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溫故知新 2009年10大文化事件

看板clmusic作者 (Down with love)時間14年前 (2009/12/28 11:2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聯合報╱本報訊】 2009.12.27 03:29 am 今年是 1949 兩岸分裂六十週年,卻也是兩岸融冰、交流頻繁的一年。2009 的台灣發生 了什麼?文化界有什麼大事與趨勢,未來可能會改變你我生活的面貌?且讓文化廣場選出 的十大文化事件,帶你溫故知新,面對嶄新的 2010 年。 1. 賽事結合藝文 表團新挑戰 高雄世運、台北聽奧,是今年最受大眾矚目的活動,也讓台灣首見大型賽事和藝文表演結 合。這不但使台灣加入各國藉開閉幕式發散「國族敘事」文化符號的行列,也呼應當今越 趨跨界、大型的表演趨勢,在在考驗國內表團能力。 表團的挑戰,首先是「秀什麼」給海內外。從結果看,兩者都強調海洋意象、民俗文化、 自然風光與城市特色,努力告訴國際「我是誰」。 在「如何秀」方面,基於賽事提供的大型場地,表演藝術界首次有機會挑戰巨型演出規模 ,勢必跨越各自領域、綜合不同團隊,才能整合出超大平台,其中協調與跨界學習,必然 衝擊所有參與者,甚至影響未來藝術走向。 然而主辦賽事的政府和藝術團隊的折衝仍是問題。世運開幕製作人平珩期盼,官方應更信 任藝術團隊,讓行政、藝術合一,執行才能更順暢。明年花博在即,且盼文化火花更燦爛 !(何定照) 2. 微網誌、社群網 席捲社交圈 今年網路界,最紅的無疑是微網誌和社群網站 Facebook。兩者興起甚至登上網路 10 年 大事,被譽為席捲網路社交圈、改變人們溝通模式。 兩者儘管紅,在台灣的現象卻有微妙不同:Facebook 在國外已流行數年,用戶達 3 億 5000 萬人,在台卻至今年才暴紅,網路界認為,這主要是因附屬遊戲「開心農場」在年 初中文化,才帶動 Facebook 用戶;微網誌一般用的是推特,在台灣卻是噗浪獨秀,也顯 出台灣「本土化」特性。 不可忽略的是,開心農場農友彼此偷菜、幫忙澆菜,也是增進情誼的互動方式。從部落格 承繼傳統書寫的長篇大論,到微網誌的 70 字即時簡言,乃至開心農場的無語互動,網路 溝通顯然又邁入新世紀,反映現實社會中情誼聯繫的日益簡速與群聚性。網路界預測,社 群網站明年將更紅,至於以什麼形式?恐怕只能問網路之神。(何定照) 3. 藝術 + 流行 跨界表演成主流 跨界表演成主流,藝術、流行界線日益難分,不僅改變傳統參與藝文的人口結構,也將改 變藝術殿堂的面貌。 去年電玩音樂會首次登台,今年初不但躍上兩廳院廣場,吸引逾萬人,還在體育館連辦多 場;年底「極限震撼」百老匯秀登台,標榜人人能懂,紙風車執行長李永豐認為絕對是未 來戲劇主流。 國家音樂廳也出現罕見狀況:日本方格子樂團將音樂廳變成小巨蛋,青少年聽眾湧到最前 排,搶和團員握手;吉田兄弟的新三味線、基頓‧克萊曼和伊古德斯曼&朱的「古典音樂 家之興亡」,創下幾乎未行銷票便賣光的奇蹟,後者更被廣推為年度最佳音樂會,顯見觀 眾對「大眾又有深度」的渴求。 藝術潮流改變下,小巨蛋作為演出場似乎不再讓人難以忍受,音樂家樊慰慈認為,郎朗音 樂會若在音樂廳舉行,恐難吸引小巨蛋的逾萬名聽眾;建築學者黃志弘預測,藝文節目的 質變,將影響未來表演廳的蓋法。(何定照) 4. 回首兩岸 1949 掀起寫作浪潮 今年是 1949 兩岸分裂 60 周年,歷史浪潮再度澎湃,在書市捲起千堆雪,許多 1949 的 相關著作出爐。這波 1949 歷史寫作浪潮中,主角不再是蔣中正之類的「弄潮兒」,而是 被時代擺弄、隨浪潮翻滾的平民百姓。 龍應台以個人家族史引出大歷史的「大江大海:1949」,宣稱「打開 1949 兩岸記憶的黑 盒子」,趕在中共慶祝「建國 60 周年」前出版,話題不斷,拿下台灣作家久違的年度暢 銷書冠軍寶座。張典婉的「太平輪 1949」,則打撈 60 年前沉入兩岸裂縫的「台版鐵達 尼號」黑盒子,採訪散居世界各地的太平輪生還者與受難者家屬,為這場時代悲劇加上 60 年的時間深度。 「大江大海」、「太平輪」挖掘台灣社會深層的集體記憶;文壇大老齊邦媛的「巨流河」 、王鼎鈞的「昨日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則勇敢挖掘個人記憶、像鮭魚 一樣逆流回溯遷徙來台的人生經歷。兩人的回憶錄寫作多年,卻恰好選在今年完工出版, 以個人生命見證這 60 年的歷史長河。(陳宛茜) 5. 「小團圓」燃張愛玲熱 爆道德爭議 塵封多年,張愛玲生前「壓箱底」的半自傳小說「小團圓」,在遺產執行人宋以朗的堅持 下終於出版曝光。「小團圓」文學評價見仁見智,卻滿足讀者窺探「祖奶奶」私生活的欲 望,意外引爆新一波張愛玲熱,吸引新世代讀者加入張派。 「小團圓」讓胡蘭成重獲讀者注意。張愛玲、胡蘭成的戀情之謎,由李安電影「色‧戒」 點火,「小團圓」則加薪添柴,火勢之旺,甚至讓絕版多年的胡蘭成著作重見天日。 但「小團圓」也引爆出版的道德問題。關於張愛玲生前是否曾交代摯友宋淇夫婦銷毀此書 ?宋淇之子宋以朗是否有權利違背作者遺願出版?「小團圓」出版後,多位學者、張迷撰 文批判、大打筆仗,寫下出版史上另一則「傳奇」。 「小團圓」書內書外都無法團圓,火氣十足;卻因強烈的爭議性成為華文世界的暢銷書, 在兩岸三地都打破張愛玲著作的銷售紀錄,成為張愛玲迄今最叫座的作品。祖奶奶泉下有 知,不知該歡喜還是感慨?(陳宛茜) 6. 分隔 60 年 兩岸故宮破冰交流 大三通為兩岸關係帶來新契機,分隔一甲子的兩岸故宮博物院,今年「破冰」交流互訪、 合作舉辦「雍正展」,掀開歷史新頁。 今年二月,台北故宮院長周功鑫率七人團赴北京故宮及上海訪問六天,為兩岸博物館交流 合作及故宮參與上海世界博覽會展開協商。北京故宮院長鄭欣淼、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 也相繼在二、三月間各自率團來台訪問。 兩岸故宮最後達成具體落實人員互訪、文物影像互惠、展覽交流、出版品互贈、文創產品 交流等機制。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台北故宮主辦的「雍正展」,決定透過「第三機構」向 北京故宮借展,避開直接借展可能涉及敏感的名稱和法令問題。 至於台北故宮國寶何時能借往大陸?台北故宮堅持得先訂定司法免扣押條文,而大陸方面 不願訂法,一直無法突破。但上海方面仍試圖商借台北故宮的「清明上河圖」參加 2010 上海世博會,外傳,上海因舉辦世博會擁有商借文物的專門立法權,此法在世博會結束後 自然失效,似乎為「清明上河圖」赴大陸參展露出一線曙光,唯,台北故宮對此並無所悉 ,此案能否有所突破?值得觀察。(周美惠) 7. 八八水災 重創原民文化資產 百年一見的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原住民部落成為重災戶,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損失慘重 ,難以估算。 災後百餘日,那瑪夏鄉、桃源鄉等重災區尚有千餘人無家可歸,只能暫住軍營、榮家或廟 宇。更慘的是,在水災沖毀家園後,災民又得面臨痛失土地、被迫遷村等危機,災民的抗 爭一波接一波。許多學者擔心,強迫遷村勢將導致原住民聚落分離而文化崩解,而原住民 面對遷村的最大焦慮則是未來是否有土地可耕種?如何維生? 數百位南部災區原住民在災後百餘日,北上赴行政院燒「狼煙」抗議,要求行政院「立即 啟動中繼安置」、「尊重災民選擇」以及「停止畫定特定區域」。災民抗議,他們是在不 清楚自身權益的情況下,匆匆簽下放棄山上土地的同意書,對話不足、未提供充分資訊, 乃至不尊重災民選擇,是造成民怨的根源。 災民北上抗議後,政府雖已順應要求,啟動中繼安置、暫停畫定特定區域,但取代畫定特 定區域的「國土計畫法」草案,未經充分公開討論,卻箭在弦上,已讓災民甚至所有原住 民部落產生疑慮,新一波抗爭隱然已成形。(周美惠) 8. Kindle「點火」 電子書全球搶手 亞馬遜網路書店 2007 年推出的 Kindle(點火)電子書閱讀器,終於在今年「點火」成 功,電子書熱潮于世界各地延燒,就連重視紙本書傳統的歐洲國家如英、法、德,也相繼 推出自製電子書閱讀器。中國大陸甚至出現七、八家自製電子書閱讀器,電子書進入戰國 時代。 今年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身為東西方印刷術起源的的中國與德國,不約而同以自製電子 書(閱讀器)爭輝,預告了載體的改朝換代。台灣最大出版集團城邦首席執行官何飛鵬, 甚至撰文預言紙本書壽命只剩「最後的五年」。 載體的革命引發閱讀、寫作習慣的改變。電子書大幅降低出版的成本與時間,不斷打破過 去紙本書出版的最低門檻,未來書籍的內容與形式將更開放多元,也昭告「人人都是作家 」的全民寫作時代到來。城邦集團年底推出的 POPO 原創網網站,甚至讓作家自己在網站 上開出版社賣書。 載體的革命更將顛覆原有的商業模式,受這一波電子書浪潮衝擊最深的將是出版社。在逐 漸形成的電子書商業鏈中,無法轉型的出版社將被毫不留情地剔除。想生存的出版社必須 「摸石子過河」,即使沒有人可以確定,前面是不是還有路。(陳宛茜) 9. 文創法初審 藝文消費抵稅難 研議長達 7 年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在主管機關從經濟部工業局換成文建會 、文建會主委幾任更迭後,總算在立法院初審通過,稱得上是立法院給新上任的文建會主 委盛治仁的「(上任)滿月」大禮。 經由藍綠立委與文建會的共同努力,文創法有多項開創性做法,包括:比照工研院成立「 財團法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院」、率先提倡「文創有價」、政府投資文化創意產業的 支出將可納入資本門預算、針對高中以下學生發送藝文體驗券、企業購票藝文展演門票並 捐贈弱勢可抵稅等。 然而,政府雖釋出諸般「利多」,但藝文界最關心的個人藝文消費抵稅,保留政黨協商, 顯見財主單位「強力反對」之強勢。相對於實施難度甚高的「文創有價」,和只有局部人 受惠的藝文體驗券及企業購票捐贈抵稅等相比,真正能讓藝文界雨露均霑的藝文消費抵稅 案,能否過關,尚在未定之天。如果藝文消費未能抵稅,恐怕再多的宣誓,都不免讓政府 從事文創產業的決心打了折扣。(周美惠) 10. 「動新聞」戲劇化 尺度引撻伐 以模擬動畫、配音將新聞「戲劇化」的「動新聞」,十一月由壹傳媒推出後,引發各界撻 伐。公民團體抗議它渲染色情與暴力、「忽視受害人人權」,要求負責人親自出面溝通; 政府更陸續祭出禁止學校訂蘋果日報、否決壹電視頻道執照等「連坐法」,逼動新聞制定 分級制。 和七年前搶灘成功的壹周刊、蘋果日報相比,動新聞是一顆更誘人、卻也更禁忌的「蘋果 」。壹周刊、蘋果日報是將新聞「娛樂化」,動新聞則更進一步,視新聞為戲劇的直接素 材,可以加工再製造。 然而動新聞的出現,其實是這些年來台灣對「新聞娛樂化」毫不遲疑接受的必然結果。動 新聞是不是新聞?學者和媒體人的爭議,不只挑戰台灣的新聞倫理、對新聞的定義,也將 決定台灣媒體未來的面貌。(陳宛茜) 【2009/12/26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5331458.s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8.107.73 Zarathustra8:轉錄至看板 FLAT_CLUB 01/06 11:53
文章代碼(AID): #1BE2FgGD (cl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