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il Taylor:All The Notes

看板documentary作者 (好想吃雞排)時間20年前 (2004/02/07 07:4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是一部關於前衛爵士樂手Cecil Taylor的紀錄片 波士頓的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of Music(NEC)在爵士樂的評價,一直是 數一數二的,由於堅強的教師陣容Gunther Schuller,Steve Lacy,Bob Brookmeyer ,Cecil McBee,Danilo Perez加上多位傑出的校友Fred Hersch,Marilyn Crispell, Cecil Taylor,使得去年年底該校Jordan Hall的一百年紀念演奏會,活脫像是一場 現代爵士樂名人堂大會串。即使是索票入場,也因為太過難得的陣容,而一票難 求。我自然也就沒有那個福份,看到傳說中Cecil Taylor的現場演出了。 後來我問在那裡學小提琴的同學聽完之後的感覺,他說:『他倒底在幹嘛阿,根 本是在敲鋼琴嘛,還竟然用手肘,鋼琴好可憐唷』我苦笑的又問:『那你們主修 爵士樂的同學呢?』『他們也是一樣聽不懂阿』 『就是因為沒有人認識和瞭解Cecil,所以我才要拍這麼一部影片阿!』導演 Christopher Felver是這麼說的。 生於1929年3月15日的紐約長島(註一),Cecil Percival Taylor大概是自五零 年代以降,最具原創性的爵士樂手之一了。他對藝術和知識的廣泛興趣,幽默的 個性與說不完的笑話,加上永遠不停的探索與追尋,對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 們,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如果將他的演奏做一個簡單的評述,他的音樂就像是在 琴上演奏爵士鼓一般,他將打擊樂器的技法,成功的移植了到鋼琴上面。他自己 也說過:『鋼琴只是有八十八個音的鼓罷了』--但是先生,你也總不能就亂敲 鋼琴吧--雖然這是很多人不加思索就這樣對他的音樂下了結論。事實上,Cecil 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創造了一個新的音階以及和聲理論,為的就是如何使鋼琴成為 打擊樂器的同時,仍以節奏連結的率動感,來代替應有的旋律線。他形容傳統的 演奏方式,是平行的(horizontal)使用和弦,而自己的是垂直式(vertical)的(註 二)。近年來,他也把朗詩或舞台表演加到他的演奏裡面,與其說他推動了爵士 樂的革新,不如說其實他發明了一種根於美國藝術的新語言! 看著影片裡那個琴鍵磨損的程度,和那上面堆著一大疊有著奇奇怪怪的符號和方 程式的『樂譜』,雖然自己已經成為爵士教科書的一部份,老先生說現在每天還 是都會練琴四小時以上,繼續找尋未來的聲音。不是真心熱愛音樂的人,我想是 做不到這樣的吧。 除了更瞭解他的音樂概念之外,這部電影也讓我們更深入的認識Cecil Taylor這 個人。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他非常地幽默有趣,雖然說起話來慢條斯理的,但 是--就像他的演奏一樣--很能掌握到語言的節奏感。另外,有一天晚上在他 去看Mal Waldron在BlueNote最後一晚的演出之前,他在家裡準備出發,一邊聽 著(可能是Sarah Vaughn的)歌,一邊就跟著跳了起來,雖然舞步有點怪異滑稽, 但是還是一樣,非常地有特色和節奏感。你很難不去注意他那有趣的襪子,顏色 總是紅紅花花左右不對稱的,或是一支黃的配一支橙色。電影結束後,還有人半 開玩笑的問他都在哪買襪子的,導演笑笑的說他也不知道,而且抱怨每次都有人 問這個問題。 Cecil的音樂聆聽範圍很廣,而且不停地在研究他們,從中國的國樂,到伊斯蘭 教的讚美詩歌(雖然有時令他很抓狂),艾靈頓公爵大樂團,布拉姆司,理查史 特勞斯的藝術歌曲,Marvin Gay等等。除此之外,他對很多不同的領域也都充 滿興趣,特別是舞蹈和詩,文學,歷史,建築,特別是建築工程的部分。雖然不 是真的著迷,但是他也會看棒球和賽馬,他也還記得海餅乾(Sea Biscuit)這一 類的故事(註三)。就像以前J曾對我說過的一樣:『我覺得我從他的音樂裡聽到 芭蕾舞的感覺!』其實Cecil自己也認為,其它這些領域的素養和瞭解,的確對 他的演奏風格也有莫大的影響。 在一次訪談裡面,他自己說,他之所以成為現在這樣子--一個爵士樂手而且持 續工作近一輩子,和他的母親Violet Hephzibah Olley,有很大的關係。他母親在 默片時代曾經演過電影(註四),會說法語和德語,喜歡在家裡朗詩,而且對於 時尚流行那一類的事情也都很瞭解,自然在他的家族裡是很有影響力的人。或許 是因為想補償自己因結婚而中斷的事業,她希望小西索成為那種音樂神童(young virtuosos),所以在六歲的時候,他就學跳踢踏舞(註五),也被迫去彈蕭邦的曲 子參加比賽。他那時候很痛苦,覺的自己一輩子都不會有悠閒的時刻了。十二歲 時,他母親因癌症過世,十三歲時,他得了胃潰瘍。大約也是在那段時間,詩和 小說進入了他的人生,給了他很大的慰藉。他說:『的確是詩救了我一命阿!』 雖然有個近乎喘不過氣的童年,但是,他還是清楚的記得,在1944年,他母親帶 他去派拉蒙劇院(Paramount Theatre),初次聽到Ella Fitzgerald即興地唱 Lady Be Good所帶給他的震撼。 那麼,Christopher Felver(導演)又是誰呢?小時候玩過樂團,著迷於音樂及文 學,後來進了The London College的電影系,不過獨獨只對拍紀錄片感興趣,並 且一直對攝影很有研究,出過幾本攝影集,也寫過幾本書(註六)。他最大的特 色就是,不論是攝影,寫書甚至拍片,他都沒有所謂的小組人員,總是自己一個 人來。真的,整部電影就是這樣一個人拍的。我不知道他是用什麼拍的,不過應 該不是一般的攝影機,因為我那天看的不是用膠捲放的,而是用一個類似投影機 的東西,將畫面打到螢幕上。雖然我不認識他,不過從他說話看來,他很有熱情 和活力,應該也是個有趣的人吧。 電影結束後,我們意外地發現,Cecil Taylor本人竟然出現了!聽說這是被導演 硬凹來的,因為連主辦的Museum of Fine Arts事前也不知道。當然,大家都自然 地對他起立鼓掌致敬。後來,我也鼓起了勇氣去和他握手說話『你好,謝謝你使 爵士樂進入了不同的境界。喔,對了,或許你不知道在那裡,不過我是從台灣來 的。』他接下來的回答,我大該一輩子都不會忘掉吧『你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兩 個星期前才看了一本關於蔣介石和台灣的書呢!』(註六)有點被嚇到的我很快 的回應說『喔,那希望有一天你可以來開個演奏會』他沒回應什麼就去和另一個 人說話了。 正要離開時,看到有人拿了一張他在Candid的黑膠『Air』給他簽名,猶豫了一 下,我也決定衝回家拿唱片來。雖然騎腳踏車來回不到十分鐘,但是,等我再回 來時,還是稍稍慢了一步。在寒冷的冬夜裡,看著我心愛的『鐵馬』,我一邊大 口地喘氣,一邊後悔為什麼沒有早點想到。 所以,就像菊次郎一樣,敗家男在波士頓的這個冬天,雖然有一點點悲傷,不過 也有很多,很多,很多,快樂的回憶。 註一:事實上,我查到了三個不同的出生年代,在All Music Guide上是1929, 但是電影的IMDB和一個有他訪談紀錄的則是1933,另外一個個人網站說是 1930。所以我也不知道那一個才是正確的。 註二:其實我也不懂樂理,所以那是我根據他在電影裡面的示範說明,加上我自 己的感覺和猜測寫成的,如有錯誤,請多指教。 註三:是的,這個海餅乾的故事就是那部最近的電影『奔騰年代』(Sea Biscuit)。 Cecil的那一段話,是出自1994年的訪談,在該電影出現許久之前。 註四:不幸的是,IMDB並沒有這個名字(他母親)的相關電影資料。 註五:好奇查了一下,Gene Kelly是1912年出生的,所以不知道Cecil學踢踏舞 是有受到他的影響,或是這是屬於那個時代流行的才藝。不管如何,他對舞蹈的 興趣,應該就是從此開始的吧。 註六:關於這個導演的資料,IMDB只有他一部電影的資料,雖然他還拍過一些 其他的作品。建議大家可以去這個網頁看看http://www.chrisfelver.com/ 註七:可能和前一陣子蔣夫人在紐約去世的消息有關吧。 ------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degenne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8.197.40.197
文章代碼(AID): #1092PsIr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