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明星學校的光環何在?(李瑞中,ꐠ…

看板ck-talk作者 (不是老婆就別找我)時間15年前 (2009/04/08 18:08), 編輯推噓2(204)
留言6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篇文章有完整版↓ http://education.vision2020.tw/?p=434 明星學校的光環何在? 李瑞中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助研究員 就明星高中是否應該加入免試入學方案引起的爭論,有些概念需要釐清。 首先是明星高中的學生到底是否享有特殊的待遇及資源?若是,且政府不擬指定特定學校 培育優異學生,我認為政府應該要消弭這個不平等。若否,請勿以大學資源分配不均的現 象對高中資源分配想當然爾。 再者,明星高中之所以為明星高中,有多少是來自於資源的挹注與辦學的成功大有疑義。 記得二十年前我剛上建中,當時的校長在公開集會炫耀建中的升學率,那是我懂事以來覺 得最荒謬的場景。就算吊車尾進建中的學生,至少在高中聯考那一刻,成績都是領先其他 學校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學生。在建中被教了三年,不要說大學聯考成績輸給附中學生是 種退步,居然有第一志願考進來的學生三年後連大學都考不上,這是建中辦學與教育的失 敗,不知道何以校長可以拿來說嘴。 但前述建中學生大學聯考並未通吃/全贏的現象,更可能的解釋並非辦學/教育失敗,而 是統計上所謂的「迴歸到平均數的現象」。換言之,建中學生普遍考得還是比其他學校的 學生好,但是整體領先的程度不如三年前。這是所有帶有誤差(如此相關係數不會是1.0 )的重複測量之必然,一個純粹統計的現象,與學生實力或教育成功與否無關。如果所有 明星學校與非明星學校間學生表現的差異都來自於好的雖好,但沒有過去那麼好,而各校 之間資源分配,甚至師資良窳,差異也有限,那麼就更支持了明星學校並無顯著教育效果 ,好學生之所以好乃是他們本來就好,到哪裡去都會一樣好,而非被資源或老師培植好的 論點。 不過我個人認為念明星高中並非全無效果,其效果來自於同儕。記得當年看過好幾個國中 時代全校最優秀的模範生,上了建中完全抬不起頭來,不但學業輸人,課外活動亦表現平 平。但這樣的淬鍊帶給建中學生的乃是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認識,對「聰明不足 恃」的認識,我的建中同學,只要走出來這樣同儕「打擊」陰霾的(當然也有一蹶不振的 ),沒有誇耀自己不需要努力就能出人頭地的。反觀後來看到少數幾個私立高中直升的學 生,動輒一副「『建中北一女』有什麼了不起,我媽媽說我若參加聯考,也是第一志願」 的模樣。結果反倒是這些人坐實了現在流行對所謂「自我感覺良好」新世代的批評:不知 天高地厚,學業、工作表現不好先檢討別人,檢討大環境,最後(甚至從不)反省自己是 否夠努力。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明星高中維持選才到底是否提供了「階層流動」的機會。建中蔡炳坤校 長認為是,聯合大學王本旺教授認為否。王教授請蔡校長調查建中學生的家庭背景、居住 地區,以及為了考上建中必須付出的物質與精神層面的代價。但我想正確的對比應該是標 準化測驗選才下的建中與變成社區高中的建中,到底那個提供了比較多的「階層流動」的 機會。要透過考試上建中,你儘管出身貧寒,還可以加倍努力。若是要透過住到建中學區 上建中,特別是假設建中真的辦學優異,政府挹注大筆資源,大家擠破頭,以台北的房價 ,你需要生在富商巨賈家。 美國賓州大學的Annette Lareau教授在他獲獎的著作《不平等的童年》中最核心的觀察, 與去年來訪《教育社會學》期刊主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講座教授Barbara Schneider和同事與我私下交換類似觀點,搬到目前這個明星高中選才的議題背景下,就 是高社經地位的父母,不論在標準化測驗或是多元入學方案下,都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小 孩受最好的教育。此乃人情之必然,反其道而行的政策,正如過去十幾年的教育改革不斷 實驗的慘痛教訓,是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的。 ※ 編輯: qfcheng 來自: 114.43.196.247 (04/08 18:09)

04/09 09:37, , 1F
這個人待會要來幫我們上普心="+
04/09 09:37, 1F

04/13 22:20, , 2F
為啥我不覺的建中有政府挹注大筆資源....
04/13 22:20, 2F

04/14 20:06, , 3F
因為真的沒有啊學長XD
04/14 20:06, 3F

04/14 23:07, , 4F
大筆資源?都拿去整修紅樓了吧...
04/14 23:07, 4F

05/03 01:38, , 5F
念建中對考大學一定是有影響力的,不然我可能就是考不上
05/03 01:38, 5F

05/03 01:39, , 6F
大學了
05/03 01:39, 6F
文章代碼(AID): #19t7UNy9 (ck-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