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不一樣的1》吳亞男

看板child_books作者 (dawnss)時間1月前 (2024/05/01 14:2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我們是最強團隊,不是複製人《不一樣的1》吳亞男 網誌版: https://anapprenticemommy.blogspot.com/2024/04/1.html 小威中班後開始有回家作業,聊天話題隨之出現有關作業的各種消息。 「AAA今天被老師說要再補寫一次!因為他昨天作業寫的超亂的。」 「老師說BBB回家作業超不認真,家長還打電話給老師說催他寫作業就開始哭!」 「我今天拿到的2張貼紙喔!是老師給作業很棒的小孩獎品,CCC、DDD跟我都有!」 「EEE沒有交作業,老師說他不能玩玩具,要寫完才能玩!」 「今天作業有2項,我先寫簡單的FFF作業,GGG作業要媽媽在旁邊陪我寫!」 先前小班階段,小肢體動作的剪刀、膠水、摺紙、著色等等練習在幼兒園都已接觸過,而 當前階段則是往熟練邁進。回家作業的出現除了如《打造將才基因》書中描述:對於一件 事,從「不會」到「會」,再到「熟」,進而提升到「精」跟「通」,是一個持續不斷的 學習過程;而伴隨而來是「學習成果的差異性/全距(range)」開始被凸顯出來。當在校 練習時,老師須於同時指導多位學生,主要以概念性大原則進行示範,此時全體作品水準 相差不遠。但當作品練習轉換成回家進行,摻入家長指導,讓這段在家練習的「過程」與 「結果」因家庭狀態、學習標準或是完成度的認知標準等各項因素,作品水平產生顯著的 差異,而競爭與優劣的氛圍逐漸在團體生活蔓延。 棕熊老師今天教小動物們寫數字「1」,希望大家認真地練習。 小螃蟹用鉗子夾起筆,順著自己爬的方向,寫出了一個「橫著的一」。 小螞蟻寫了一個讓大家找了好久才終於找到「很小很小的1」。 小雞費勁的握著筆,寫了一個「歪歪扭扭的1」。 小鼴鼠視力不好,看不清楚棕熊老師的字,寫出了一個「很像7的1」。 小鳥沒學會怎麼寫1,牠找來了「一根樹枝當作1」。 小狗覺得肚子有點餓,畫了一個「像骨頭的1」。 小烏龜慢慢地拿....起....筆,「慢慢地寫....著.....1」。 小蛇什麼都沒寫........牠直直地躺在紙上,得意地喊著:「哈哈,我自己就是一個1。 」 小豬呢?小豬的1去哪兒了?小豬居然在桌底下睡著了。 看到學生們交出各式各樣的1,猜猜看棕熊老師會怎麼樣反應呢? 觀察現今科系所展現的極度細分與專業鑽研樣態,不難發現自工業化以來,現代教育的本 質基本朝向將自然人培養成具備某項專精功能的螺絲釘角色,以符合企業大量與高效生產 需求。甚至《智識份子》書中指出,現代教育制度的本質用作分類篩選,進行階級分層之 意涵。這都意味著教學與考核的方式難以避免地會以最便於操作、成本低廉與便於管理的 「齊頭式教育」來進行,正如常見的國家考試、升學聯考制度、單一標準答案的紙筆測試 。這種教育結構的確非常有效地因應當時流水線時代需求,也開創極具成功的經濟成長模 式。但隨後的科技網路技術崛起、自動化控制與AI工具加入,以及問題複雜性已提高到單 一學科無法解決的現下,過往制式標準化教育模式的成效受到極大的挑戰。因此教育改革 的議題與各種實驗學校也陸續被拋出與推動,教育現場甚至有宛若市場化性的教育商品選 購現象。若當「正確答案只有一種」的教育模式已無法被欣然接受,那麼位於第一線的父 母與教育工作者,除了基於對孩子的喜愛包容,以及囿限法令要求外,在心態與思維上該 如何推動與過往養成教育截然不同的欣賞與支援模式呢? 若訴諸個人利益的可行性高嗎?分析結果看來,並不樂觀。 身為演化結果的自然人,順應大腦降低思考負載的刻板印象習慣及排序傾向,使我們不由 得會在所處群體間自發性的搜尋比對。當我們身處當事人情境,對明顯差異對象(不同年 齡、職場領域、甚至其他國家)較不會容易產生競爭意識;而對身邊接觸到成員(學校同 學、公司的同事或同期,甚至鄰居)視為擁有類似起點,易視為潛在競爭者。若我們職場 角色是一般作業員工(Operatives)時,出於理性自利,當然是以自身降低業務量(工作 輕鬆)進行考量,而採用標準作業程序(SOP)或支援底下成員競爭,甚至更有利於鞏固 自身的領導統御地位。基於此,僅若以呼籲個體自發性改變,很難期待能獲得大幅改善。 也許試著跳脫小我(個人)立場,改以調整大我(組織)是一種可能性。 《第三種猩猩》提出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最主要差異除了精細的語言發展外,另一項則是能 夠彼此合作。這代表人類之所以能創造地球強大的人類文明,依靠的並非單兵優勢,而是 擅長打組織戰;因此建構「具有競爭力的組織」才是維持生存及發展的長久之計。社會性 動物的群居本能讓人自發性集結為各種大大小小的團體,進而在組織內得到安全感或歸屬 感。但這些組織間的文化風格可以是截然不同的,而其組織表現也能夠大相徑庭。《高手 決斷》提到「圈子≠組合」:當組織風氣追求的是「相同與同質化,排斥不同的觀點與意 見」,具有此種文化的組織稱之為「圈子」;若組織風氣追求的是「允許你保留自己的個 性、觀點和做事風格,但所有人仍有共同點」,具有此種文化的組織稱之為「組合」。「 圈子」相對於「組合」的最大特點在於對「思考」有截然不同的態度:「圈子」不讓你思 考,你不能提出讓圈子不舒服的問題,其他人認為這樣會破壞團結,所以身在圈子內時, 每個人就像是一模一樣的複製人,為圈子效勞;而「組合」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已的特點、 獨特的位置、任兩個人之間不能互相替換,這樣每個人才能對組合做出不同的貢獻,每個 人都是結構上的一環。「圈子」的歸屬感的確在關鍵時刻使人得以存活,但處於「組合」 時,可以更加發揮個人天賦及獲得心靈自由。 小螃蟹「橫著的一」。 棕熊老師歪著頭,看了一會兒,小聲地說:「噓......這是個正在睡覺的1。」 小螞蟻「很小很小的1」。 棕熊老師高興的說:「啊哈,這是個會躲貓貓的1。」 小雞「歪歪扭扭的1」。 棕熊老師樂呵呵的說:「這是一個正在跳舞的1。」 小鼴鼠「很像7的1」。 棕熊老師笑嘻嘻的說:「這是一個戴了帽子的1。」 小鳥「找來了一根枝當作1」。 棕熊老師驚訝的說:「真厲害呀,你找到了大樹寫的1。」 小狗「畫了像骨頭的1」。 棕熊老師舔了舔嘴唇說:「這看起來是一個很好吃的1。」 小烏龜「慢慢地寫....著.....1」。 棕熊老師摸了摸小烏龜的頭,耐心地說:「沒關係,這是個正在成長的1。」 小蛇「我自己就是一個1。」 棕熊老師驚喜地看著小蛇,鼓著掌的說:「哇哦,這是一個有生命的1!」 睡著沒有練習的小豬? 棕熊老師看著小豬,神秘的說:「小豬的1長了翅膀,飛到小豬的夢裡去了。」 《教練》點出公司所有人都要為產品服務,凝聚組織的共同目標,且對桀驁不遜的強勢人 員的管理要設底線,因為信任是所有關係的基石:最強團隊,成員心理安全感也最強。《 給予》研究結果顯示當組織成員有較高比例的給予者(Givers) 樂於分享時,有利組織 發展。這樣的文化土壤讓給予者能夠發揮無私互助精神,影響其他只衡量公平往來的互利 者(Matcher),並成為領導人來帶領其他人,讓團隊表現提升。因此組織在招募與拔擢 時則要小心辨識及淘汰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的索取者(Taker);換句話說,組織在制度設 計時要獎勵利他付出及包容支援特質,避免落入過度爭奪打壓等競賽文化。期待我們在挑 選值得付出的組織時,除了尋覓「組合」獲得自身幸運,同步採用給予及服務態度對待他 人,推動更正向友善的社會文化,如此不僅造福他人,自己獲得更耀眼的成就。 每個小動物寫的「1」都不一樣,棕熊老師都很喜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9.246.9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ild_books/M.1714544603.A.48C.html
文章代碼(AID): #1cCT_RIC (child_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