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災變 生存 廢墟無常—專訪《寶島曼波》 …

看板documentary作者 (新天堂樂園)時間17年前 (2007/09/09 23:49), 編輯推噓5(501)
留言6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轉錄破報 http://pots.tw/node/2506 災變 生存 廢墟無常—專訪《寶島曼波》導演黃淑梅 文╱李靜怡 「我是在台南縣白河鎮出生的,從小,就聽聞父母親及一些長輩述說四十幾年前 白河、東山大地震時的慘況,母親說,當時她19歲,才聽到「呼!呼!呼」地動 的呼嚎,地牛就以一股強大的力量把土地抬起來「摔」,頓時山崩地裂,房子如 骨牌般的震垮,人站都站不住,到處黑天暗地。」 1999年,30歲的黃淑梅站在中寮鄉永平街二排倒塌房屋前,她開始進入了七年陸 續拍攝、剪接《在中寮相遇》與《寶島曼波》兩部紀錄片的漫長過程。她和災民 站在同一陣線抗爭、陳情、與南投縣政府交涉關於中寮鄉重建的工程延宕,以及 因為縣政府疏失,讓居民重建房屋蓋在九米高的虛地上;她和紀錄片團隊往往在 豪雨時候開車上山,落石滾滾,幫助幾位居民逃難,還有一位顧著一窩小雞不肯 下山的老太太;或是在納莉颱風時,在水深至頸的東區徒步涉水搶救工作室的450 捲母帶;和夢想蓋順應坡勢之綠建築的東海建築師,還有正義無敵的記者陳卉怡 組成了堅強的斡旋小隊。太過投入的紀錄片導演很難掩飾自己的激動,總是說著 說著,就靠我越來越近,總是說著說著,就發現許多在自然災害後,無法用語言 表示之無物不廢的無常。 破報(以下簡稱破)︰城市藝術家常常對廢墟有許多精神式的投射幻想,或是視廢 墟為政治或是發展過剩的都市殘餘物,妳自己對遭受自然衝擊的災區廢墟有什麼感受? 黃淑梅(以下簡稱黃)︰首先覺得自然無限,人很渺小,地震可以摧毀所有東西。 進去拍災區才知道台灣土地倫理,講土石流大家就以為種檳榔是肇因,其實不 是。《在中寮相遇》有個軸線就是講土石流。從小教育是叫我們背沒有去過的 中國鐵路,到九二一地震我還是不知道土石流問題出在哪裡?後來我才去問生 態學者陳玉峰,就他三十年的經驗我才完全理解。台灣檜木林在日據時代就砍 光了,但是他們砍完會種,種一些闊葉林。國民黨來以後,又把闊葉林砍光, 闊葉林區塊是雨量最豐沛的,沒有大樹根部就無法抓住土地。更慘的是國民黨 實施放林,分宜林地與宜農地外租農民,管理不嚴謹,宜林地也偷種農作,現 在看到的高山農作,都是在那時候上山的,香蕉、哇沙米、檳榔、薑,輪番種, 不停翻土,土石保水機能完全喪失。譬如以前下雨,雨從山上下來要一個小時, 現在或許只要半小時。我們都知道台灣是造山運動造成的,可是你到災區看到真 正的造山運動,那非常shock。 許多人一輩子才蓋一棟房子,不管貴賤貧富,她一輩子心血都毀了。有的人必須 住組合屋,必須繳貸款重蓋,不知道要付到什麼時候。地震好像是集體災難,但 是那個底下有很多故事。有很多人家在那裡所遭受的生命斷層,譬如全家都死掉 ,那種東西不是災難外圍的人可以理解的,因為災難找到的不是我們。 破︰許多進入南投災區協助重建的人描述過在極度壓迫的非常時期中,災區獨特 的集體團結氛圍。妳在南中寮所觀察到的當地人所呈現的價值觀? 黃︰二次大戰後日本不收香蕉以及拼命城市化、工業化,農業是擺在最後的。中寮 的命運就跟許多邊陲農村一樣,年輕人外流,農業蕭條,加上地方政府長期以來只 著力於選舉樁腳經營,鄉里建設無物,幾乎讓人看不到中寮村的未來。中寮是台電 公司南電北送的中繼站,很大的像是科幻片怪獸的變電所隨處蓋在村落,中寮村本 來200戶,領了補助金全部搬走後,只剩50戶。你走在哪都可以看到很大隻的電塔, 旁邊就是農地,變電所選在自己家鄉就沒有發展與改變可能。 除了變電所還有垃圾場,年輕人很氣憤也無法改變。我在《與中寮相遇》拍了青年 廖學堂。媽媽過世後,他從台北搬回家陪獨居父親,他看不慣這些事情,但是在家 鄉的年輕人,你一個人周圍有三十個老人,你很想改變,卻也無力改變! 九二一對中寮來說是一個轉變。像廖學堂原本就只有一個朋友可以講心事,地震之 後就很多人可以講。地震之後來了許多專業團隊與政府資源投入,廖學堂就組織了 鄉親工作站,開始帶村里老人去修復五公里長的『福盛圳』,和小孩做互動。現在 水圳修完了,他們接受主婦聯盟專家輔導,改做有機農業,開了一個柳丁學習農園 ,以及地方圖書館,幫助農村隔代教養的問題,輔導課業。 這裡面有很強的向上力量,災區年輕人想要努力與改變,感到很憂暗,但前面似 乎有光明。你知道環境很困頓,但是人可以透過自己力量,就算不撼動體制,也 可以在災區發芽,這種情感性的東西對我真的很有吸引力。 破︰《寶島曼波》拍攝到一半的時候,你把素材剪接成陳情帶寄到中央政府,在 這之中是否有創作者的掙扎,或是紀錄片工作者介入地方民眾運動的想像 黃︰《在中寮相遇》對於土地情感較濃郁,用很濃的個人情感呈現。我們的地方 史都是關於橋的落成,關於鄉長來剪綵,沒有人把一個鄉的發展,她的過去、現 在、未來會碰到什麼問題,作一個紀錄。我想將中寮鄉歷史從種植香蕉的輝煌到 建垃圾塔,人在裡面的生活,都把它羅列進來,變成完整的空間影像。而《寶島 曼波》希望呈現批判與辨證的過程。 有些觀眾說,很欣賞這樣的轉變,從作者個人角色強烈的紀錄,到攝影機介入成 分較少。雖然《寶島曼波》曾經使用陳情帶手法去做直接改變,讓影像在運動過 程扮演催化角色。那時候我和居民阿伯們,和「中寮鄉親報」的記者陳卉怡都覺 得自己是一個team,常常明天要和縣政府開會,阿伯就煮飯,建築師徐光華就說 「我明天要報告什麼…」。大家就會要我準備拍攝的文字稿。所有人是認同一個 想要完成「家」的理念,因為你在裡面看到自己的參與了。你覺得居民的房子有 可能蓋在九米高的虛地上,無法坐視不管,你就會開始討論什麼有效,並不是一 開始就討論攝影機可以做為運動的工具,是這樣不得已討論出來的。 我對寄送陳情帶有很大的顧慮與掙扎,顧慮到基層公務人員感受。因為你陳情就 是躍過地方政府直接到中央層級,你不知道基層公務員會有什麼樣的反彈,會對 居民有什麼影響。每個人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價值,來自某種習慣。他覺得我這 樣住,房子鏟成平地後不用爬上爬下,但是他並不知道土地剷平後有什麼影響。 建築師認為不擾動土地是最好的。很多公務員面對體制也是突破不了,你不能踰 越許多項目,體制要能運轉,一定有防弊的方式,但是很多會造成非常重建時期 的延宕。 破︰《寶島曼波》中所拍攝的記者陳卉怡從23歲就進入中寮災區,從報導者轉化? 成完全的介入者,協助成立「遷鄰委員會」、行公文、尋找援助團體、督促政府 ,又不斷鼓勵村民自我培力。你心中理想的記者是怎樣的? 黃︰進入中寮都會讓我們都感到很安定。和那些和土地很接近的人在一起,不會 有那麼多繁雜的心思,他們就是很安穩的在那裡生活。之前卉怡家在龍潭,被二 高徵收,小時候去玩的小魚池,樹林都不見了。她很怕中寮變成那個樣子,雖然 中寮也被破壞很多,但是那種人的關係是很像的。 我覺得理想的記者應該是人文底子要很紮實,對社會與外在世界是有想法的,有 敏銳觀察力,當她╱他看到一件事情不會被表象牽著走,會搞清楚事件核心,這 是一個基本的記者。更理想的是她╱他可以提出更驅動社會進步的觀點,那就不 只是一個記者,而是文化批判者,提出另外的方向。 卉怡比我小,但是我們某些經歷與特質很相似。有些人比較能放過青少年苦澀的 感覺,她小學開始看希臘神話,高中開始看沙特,開始思考人為什麼要存在?台 灣教育比較缺乏哲學思辨的教育,這樣的小孩必須自己去找尋在自己腦子裡,所 謂生存的道理。她大學就去考哲學系,後來唸哲學研究所。進入災區她就沒有再 回到研究所,她已經找到生存的道理,存在就是眼前當下的存在。 破︰你如何構思呈現「在中寮相遇」中的土石流景象,與《寶島曼波》中的連續畫 面鏡頭? 黃︰當時計畫拍土石流,每到下大雨我就緊張,立刻從台北打電話回去問有大家 有沒有及時下山,你怕那些人被「蓋掉」了。別人往山下跑,我們往山上跑,要 去載居民下來。我當時有拍一對老夫妻,前晚落石嚴重,隔天我們開車去找。阿 伯剛好走路下來說路斷掉,我們就開車上去邊拍邊去幫他拿棉被,你就看到居民 帶著家當一路在逃難,路斷掉我們就進去用走的。進去以後看到阿伯整個房子被 蓋掉。你拍下大雨的氛圍,人因為雨勢增強的緊張,不管是作者還是居民,都包 含在整個裡面。拍到的譬如房子被蓋掉,那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阿伯在鏡頭 前說,「可不可以請你叫政府幫幫忙,妳們媒體比較有力量。」 土石流的無常讓你想,我應該不是要談土石流或是房子倒了,它逼迫你去理解整 個問題的癥結點。 《寶島曼波》的連續鏡頭是用Sony PD150拍的。它在手動控制 可以選擇電影功能,普通你拍快動作是把機器架好拍一天再作快速剪接。這台機 器可以設定15秒自動拍一秒,所以一分鐘就拍了4秒,一個小時拍了24秒。那個時 候我架機器,她╱他們綁鋼筋、打地基、釘模板、鋪水泥、貼磁磚,所有外觀會 有明顯變化的過程。我可能一個下午拍到3分鐘到時再用快轉,還特別收音地上收 音機播的葉啟田《故鄉》。 破︰這兩部片分別有300捲與150捲60分鐘的母帶,到最後兩部片妳分別剪成5小時 40分鐘與2小時25分鐘,妳如何剪接如此龐大的影像素材? 黃︰其實這和劇情片很像,你不去看素材,很多都是枯燥冗長的開會,在《在 中寮相遇》裡面已經遇過類似挑戰,所以在《寶島曼波》比較快。在《寶島曼 波》,剪接師剪完,我一進去細剪,可以把30分鐘快剪成6分鐘,我看完母帶可 以直接把我要的鏡頭時間碼當場寫出來,甚至反應鏡頭都可以寫出來,就直接 給剪接師排。 會卡住的地方都在觀點,我要用什麼觀點呈現,以及辯證,我給觀眾一點鋪陳, 當我有a、b、c、d、e四場,我可能好幾場互相調換,依照辯證的邏輯。我以前 不太能坐著空想。現在我可以去跑步、散步、練瑜珈,回來我已經組合好所有場 次。《在中寮相遇》題目過於龐大,當時剪接我去買了好幾包紅白標籤,一個標 籤就是一場,從1999年到2001年,從第一到最後一場,我貼了三面牆,我進去剪 接室,問剪接師︰「今天剪到哪?」她比了比牆上的標籤說︰「這裡而已,還有 兩面牆」。經過非常漫長的剪接歷程,到了剪《寶島曼波》時根本沒熬夜,某一 部分紀錄片的訓練已經完成了。 破︰你在中寮陸續拍攝與剪接七年,從導演個人情緒強烈的《在中寮相遇》,到 平衡呈現溫和正義的《寶島曼波》,兩部片之間妳心理狀態的改變? 黃︰災區拍攝最大的挑戰是你吸收到地震震出來的台灣潛藏很久的問題,不只是 表面建築物的瓦解崩塌,潛藏在這場地震下面的,是更深更廣的人為災難—地方 政府長期弱化、污腐以及面對災難的無能;官僚行政體系的末梢神經麻痺;台灣 山林土地過度使用、開發而帶來的土石流災難威脅;我只能說,地震震出了台灣 長年來底層的文化沉?,以及人性利益幽暗的部份。 結構性的問題你感受到了可是無法改變,《在中寮相遇》我把這種情感投射在作 品。在災區拍攝最大收穫是,譬如你每次拍開會每次都一樣,你都會想要把攝影 機關掉,想說︰拍了會剪嗎?這種混沌狀態逼你去想問題到底在哪裡?延宕的環 節是什麼?不然你拍不下去,你拍完好幾小時的開會現場,你回家還要看帶子, 理解法令,你發現問題不出在開會的人身上。她訓練你一個邏輯思考過程,從情 感層面跳進辯證與分析的位置。就像我們剛剛談的理想記者,表象背後的關鍵點 不會是現在正在吵架的兩個人,不能片面思考。 破︰那麼在《寶島曼波》,影片背後的作者觀為何? 黃︰我希望這部片子透過多方觀點呈現,各個位置的人有不同態度去面對問題。 我盡量讓別人去講話,我必定有種打抱不平的想法,但是我不會投射在任何人身 上。在現場我會小心翼翼隱藏我的想法,我就像一台機器在拍,他們(政府官員與 承包商)就不會隱藏,然後我把結果放在剪接台上,讓觀眾自己搜索,甚至去辨 證背後的問題,雖然寄陳情帶的動作看似激進,但是我在現場是喜怒不形於色。 破︰在這兩部紀錄片中妳呈現了具有深度與規模的當代社會核心價值,那麼, 妳接下來的拍攝計畫呢? 黃︰我在剪紀錄片的時候我不看紀錄片,因為必須突破紀錄片類型本質的限制, 因為它的現實性很重,我會用劇情片剪接方式去思考,你要讓觀眾吃的下去,片 子要有動感。這幾年在災區拍攝現實感很重,你經常被現實狀況逼到沒有辦法喘 息,這兩部片都是如此。我完成這兩部片子接下來我想做什麼類型的東西?我希 望完全不同於這兩部片,這個部分我還沒有釐清。 去年我從台北回到家鄉受到很多衝擊,在台北你不會看到蝸牛,在鄉下我開車的 時候都會壓到蝸牛,我心裡就很不捨,又一個生命死在你輪下。你看到很多你離 開鄉下很久,不會去思考的東西,生命的本質,除了人之外的生命。那個部分一 直在我心裡發酵,我應該會想拍探索生命本質的紀錄片。比如說國家地理頻道談 萬物生命,你看到殘酷,看到天真,看到它活著又同時受到死亡的威脅,這是只 有在大自然才看得到,真實而殘酷。我們生活在都市,喪失這樣的聽覺、視覺、 嗅覺,在這個環境底下被關起來了。 在鄉下你會看到生命哲理,那種東西不需要語言,小到下雨的時候麻雀停在電線 桿上,在上面用嘴巴理她的毛,這會讓你去思考一些事。貼近自然,你會發現, 只有人才會需要層層保護。我想架攝影機與玻璃牆在颱風天拍攝。外面生物的生 存條件比人類嚴苛很多,但是牠們天生有一種能力,有些東西是生命的道理,很 難用語言呈現,我其實有點想要做這樣的東西。 我有考慮過拍紀錄片,但是它是已經在我腦裡已經清楚的紀錄片,題目可能是生命 或生存,另一部分可能是死亡,而互不關聯,開放式而且沒有答案。 《寶島曼波》放映場次 http://www.wretch.cc/blog/meetwith&article_id=19042327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2.240.133

09/09 23:49, , 1F
這訪談好棒呢!
09/09 23:49, 1F
fansss:轉錄至看板 Ourmovies 09/09 23:50 fansss:轉錄至看板 movie 09/09 23:50 weitzern:轉錄至看板 Ecophilia 09/09 23:55

09/10 00:37, , 2F
昨天在車上看這篇報導 報紙被我劃滿了記號 滿是感動呀
09/10 00:37, 2F

09/10 00:41, , 3F
嘎嘎嘎 (與樓上再次握手 :D)
09/10 00:41, 3F

09/10 00:55, , 4F
借轉到個人版 謝謝!
09/10 00:55, 4F

09/10 02:30, , 5F
嘿,敦南誠品15號放映我主持勒,大家來捧場捧場吧!
09/10 02:30, 5F

09/11 11:02, , 6F
XD 猜到你是工作人員 好~的~ 已經招到人去捧場了
09/11 11:02, 6F
文章代碼(AID): #16v1O42_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