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千五百萬的廣告到負一千五百萬的紀錄片

看板documentary作者 (bug)時間20年前 (2004/04/21 23:1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金城武的御用導演 與你一同歌舞中國 詳情請上 http://www.purefilms.com.tw 歌舞中國 「歌舞中國」以影像和文字,紀錄了一群熱愛舞蹈的熱血青年,用踢踏舞、爵士樂在新舊上海場景中,搭起了沉浮於現實與理想中的夢工廠。懷舊與現代併陳的都市建築、音樂情調、及踢踏舞步,帶領觀眾迴盪於半世紀的時空中… 故事大綱 2000年夏天,在上海專跳爵士舞與美國百老匯舞蹈的一個舞團裡的三代人,每一代舞者有各自認同的舞種。 第一代是美國百老匯歌舞文化的忠實信徒,出生在1930年代的上海,1949年逃難到了台北,成長在1950年代搖滾樂萌芽與金凱利電影的台北,自學踢踏舞與搖滾舞,無師自通,有模有樣,有過一段精彩而道地的台灣式夜總會歌舞事業,最後卻在無預期的情況下在1982年投奔到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大陸,過了十幾年找不到舞台的日子;第二代是文化的實用主義者,出生在文革之後,成長於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的上海,跳舞又唱歌,不只立志要成為中國最好的爵士舞者,還想在電視電影界大放異彩;第三代是一批主張個性的放肆青年,來自全中國各地,出生在1980年代,成長於19 90年代的富裕中國,為了夢為了理想而會聚在這全中國最繁華的大都會裡,以美國與日本文化做為學習樣本,沒有深厚的功底,一心想登上國際舞台,揚名海外。 三代人在對信念和理想時產生的衝突,反應了小人物的偉大和卑微,也反應了大時代的變遷和活力。他們都經歷漂泊,而漂泊的人是沒有根的,沒有奉行貫徹的主義。因為沒有根、所以有活力,因為沒有主義、所有活得很自己。這就是上海。 導演的話 2000年的夏天,我遇到上海和梁一,也找回遺失許久的、1960年代台灣歌舞文化的記憶。在上海這個迷幻的都市,我聽著50年代的音樂、看著跳踢踏舞的老人、享受著中西方文化的衝擊和中國小孩放肆的豪情壯志,我用這支紀錄片紀錄這些感動。 梁一介紹 從18歲開始,一生追隨Gene Kelly的舞步,以美國正統踢踏舞搖滾樂自居,51年來,跳過台北、新加坡、曼谷、吉隆坡的各大歌廳、劇院、舞團後,在老年又回到出生地─上海。1987年成立舞蹈團,發掘揚揚;1999年與揚揚在上海成立「夢工廠」。70歲的踢踏舞者,用美國50年代爵士樂、搖滾樂、踢踏舞,在上海號召中國愛跳舞的小孩重建紐約百老匯。 參展紀錄 2003入圍金馬獎三項。包括最佳紀錄片、最佳攝影、最佳剪輯 (創金馬獎有史以來紀錄片入圍攝影及剪輯項目) 2003溫哥華影展 2003釜山影展 2003英國倫敦影展 2003美國夏威夷影展競賽單元 2003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競賽單元 2004香港電影節 2004美國舊金山影展 2004雪梨影展 2004美國亞美電影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1.12.203
文章代碼(AID): #10XeygqF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