樂 Jazz」: 它從美國內戰拍到棒球;由文化細部、政治 、夢想等層面闡釋如何賦予爵士樂的誕生。片長十九小時,共十部,在公共電視台分段 播映。其後又拍了當代建築大師 ”Frank Lloyd Wright”," Lewis and Clark”等片 。最近的一部作品是講二次大戰 "The War” ,今年四月才播過。每每看到這樣令人動 容的紀錄片,學到的不只是歷史,而是價值和是非。   在網上看到有人寫張愛玲說過類似「不在乎甚麼愛國,也認為漢奸沒甚麼」的話。 我不曾讀過張愛玲的這般意見,更無法確認它的可靠程度。在這個價值混亂的時代,我 們真的需要一部品質優秀、客觀完整並且動人的紀錄片;來記錄國民政府時代那段混亂 的歷史。需要一部這樣的紀錄片,讓歷史的真實來告訴我們甚麼才是對錯和答案;而不 是憑藉某一個小說家的人生履歷、觀念和特質。容我借用龍應台文章裡的句型:如果我 們不做,這一段(歷史)就可能永遠地沉沒。我們必須搶救一段自己是其中一部份的式 微的歷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70.154.141
文章代碼(AID): #171n8bAJ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