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62年與6500浬之間:一個關於距離的故事

看板documentary作者 (左傾)時間18年前 (2005/10/02 12:04), 編輯推噓5(501)
留言6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62年與6500哩之間》是自幼移民美國的張文馨返回台灣攝製的紀錄作品。她的阿姨代年 近百歲的母親寫了一本自傳,記述她經歷的時代變遷和對民主的追求。導演藉著過去拍攝 的阿媽影像、配合自傳和母親與已中風不能說話的阿媽的溝通,探索一個女人、一個家庭 與台灣歷史的交錯,也在追尋她個人的家國認同。 ~胡台麗 62年與6500浬有多遠? 導演從阿媽一生的故事開始說起,以阿媽的一生為主軸,鏡頭與旁白卻記錄著一段追尋自 我認同的過程、對於認定的家園的距離、以及政治元素底下的台灣社會處境...很令人動容 ,真的...。 這部片子讓我想到《何處是我家》以及《美國天堂》兩部電影,同樣是在歷史悲劇下被迫 的遷徙故事,上述兩部電影的主題是德意志納粹迫害,而此部紀錄片訴說的是台灣早年的 悲劇二二八事變,然而,在遷移之後,卻同樣的對原本的家國仍舊念念不忘,記得導演用 美裔華人的特有口腔,使用著不流利的國語說明『在小耳朵發明之後,台灣的新聞與連續 劇總是佔據他家電視畫面』的情況;而和《美國天堂》一樣,同樣地選擇回到認定中的家 園,找尋自己血液的源頭、屬於自己的那份認同感。 追尋,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鏡頭之下,畫面與旁白似乎訴說著一段距 離: 語言是一種距離,日語、台語、國語與英文,訪問的過程中Anita必須透過翻譯員與阿媽溝 通,阿媽中風後,溝通甚至必須透過寫字板,在映後座談中Anita分享在這樣的過程中他感 受到了失落; 對國家主體的認知也構成了一種距離,從阿媽一再強調的『平安』家園、小阿姨對政黨輪 替的興奮(台灣人自己治理台灣人),到探討台灣主權在國際間認定的模糊印象,歷史與社 會的更迭,政治經濟、資本主義、全球化...對政治與外交的宰制讓我覺得無力; 甚至,參與的政治與社會運動也訴說著一種距離,影片結束時,我一直在想,為什麼Anita 運用了這麼多政治運動的元素:關於二二八、民主、以及美國在911之後的反戰運動與駐兵 阿富汗?是否,這也是一種距離,台灣的民主阿媽,和美國的美裔華人的社會參與...。 不知道是在哪哩,我開始落淚,老實說,這部片子對我而言有些複雜;以阿媽的一生為主 軸,卻融合了跨越三代的社會歷史背景、一個二代移民對家園的認同感及追尋、輔以中美 社會的一些政治元素...,Anita將這些東西混合在一起,沒有明白的引導我們應然的思考 脈絡。而我想到的是我與台灣的距離,片子裡Anita說了一個故事──或許,我們都知道 怎麼畫出黃河的形狀,甚至能背誦她流經的各個省份,然而,長久以來在我身邊的台灣北 部的大河─淡水河呢?說真的,我不知道他的形狀...你呢?你,知道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161.133

10/02 13:53, , 1F
這片很讚,讓人思考很多很多
10/02 13:53, 1F

10/03 09:20, , 2F
請問要去哪邊看???
10/03 09:20, 2F

10/03 12:32, , 3F
女性影展還有哦!要把握!
10/03 12:32, 3F

10/03 21:26, , 4F
10/03 21:26, 4F

10/04 05:53, , 5F
恩 我不是台灣人,所以看了感覺不太多...
10/04 05:53, 5F

10/04 05:54, , 6F
對了,這篇字幕是我校的喔~
10/04 05:54, 6F
文章代碼(AID): #13Frn6oE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