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思想在蔓延/音樂書大鳴大放 呼應台灣樂思

看板clmusic作者 (Down with love)時間14年前 (2010/01/17 11:0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2010.01.17 03:39 am ------------------------------------------------------------------------------ 「小泉純一郎的音樂遍歷」(圖左/財信出版提供),教導讀者如何聽古典音樂。驚傳罹癌 的小澤征爾 (右) 和大江健三郎的音樂與文學的對談 (圖中/高談文化提供),頗為感人 。村上春樹「給我搖擺,其餘免談」(圖右/時報出版提供)村上迷愛,也受樂迷注意。 ------------------------------------------------------------------------------ 除了波里尼,大賽得獎音樂家的演奏幾乎都沒啥意思?霍洛維茲是尖銳刺耳鋼琴風格的代 表,琴風不足以服人?帕華洛帝等人不過是把歌劇演出的智慧貶到最低,把要價過高的噪 音推到最大? 跨領域湧現 音樂這樣看 以「東方主義」等後殖民論述在台甚受歡迎的薩伊德樂評集「音樂的極境」(太陽社) 近來出版,辛辣言論雖非人人買單,卻都不得不驚豔於他對音樂之專業,以及剖析角度之 寬廣:音樂也可以這樣看。 自「音樂的極境」回望,台灣古典音樂書市近年已湧現一股跨領域、多角度評寫音樂的風 潮。 從 21 世紀初始的「誰殺了古典音樂」、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陰性終止」社會學家 伊里亞斯的「莫札特」小澤征爾與大江健三郎「音樂與文學的對談」薩伊德與巴倫波 因對談錄「並行與弔詭」村上春樹樂評「給我搖擺,其餘免談」,到阿多諾的貝多芬研 究、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音樂遍歷」,再加上焦元溥音樂家訪談錄「遊藝黑白」等 ,音樂書觀點呈現從未有的百花齊放。 入門音樂書 早就不夠了 也跨行寫樂評的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須文蔚指出,過去台灣音樂書以為愛樂者打 造的導聆、版本比較等工具書為主,一方面呼應對古典音樂尚在摸索階段的讀者需求,一 方面也反映社會結構變化。1980 年代冒出大量版本介紹,就是業者迎合 CD 甫問世、刺 激市場消費的手段。 1990 年代後,文化研究成顯學,人文藝術科系紛紛投入,促成跨領域研究盛會;到了全 球化的21世紀網路時代,跨領域成各界趨勢,更擴大音樂書閱聽人口及期待的探討層次。 入門音樂書,早就不夠看。 來自不同領域的音樂書,別具趣味。「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聯經),集結這位 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大師兼音樂學家 1937 年起至逝世前寫的數十本貝多芬札記,光是 阿多諾以黑格爾「正反合」辯證法分析貝多芬作曲,以樂曲之「全體性」解釋為何舒伯特 的音樂遠比貝多芬悲傷,就平添辯論話題。 文學家參與 生命添情思 同為社會學家寫作的「莫札特:探求天才的奧祕」(聯經),從莫札特的心理與社會脈絡 的衝突切入,剖析莫札特的悲劇:莫札特的時代,市民社會尚未成熟,藝術工匠(樂師) 仍得依賴宮廷存活,莫札特卻太急著想從「樂匠」變成「音樂家」,過早衝出宮廷獨立, 終在社會轉變夾縫間英年早逝。 文學家參與的音樂書,常別具生命情思。 日前驚傳罹癌的小澤征爾在與大江健三郎的對談錄中(高談文化),透露他在演奏威爾第 的喜歌劇後,思考起音樂究為何物,最後認為音樂根柢深藏人類的感情,而其中總有悲傷 、寂寞,「因為人類背負著死亡的宿命」,這也是為何藝術與人類生命交會時,總帶著莫 名的寂寞悲傷。現在再看這段對話,更意味深長。 村上春樹的「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時報),也展現獨特文學氣質。像他形容爵士巨匠 史坦‧蓋茲「不論私生活再怎麼支離破碎,一拿起樂器,便能來一段直通天堂的精彩即興 」,晚年演奏卻又有股看破紅塵的氣氛,「美麗、深邃卻又具緊迫感,聽來毛骨悚然」, 都深富村上簡描幾筆便直指人物內心的風格。 音樂的極境 各方都折服 「小泉純一郎的音樂遍歷」(財信),則不時流露小泉曾為首相的教導情懷。他諄諄建議 ,初聽歌劇最好先聽幾次精選集再赴現場,否則樂趣減半,若聽了「杜蘭朵公主」等四齣 ,還是不喜歡歌劇,就可放棄;還強調古典樂「只要有一小節感覺好,多聽幾次,會覺得 全曲都好」。猶如苦口婆心的歐吉桑,相當可愛。 薩伊德「音樂的極境」,又呈現音樂書新方向。楊照認為,他擺脫視古典樂為資產階級代 表及天真「就音樂論音樂」的兩極觀,以超越路線「解釋、辨認古典音樂內部的真與假、 核心與邊緣」。時而深入音樂內部、時而俯視綜觀的書寫,果然讓各方折服。 音樂無邊際,正如阿多諾所言,「我們不了解音樂 ── 是音樂了解我們。我們自以為與 它最親之時,它與我們說話,帶著傷心的眼神等我們回答。」這或許解釋了阿多諾為何立 意寫貝多芬數十年,卻都只有札記未成書,卻也揭示另一種可能:音樂書還有很大空間, 待後人開拓。 ============================================================================== 放不開所愛天才 薩伊德認真談音樂 ------------------------------------------------------------------------------ 薩伊德身為文化評論家,對古典音樂也極具專業,近來譯為中文出版的「音樂的極境」很 受關注。 圖/單德興提供 ------------------------------------------------------------------------------ 音樂書除了談音樂,也透露作者性格及小故事,讓讀者著迷。在「音樂的極境」由薩伊德 太太瑪麗安寫的序中,就認為是顧爾德過世,讓薩伊德決定認真談音樂,「顧爾德變成薩 伊德的執念,他放不開他所愛的這位天才」,這也說明為何該書滿是對顧爾德的讚嘆。 序裡的回憶,也點明音樂對薩伊德的重要性,薩伊德兒子一晚因嚴重感染病需要住院,面 臨死神威脅,瑪麗安嚇得全身癱瘓,薩伊德卻準時去聽音樂會。多年後,瑪麗安才明白, 面對死亡的恐懼時,尋求音樂對薩伊德有多麼重要。 這也呼應了大江健三郎在與小澤征爾對談時,提及的薩伊德故事。大江的知交兼妻舅伊丹 十三自殺身亡時,薩伊德得知,立即發傳真安慰,並建議大江聽布拉姆斯第一號弦樂六重 奏,「這樣即使悲傷到無以復加,也能湧出抑制悲傷的力量」。 薩伊德為何對顧爾德及他筆下「和顧爾德二合一」的巴赫如此迷戀,多少和他的學術縝密 性格有關。在他看來,顧爾德每個音符都經過徹底思考,所有論點都流露於他的演奏,甚 至就是「作為知識份子的炫技家」。 小澤也在與大江對談中,自承在西方世界拚搏的動機。「支持我二十多年來擔任波士頓交 響樂團音樂總監的能量,其實是一個東方人做西洋音樂的隔閡」。 他將之視為「東方人到底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的實驗,「一個在中國出生、只會說日語的 東方人,到死前能對西洋音樂理解到什麼程度」,還坦承這孤獨的實驗讓他覺得「無力且 壓力大」。 【2010/01/16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5370097.s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6.216.41 ※ 編輯: bnovak 來自: 118.166.216.41 (01/17 11:06) ※ TzaraLin:轉錄至看板 FLAT_CLUB 01/19 22:35
文章代碼(AID): #1BKdwi2B (cl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