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不錯的運動與方法

看板civil94作者 (skull)時間18年前 (2005/11/13 23:55),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南無德內豐嚴王如來 南無金剛堅強消伏壞散如來 東北方青華世界悲精進如來  南無悲精進佛 一心敬禮滅千億劫生死之罪 南無初發心不退轉輪成首如來  南無不退轉輪成首佛  南無歡喜莊嚴珠王佛 南無帝寶幢摩尼勝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斷疑拔欲除冥佛 一心敬禮者滅三十六億劫生死之罪 南無善寂月音王如來 南無殊勝月王佛 北方有世界名曰豐嚴。其國有佛。號德內豐嚴王如來 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斯佛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而為作禮。其人皆當得不退轉。疾成無上正真之道。?一億劫生死之罪。其有供養五千佛者。此輩阿逸。爾乃得聞德內豐嚴王如來名號。 錠光如來興出於世。於彼佛所而得聞此金剛堅強消伏壞散如來名號。得超十萬億那術劫生死之罪。阿逸當知。若我不從錠光聞斯佛名者。我今故未得成正覺。 第一比丘今已成佛於妙樂國。歡喜莊嚴珠王佛 是。若有四眾聞彼佛名。五體投地歸依頂禮。即得超越五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第二比丘久已成佛。號帝寶幢摩尼勝光如來 十號具足。若有四眾聞彼佛名。五體投地歸依頂禮。即得超越七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 下方去此過於前喻九十九倍復越於彼。如九十九不可計會億百千垓諸佛剎土。有世界名尊幢君。其佛號善寂月音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佛世尊。所說經典上中下善。獨步三界救濟三世。令志大道無上正真。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學菩薩乘。聞彼佛名心不懷疑。信我道眼之所解說。所生之處得普光三昧。臨壽終時。具足逮見億百千垓佛現住其前。十方各然。十方諸佛為說經典。聞則受持抱在心懷未曾忽忘。至成佛道。不可計會十倍功勳億百千垓。致不可計無崖底載諸三昧定。不中失定。至成佛道無所蔽礙。十方諸佛皆共建立。在於新學。越九十 九億百千劫生死之難。菩薩疾近無上正真之道。不以劫數生死為礙。如自晃出天下大明。 久已成佛殊勝月王佛是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佛名恒得值佛。於菩提心得不退轉。即得超越十二億劫極重惡業。 三疏云:「恭敬禮,五輪著地,捧足殷重,」五輪者,就是禮佛的人 ,兩手兩膝兼頭頂也。禮佛的人,每一輪著地,心誠發願。先跪二膝 ,願我右膝著地時,令諸眾生得到覺道,願我左膝著地時,令諸眾生 ,於外道法中,不生起邪見;次於二手,願我右手著地時,猶如世尊 坐金剛座,復以右手指地,令地震動,現種種瑞,證得大菩提果;再 用左手著地時,能於一切外道,用四攝法來攝取他們,使他們轉邪歸 正,修學正法;最後願我的頭著地時,不唯我一人離去憍慢,並願一 切眾生,皆離憍慢,悉得成就佛的無見頂相。禮足者,就是以我的頭 ,禮佛的足,也就是用我們最尊貴的頭,禮諸佛最卑下的足,敬的道 理,可以說已完全表達了;殷重屬意業,稱名發願屬語業,五輪著地 屬身業,具備三業,誠敬禮佛,這樣的禮佛,這樣的恭敬,真可以說 恭敬已達到極頂,且無以復加了。 四疏云:「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所相。法性理體一相不立,非一相 ,非異相,非一異俱相,非有相,非無相,非有無俱相,一異既非, 有無不立,既無能禮的人,亦無所禮的佛,能所雙亡,無相可相。」 這樣的禮佛,那才是真禮佛啊! 五疏云:「起用禮,雖無能所,普運身心,如影普遍,禮不可禮。」 一個是性,一個是相,相是假有,性是真空;一個是體,一個是用, 由空起有,由體起用;從空方面看,了知諸法一切皆空,無能無所, 無有自性。不可執有定相,既無定相,那能禮所禮,皆如影相;一一 諸法,皆由性的緣起而有,有非真有,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 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既無能禮的人,亦無所禮的境,能 禮所禮,同一如幻,所謂在不禮中而禮,禮不可禮;一一相不離一一 性,一一性不妨現一一相,一禮遍於一切禮,一切禮不妨攝於一禮,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如是一禮而可遍於一切禮,禮的微妙亦豈淺智 所能了知嗎﹖ 六疏云:「但禮身內法身真佛,不向外求。」這是顯一實體,不偏於 空,不偏於有,真見本覺真性。起信論云:「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在眾生言不離空假,日日 攀緣外境,背覺台塵,它是不能以至誠心禮敬十力諸佛的。反過來說 ,如果是一個少欲知足的人,不攀緣外境,背塵台覺,反觀自照,像 這樣的禮佛,專心一志,可以說攝歸一心,離去妄想雜念,就可以名 歸依禮了。 七疏云:「實相禮,同一實相」。這一實相禮,更遠勝於前,前無相 禮,尚有空有假相可離,今則非空非不空,非禮非不禮,既非唯取體 內真佛,亦非唯棄外面假佛,不棄不取,冥然無寄,若能如此,自然 與法界體冥合,常禮諸佛了。仁王般若經云: 佛問波斯匿王言:汝以何相,而觀如來﹖波斯匿王言:觀身實相,觀 佛亦然,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不住三際,不離三際,不住五蘊 ,不離五蘊,乃至一二非相非無相,非取非捨,非大非小,非見非聞 ,非覺非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我以此相,而 觀如來。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說,諸佛如來,力無畏等,恆沙功德 ,諸不共法,悉皆如是,修般若波羅蜜者,應如是觀,若他觀者,名 為邪觀。 八疏云:「大悲禮,隨一一禮,普代眾生。」前面四門,由第四無相 禮,直至第七實相禮,以觀智論,雖然已到圓明無礙的境界,不滯不 著,不偏不倚,但是還沒有以大悲心來普利一切有情,還不能名它以 菩提心禮,這是在菩薩道中,菩薩的行者是萬萬不可以的。因此到了 第八禮,就要用大悲心,來普為一切眾生禮,我禮亦代一切眾生皆禮 ,我即眾生,眾生即我,物我無二,也就是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 相,無壽者相,到了四相皆離,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像這樣的菩薩 境界,計我著相者,是萬萬做不到的,菩薩的偉大,無以名之,唯有 名之曰:不可思議了。 九疏云:「總相禮,攝前六門,以為一觀。」由第一禮至第八禮,已 經有了八禮,為什麼在九禮上,僅僅乎攝前六門,而不云攝前八門, 其義又是何在呢﹖這是把前六門,若淺若深,攝為一觀,以顯事事無 礙,彼不礙此,此不礙彼,互融互攝,以彰敬禮事事無礙不可思議。 因此第一離我慢禮,與第二唱和禮,在儀規上是不可納入的;若以合 乎儀規論,在禮拜時先須五輪著地,捧足殷重,(前第三禮)次之; 深入法性,離能所相,(前第四禮)次之;普運身心,禮不可禮,( 前第五禮)次之;但禮內佛,不向外求,(前第六禮)次之;若內若 外,同一實相,(前第七禮)次之;隨一一禮,普代眾生,(前第八 禮)這樣的禮佛,就名普賢行願禮,非此,只可名普通禮拜,而不能 稱普賢行願禮了。 十疏云:「無盡禮,入帝網境,若佛若禮,重重無盡。」帝釋珠網是 重重無盡的,而禮佛的時候,亦如帝釋的珠網,重重無盡。大經云: 「一毛孔中悉明見,不思議數無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禮一切世 間燈。」六十華嚴云:「於一微塵中,見一切諸佛,菩薩眾圍繞,法 界塵亦然,一一如來所,一一剎塵禮。」在禮拜作觀的時候,應該如 此作觀,所謂一毛孔中,有無量諸佛,一切毛孔每一毛孔,均有無量 諸佛,一切毛孔,所有諸佛,當然是無量無邊,不可計數了。但是這 許多無量諸佛,我皆禮敬,非一禮一不禮,所禮的境,既然無量,能 禮的人,當然亦是無量,能禮所禮,既均無量,豈不是重重無盡,而 如帝網一樣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2.77.250

11/14 00:35, , 1F
可以問問這篇有多少P幣呢???
11/14 00:35, 1F

11/14 00:58, , 2F
◆ 這一篇文章值 3 銀
11/14 00:58, 2F

11/14 18:51, , 3F
這是傑克零的弟子嗎?
11/14 18:51, 3F
文章代碼(AID): #13Ts7K_v (civil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