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 從小紮根--談繪本教育的重要性

看板child_books作者 (相思花瓣)時間14年前 (2009/10/30 17:06),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是一封我剛剛收到的轉寄信件,分享給版友。^^ 原文整理自二○○二年十二月六日於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大階梯教室座談會現場錄音 宜蘭繪本館館長 朱源泉 兒童文學評論及繪本翻譯家 柯倩華 資深兒童美術教育及繪本專家 曹俊彥 主持人圖書資訊館杜正民館長: 我們這次非常高興能請到三位繪本專家:第一位是朱源泉館長,朱館長之前是宜蘭縣大隱 國小的校長,也是現任國內第一家宜蘭公益親子繪本館的館長;第二位是曹俊彥老師,業 界稱呼他是「台灣兒童圖畫書之父」,是資深兒童美術教育專家、插畫家,還擔任兒童讀 物 的企劃等;第三位是柯倩華老師,她目前是美國伊利諾州的哲學博士研究生,翻譯很 多繪本, 在《聯合報》、《中國時報》都有寫很多種兒童評論專欄。 今天的座談會分三個階段,配合後半段幻燈片的解說,我們將次序作以下的安排:第一個 階段請朱源泉館長先作一個簡介,第二個階段則請柯倩華老師介紹,第三個階段請曹俊彥 老師搭配幻燈片作介紹,之後會開放討論。 大家都知道,法鼓山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心靈環保」,我們怎麼樣把「心靈環保」落 實到幼兒的教育裡,我們可以從三位老師這次演講的內容來瞭解未來可行的一個方向,還 有目前正在進行的作法。 朱源泉館長: 法鼓山佛研所對繪本教育有興趣,這是我們教育的一個大突破,以往連我們教育界的人對 繪本都不是很重視,這表示我們聖嚴師父眼光非常遠,他能夠抓住時代的脈動。 壹、繪本在現代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我先解釋,為什麼在現代的教育裡「繪本」這麼重要?主要因為現在的社會環境演變 的關係,剛開始是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然後進入資訊時代,接著又進入網路時代。人性 慢慢變成越來越功利,講求速食文化,只要求效率,不講求品質。在我們台灣的社會,現 在已經有一些問題浮現出來。 第一個現象:青少年犯罪的型態的改變。以前青少年打架、犯罪,是被人欺負,或者餓的 沒辦法,去偷一點東西吃;現在他們是為了唱 KTV,為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到超商去搶 ,價值觀完全不同。另外,他們的情緒非常不穩定,在都市裡三更半夜不睡覺,跑去飆車 ,碰到完全不認識的人照砍、也照殺,為什麼青少年會這樣?原因歸於沒有快樂的童年、 沒有親情的滋潤。 第二個現象:現代父母本身親子教育方面的知能不足。現在的青少年,從小到大一直進明 星學校,下課進名補習班,一直補習。結果他們腦子裡只有兩個字──「競爭」,就是「 我要比你好」、「我要爭第一名」,所以報紙一翻開,就有「叫我第一名」。他追求的只 是這樣,沒有人生的智慧,完全被現實的社會引導,缺乏人性的教養。 第三個現象:世界各國現在因為政府要求財政健全,都提倡一胎化。我們台灣雖然鼓勵生 育,平均還是越生越少。因為經濟壓力、時間不足,大家都不想生很多孩子,很多夫妻只 生一個小孩。生一個跟生兩、三個孩子,父母心理上有一些不同。生一個容易溺愛,所以 曾發生過父母親為了子女的一點小事,到學校把老師、校長打傷的事件。在我讀書的時代 ,這是一個天大的笑話,但是現在常常發生。而且,台灣現在加入了WTO,為了要提昇世 界競爭力,鼓勵要多學各國語言,所以小孩子空閒時間更少。另外,現在有很多電腦虛擬 實境的遊戲軟體,針對青少年來銷售,青少年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 因為這三個社會的背景現象,使我們教育力量減弱。如果我們不趕快為下一代想想辦法, 可能未來我們的科技很發達,但人性變得非常的差,這樣的社會相信大家都不願意見到。 所以,「繪本教育」必須在這個時候,好好發揮它的功能來教育下一代,希望補正規教育 的不足,使人性發揮良善的一面。 貳、「繪本」對教育所產生的重要作用 「繪本」對教育能產生那些重要作用呢?以下分為幾點來說明: (一) 有益於幼兒認知過程的建立: 很多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說:「零歲到三歲,是一個人人格完成的階段。」因為零歲到三 歲是整個人生教育最重要的階段,但是現在沒有學校或專門機構來負責教育零歲到三歲的 孩子,這個重任就必須要落在父母身上。這個階段用什麼媒介來教育最有效?就是繪本, 也就是圖畫書。 圖畫書內容有淺有深,也有完全沒有文字的圖畫書。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爸爸媽媽就 可以拿著圖畫書,講故事、唱歌、畫圖給小孩看,這樣能使小孩子的認知建立一個正確的 方向,這個正確方向的非常重要。小孩子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用白色去染他,他就變成 白色;用黑色去染他,他就變成黑色。所以很多教育家都認為,人的可塑性最高,人是可 被教 育的。釋迦牟尼佛也講過:「眾生皆有佛性」,而在六道裡面只有人最適合學佛、 修行。所以,在小孩子零歲到三歲這可塑性最高的時候,給予適當的繪本教育是非常重要 的。 (二) 能增進親子親密感情的發展: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父母很忙。很多小孩子生下來之後就交給奶媽帶,到五、六歲要帶回 家時,他不要住在家裡,他要住奶媽家,因為與父母沒有建立親密的感情。如果小孩的成 長過程中,父母沒有給他感情,只有給他飯吃,這是不健全的,一定要用感情教育他。小 孩子生下來之後,父母親就要對他笑、對他說故事,唱歌、撫摸、搖一搖、拍一拍,這一 些行為會讓小孩子在心理、生理上感受非常舒服,對他的成長是一個很大的動力。如果小 孩子從零歲到六歲,入小學前的期間,父母親每一天用這樣的方式跟他建立感情,他對父 母的感情是非常好的,將來絕對不會有不孝子女產生,也不會在社會上有很多為非作歹的 事情出現。所 以在親子感情的發展上,繪本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透過繪本可把親子感 情建立得非常緊密。 (三) 有助於小孩優良行為習慣的塑造: 繪本的內容範圍非常廣,包括十九世紀到二十一世紀,歐洲、美洲、中國、日本等作家的 作品。他們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都不一樣,畫出來的圖畫都不相同。在基督教、天主教 、 回教與佛教要求的行為、價值觀,皆可由父母透過繪本來告訴小孩,然後父母可以運 用這樣 的方式來塑造小孩的優良行為。繪本是一個很好的一個媒介,如同佛法所講的 「 善巧方便」,繪本就是一種善巧方便。 (四) 為小孩建立語言文字使用的信心: 小孩剛學到的東西,第一次用的時候通常沒有信心,到底對方會如何反應,他不知道。 如果對方的反應不是如他所預期的,他可能就會退縮,有自閉的行為出現。很多患自閉症 的小朋友,是因為小時候他的言語、舉動被大人大聲責罵或是處罰。但是,如果父母親每 一天讀一本繪本給小朋友聽,跟他們討論,裡面的文字由淺到深,從簡單的家庭、學校使 用的語 言到社會使用的語言,由父母來指導他,讓他產生信心。「我媽媽告訴我,這個 話是這樣講」,他就如電視廣告所說的:「沒有輸在起跑點上」。起跑點已經站穩了,他 就會有信心,因為媽媽指導過他應該怎麼說。比如不小心踩到別人,他媽媽告訴他說:「 你要向人家說對不起!」他就會用了,而且他很有自信的用了,得到的反應是非常好。那 如果得到的反應不 是他預期的,他也會想到回去問媽媽,然後媽媽可以再根據繪本的故 事跟他討論。再舉個例子,外國的繪本裡說:「碰到朋友可以擁抱」,結果因為他的朋友 是女生,她就跑了。小孩就會回去問媽媽,媽媽可以跟他作一個更深的討論:「因為社會 背景不同,禮俗也會不同,等你將來長大了,到歐洲去的時候就可以這樣了。」這樣他的 信心就能建立起來,並且具備了世界觀。 (五) 增進美感氣質的培養: 人的美感能力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生下來感覺是:「我來到的這個世界居然這麼醜!沒有 一地方是漂亮的,來這裡有什麼用呢?我生在這個世界有什麼用?」但是,如果我們感覺 山、樹、水都很美,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是美的,這個小孩生長的意志、生活的動力 、要求學習的動機,就會非常的強。美感對一個人的成長、發育、智慧、學習都是非常重 要的。因為,繪本都是找有名的藝術家、最瞭解兒童心理的美術家來畫插圖,所以每一本 繪本的圖畫都是一流的。如果從小到大,看兩、三千本繪本以後,在藝術欣賞方面,就可 以達到世界一流的水準,並且他對人生的目標是非常是清楚的。人生的目標就是真、善、 美、聖,這四樣當中,「美」從繪本裡面可以得到充足的培養。同時,透過父母親跟小孩 子共同來欣賞繪本,也可能引起小孩子學習美術的興趣。學美術的小孩是不會變壞的,是 很有氣質的。 (六)作為人際互動的學習: 我們講繪本故事給小孩聽,小孩會認真的聽,這個就是從人際關係裡面,尊重對方的發言 ;講話的人要認真的講,講得有聲有色,就是講話的人要對得起對方,不是隨便亂講,否 則聽的人就覺得沒有意義。故培養小孩子傾聽、尊重、表達、溝通的能力,人際互動的能 力, 從「繪本教育」裡可以建立出來。 (七)學習情緒的抒發與控制: 有很多繪本故事是教小孩如何處理情緒。有一本很有名的《生氣湯》,就是現場柯倩華老 師所翻譯的。用這一本《生氣湯》跟小孩子討論,是非常有效的。繪本故事可以使小孩情 緒變化很多,但是也教導小孩,情緒變化的時候應該怎麼樣去控制。現在社會上常常有一 些青少年犯罪的行為,原因就是情緒失控,所以情緒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八)增進文學藝術的涵養及啟發創作的能力: 繪本裡面的文章很短,但是句句都是菁華,文章都非常美。各種不同程度的繪本,從三歲 到八十歲都可以讀。有的小孩子一本繪本可以讀上二、三十遍也不會覺得煩,學校的課本 他讀第二、三遍就不讀了。這就是因為繪本裡的文句及圖畫意境非常高,會啟發他們的藝 術涵養。另外,教小朋友繪本一段時間以後,可以請小朋友自己製作繪本。他們會很高興 地自 己製作很多繪本書,有的小朋友把這些個人創作當作寶貝,放在自己的床舖下面, 對他們來說,人生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這個。因此,可以從各式的繪本來啟發小朋友的創 作力。創作能力也是台灣未來能夠在世界上生存的重要能力,如果我們台灣未來的小朋友 沒有創作能力, 我們是會被淘汰的。從繪本的學習跟製作,小朋友的創作能力可以充分 發展出來,甚至可能培養出很多未來的發明家。 (九)促使人本思想與環保意識的形成: 很多繪本的內容,談到注重生命的價值和環保的概念,所以很多小朋友讀了繪本以後,主 動的就會愛護小動物,重視環保。 (十)作為人格發展的正確導向: 人格的發展,需要很多的條件,不是侷限在教科書的部分而已。繪本類型非常多,涵蓋範 圍非常廣,而且是世界性的。所以全世界各種人格的優良品質,可以提供爸爸媽媽來指導 小孩子,配合小孩的生理、心理條件,讓他依照他自已的特質,發展出正確的人格。 (十一)有助於價值判斷力的提昇: 現在發現很多高知識分子被騙了,因為從國小一直到大學,沒有人教他價值的判斷力。繪 本裡面也有這樣的教育功能,小朋友自然碰到疑問就會提出來:「媽媽這個為什麼這樣? 」這時就可以指導小朋友正確的價值判斷。 柯倩華老師: 首先,我先談「繪本的讀者」,然後來談「繪本的 特質」,還有「繪本的文字表現」。 壹、繪本的讀者 繪本最首要的對像是學齡前後的兒童,大概是零到八歲。因為認知科學的進步,我們開始 能夠把閱讀年齡往下推,零到三歲是一個階段,三到八歲是另外一個階段。有跟小孩相處 經驗的人,就知道小孩三歲以前跟三歲以後,差別是很大的。但是我說他們是首要的對象 , 就表示不是唯一的對象,因為很多的書標榜給零到九十九歲的人看的。其實很多大人 很喜歡繪本,像臺北誠品童書部的負責人,她跟我們說:「我們通常覺得會去童書店買書 的大人,可能是家長幫小孩子買,或者是老師因為教學的需要。可是其實不是,去買繪本 最主要的顧客,就是喜歡繪本的大人。」我也覺得很有趣,這可能是台灣現在的一個現象 。但是,我們還是不要忘記,大人有很多大人的書可以看,但是小孩子沒有辦法看大人的 書,所以童書基本上還是為小孩製作設計的,是兒童獲取知識或者心靈養分很重要的資源 管道。 貳、繪本的特質 美國有一個很著名的繪本作家艾瑞卡爾,像《好餓的毛毛蟲》就是他的作品,從一九六九 年到現在,就一直是全世界的暢銷書,大概可以算是童書裡的世界名著,會這樣一直流傳 下去。那裡面故事很簡單:一隻小毛毛蟲,牠每天一直吃,禮拜一吃到禮拜天,越變越大 , 然後變成繭,最後變成蝴蝶。他大概介紹這樣一個過程。艾瑞卡爾在介紹自己的書的 時候,提出一個蠻重要的觀念,就是對繪本的描述。他說:「作圖畫書很重要的一個目的 ,是幫助孩子渡過一個成長中很困難的階段,也就是從家庭進入學校,從玩具到書。」小 孩本來在家裡,整天跟玩具在一起,然後要到學校裡,整天跟著書在一起,那其實對孩子 來講不僅是認知的改變,還有情感上的挑戰,因為整個生活內容都改變了,所需要去做的 事情也都不同了。 所以他設計繪本的時候,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一個特質,就是變成「可 以讀的玩具,可以玩的書」,就把玩具跟書這兩個部分結合在一起,其實就是趣味跟學習 結合在一起的概念,去幫助孩子渡過這樣的階段。所以繪本是以小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 幫助小孩去認識跟他們相關的事物。 像那本《好餓的毛毛蟲》,小孩子很喜歡,有一個原因是它跟成長有關。從小毛毛蟲變成 一隻漂亮的蝴蝶,有翅膀到處可飛。而且故事裡面安排了「吃」,禮拜一吃什麼、禮拜二 吃什麼、禮拜三吃什麼,小孩子對吃非常有興趣。同時裡面介紹色彩、時間概念,色彩非 常的豐富,有各種的變化。另外,那本書還有立體的設計,就是當毛毛蟲去吃東西的時候 ,比方說要吃蘋果,蘋果的地方會有個洞,毛毛蟲可以進去,然後去吃蛋糕,也跑到裡面 去。所以當小孩子看這本書的時候,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兒童的閱讀行為跟大人的閱讀行為 有著很大的差異。大人看書的時候,就是拿著書用眼睛這樣一行一行看,而小孩會動手。 那本書的設計就是讓小孩子可以動手這樣玩,大人也不會去糾正他,因為本來就是設計要 讓他玩的,他的手就會在洞裡面穿來穿去。小孩喜歡透過實際肢體的動作去感覺、去經驗 ,這是孩子認知的方式,不是像我們是透過思考認識,孩子必須透過觸覺或聽覺之類的方 式去認識他的對象。所以作繪本要先瞭解孩子的認知方式是什麼,然後透過這樣的方式去 跟孩子溝通。 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觸書的時候,就是看圖畫書。所以其實小孩是透過繪本在認識 「書」 是什麼?「讀書」是什麼?「書」跟「玩具」有什麼不一樣?書跟玩具很大的差別就在於 書有結構。比方說我們玩積木,很多的積木拿掉一塊還是可以玩,可是書拿掉其中一、兩 頁,書的整體感就被破壞掉了,這是很大的差別。再比方說,玩扮家家酒,鍋、碗、瓢、 盆某一 樣東西不見了,可以拿另外一些東西來代替,隨時可以替換。可是一本設計很好 的繪本或者是書,裡頭的章節你是沒有辦法抽掉,或者隨便前後調換的,這跟認識書的整 體結構有關。 等孩子認識「書」這個對象之後,就會開始想:「那我要怎麼去對待它?讀書到底是怎麼 回事?」例如小孩子開始學,翻頁從左到右,字的編排從上到下。這個對我們來講是理所 當然,我們很自然就這樣看,可是這個其實是需要學習的,不是先天就會的,所以小孩子 就 要開始學讀書的方式。有一些本身設計很好的繪本,在書的設計上面,就提供小孩子 許多方便。艾瑞卡爾的另一本書《你願不願意做我的朋友?》裡面有一隻小老鼠,一路走 一路碰到各種不同的動物,每次在碰到動物的這一頁,就會看到動物的尾巴,小孩子就會 去猜,哦! 這次牠到底碰到的是誰?然後翻頁過來,就看到那動物的身體和頭。那樣的 設計有很多層面可以談,其中有一個就是教導小孩翻頁,要一頁一頁翻,如果一次翻兩頁 ,尾巴跟頭就兜不在一起。因此即使是不認識文字、語言能力還沒有很強,或者不知道那 是什麼動物,都可以自我修正閱讀行為。因為從顏色、線條、形狀,小孩就知道前後,如 果翻錯了,一次抓三頁、 四頁,圖就兜不起來,這樣的設計對小孩開始進入閱讀的世界 是很大的幫助。連文字都還沒 有接觸,光從圖像就可以開始瞭解「閱讀到底是怎麼回事 」。    他還有另一本書,叫《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 ,我大概唸一下前面幾頁 : 「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 「我看見一隻紅色的鳥在看我」(然後翻過來,沒錯!是紅色的鳥。 ) 「紅色的鳥、紅色的鳥,你在看什麼?」 「我看見一隻黃色的鴨子在看我」 (翻了兩頁,哦!不對,翻錯了。) 像這本書就要求讀者能夠聽得懂語言,光從圖像沒有那麼清楚,雖然不認得字,但是如果 人家唸給我聽,我也知道要怎麼去讀它,怎麼去處理它。這一本書,顯然比較深了一點, 它對閱讀者的要求多一點,不只有圖像,還要瞭解文字,或者你要聽得懂。 舉這些例子大家就瞭解,繪本是用最直接、最明顯的方式,表達書的結構性或連貫性,「 圖像」一看就很清礎。再者,對年齡層比較大的孩子,就是透過涵意,透過對主題的瞭解 。 比方說,像台灣的繪本作家何雲姿的作品《收集東收集西》這本書裡,你就可以發現 她每一頁都用主題來串連: 「收集東,收集西,你喜歡收集什麼東西?」 「我喜歡收集娃娃衣。」 「奶奶喜歡收集木屐。」 「清潔伯伯收集很多、很多ㄌㄚ ㄐ一。」 「我問:『隔壁的圓圓,你喜歡收集什麼東西?』」 「圓圓問我,藍色算算不算東西?」(裏面就畫了很多藍色的東西,她用很多不同媒材去 設計,例如蠟筆、水彩、拼貼等。) 「秋天喜歡收集落葉。」 「月亮喜歡收集星星。」 「海邊收集了很多很多石頭。」 「天空收集雲。」 「小溪喜歡收集雨滴。」 「我問:『媽媽你喜歡收集什麼東西?』」 「媽媽說:『我收集的都是你的東西。』」 (畫面上有小孩子小時候的照片、喝奶的奶瓶 、嬰兒時喜歡的小手巾、第一雙小鞋子、胎毛筆、小指甲……等。) 這裡面的結構有連貫性,靠一直不斷強調「收集」,而且有層次的,從孩子本身開始發展 ,然後別人也會喜歡收集什麼東西,而且那個東西進入到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藍色」, 從這裡又轉到「大自然」收集的東西,抽象性又更高些,最後到「媽媽」,對孩子來講 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然後媽媽收集的是「我」的東西,又回到孩子身上,而且是一種非常 安全、 溫暖的感情,讓孩子在結束時覺得很滿足的整個閱讀過程。它的文學表現性又更 細微、複雜了一點。 所以書有層次,跟著孩子的發展階段,閱讀的能力得要同步呼應。繪本強調趣味,以孩子 的生活經驗為素材,強調圖像的閱讀。主要是要激發閱讀的動機,培養閱讀的習慣,讓小 孩看很多繪本,讓他覺得:「我喜歡讀書、我想要讀書、我願意讀書」,這是兒童閱讀跟 成人閱讀很大的差別。因為他剛開始,我們希望他慢慢變成一個自主、內化的一個動力, 就是 讀書是小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是別人要他做的事情,然後是跟他生命有關的事 情,而不只是形式化的一個動作而已。因此我們也強調,要常常去刺激孩子的動機,然後 他自己慢慢培養出自動的習慣。 參、繪本的文字表現 繪本的內容可能頁數很少,或是字很少。繪本剛剛進入到台灣時其實很因難,因為一般讀 者常常會想:「這些書為什麼會那麼貴?兩、三百塊沒有幾個字?」我想這是因為過去我 們對這樣的文類不太熟,對兒童閱讀也不太熟悉。成人是非常仰賴文字的,我們都是透過 文字在溝通、學習,所以我們覺得有字才有意義、才有價值。而繪本是有特殊的標準和要 求的, 這對於小孩子也是非常密切相關。繪本不只是幫助小孩子從家庭到學校、從玩具 到書,也是從圖像的世界進入到文字的世界。因為孩子一開始本來就是生活在圖像的世界 ,在他還不會開始講話,或者不認得字開始,他已經在圖像世界做很多的事情,他知道要 怎麼樣子去生活,所以他其實已經在這個圖像世界裡學習。他有學習能力,很豐富的思考 能力和想像力,只是 他的文字語言能力不像成人這麼熟練,他一開始必須要靠繪本的形 式去認識,同時他其實可透過圖像去瞭解文字,因為繪本是文圖配合,所以他是透過圖畫 慢慢瞭解文字的,所以你看到繪本都是圖畫版面比較多,文字比較少。 「文圖合作」可以再細分,其中一種就是「對應關係」。小孩子在聽我們大人唸圖畫書給 他聽的時候,很明顯他會去找圖畫裡面的細節,然後要等到他全部都看得很過癮、覺得滿 足了以後,他才要你翻頁。以前一開始在推廣「親子共讀」的時候,因為句子很少,大人 很快就唸完了,然後就已經要翻頁,可是小孩子呢?他圖畫還沒有看完,因為那圖畫裡面 很多細節,所以他會說:「不行!要等一下!」所以,他不是跟著文字走。如果我們只是 考慮文字, 跟著文字走的話,跟他的速度就不一樣了。他在圖畫裡面找細節,是要去瞭 解你說的文字是什麼意思,不只文字指涉的東西,還有文字整體的涵意,或許呈現的氣氛 ,或者是感情。比方說文字這麼寫:「街上有一條可憐的狗」,在畫面上就畫了一隻狗, 這是基本的「對應關係」。更進一步,就是一種「互補關係」。假如狗的旁邊我畫的是垃 圾堆,可能在找東西吃, 但文字並沒有提到牠在垃圾中找吃的,只是說牠可憐,透過圖 像暗示或者說明來理解什麼是 「可憐」的意思。反過來講,在圖畫裡我畫垃圾、狗,我 並沒有「可憐」牠在那裡,「可憐」 的這個部分由文字來補,所以繪本的「文圖合作」 是「互補關係」,互相幫助對方延伸出更 多的想像空間,雖然文字少,其實延伸出的想 像空間是非常豐富的。 像約翰‧伯明罕的一本書《我的秘密朋友阿德》,就是在講一個小孩子他非常的孤獨, 他有一個想像的朋友,是一隻兔子。我唸前面幾頁: 「我常常都是獨自一個人,當然囉,我有時候會看看電視,另外我有好多的玩具、書和小 東西, 有時候我們會去公園,偶爾我們還會在外面用餐,這些我都覺得不錯。」 如果只聽文字,會覺得這個小孩子對他的生活很滿意,可是如果配上這個圖,故意用非常 大的版面留白,在畫面上呈現主體孤單的情境,線條非常簡單,顏色也非常的簡單,用來 呈現「什麼都沒有」。「圖畫的情緒」和「文字的情緒」是有落差的。「有時候我們會去 公園,偶爾我們還會在外面用餐」,圖像上面就只有一個小孩被媽媽牽著往前走,但是他 的頭一直往後看,他在看這邊有好幾個小朋友在玩盪鞦韆;然後,他說:「這些我都覺得 不錯」, 他面前桌上擺著一個像霜淇淋,然後上面還有一個紅色的,可能是櫻桃,看起 來很好吃的樣子,可是他的眼睛是在看那些熱熱鬧鬧的桌子,有大人、小孩一起聊天。你 就開始感覺到, 它的文字跟圖畫是一個互補,甚至是用一種「反諷」。用一種「反差」 的方式去表現出文字 的表達功能,會有更多層次的認識,這對閱讀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這對生活上的人際能力 也很重要,聽人家講話,有的時候你要聽得出來言外之意,或 者字裡行間的涵意。有的時候 用「比喻」、「象徵」,這些手法好像很抽象、困難。但 是透過繪本「文圖合作」的方式之後,幫助孩子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去理解,那他對文 字的感受也就不會只是單層表面上的意思。這種練習幫助孩子去掌握那種眼睛看不見的東 西,他能夠體會,不會完全被眼睛限制住。這種能夠把語言轉化成畫面的能力,就是所謂 的「想像力」。 然後,繪本提供很豐富的語言經驗,「字」不僅表達了語言的意義,在繪本裡面同時會考 量到語音。因為常常是大人唸給小孩聽,或者小孩自己會大聲唸出來,所以也必須是能夠 朗讀的文字。因為在一個畫面裡文圖必須能夠融合在一起,所以還有 「形」的問題,如 字體、版面編排也是繪本作家必須考慮的因素。 我們談到語音,在很多的童書裡,是以童謠或韻文的方式,讓小孩子可以琅琅上口,唸得 很順。但是,除了押韻的方式,另外一種方式是設計句子的節奏和旋律,使得它變成好聽 。 必須要精雕細琢文字的舖陳,如利用「重複的句型」,或者「重疊的句型」。像「棕 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牠說:『我看見一隻紅色的鳥在看我』。」「紅色 的鳥、紅 色的鳥,你在看什麼?」這就是「重複的句型」,句子不一樣,但句型一樣。 或者「重疊的 句型」,第一頁一句,第二頁就把第二句疊在第一句的上面,除了塑造文 字的美感,對孩子 在閱讀的時候,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小孩子喜歡參與,他聽我們講 故事的時候,他會想要 加進來。這種東西,像現在電腦強調容易操作,要讓使用者覺得 好用。繪本的型式也是一樣的,讓讀者很容易加入。小孩子知道可以什麼時候加進來,而 且是恰當的。小孩子聽過兩、三頁之後,你接下來問:「紅色的鳥,紅色的鳥,你在看什 麼?」,然後翻頁,他會接:「黃色的鴨子,黃色的鴨子,你在看什麼?」他很容易跟上 ,疊句的型式也有這種效果。小孩很容易能夠參與,覺得他也在講故事,在閱讀活動裡面 他是主體,不只是被動的。他會對這個閱讀活動覺得有成就感,覺得他也可以做到,也增 進他的理解力。小孩子其實跟「詩」是很接近的,有的時候講出來的東西很有詩的涵意。 我覺得文字的美感是我們現在比較缺乏的。 但是,繪本做到文字精簡的要求,字很少又 要考慮很多意義及發音,用各種文學手法使每一個字都變得「很飽和」,意思就是它有很 多可以延伸的想像空間和涵義,這其實很像詩的語言。    然後再來是「形」。像我們台灣的繪本作家李瑾倫,有一本叫《子兒吐吐》,講一個小孩 ,他吃東西很快,所以他吃木瓜的時候,把所有子兒都吞到肚子裡。把子吞到肚子裡會怎 樣?別的小朋友告訴他:「會長樹!」本來他是覺得很害怕、很難過的,後來他開始想, 有沒有什麼可能的好處,比方說夏天的時候很涼快,身邊的人也會覺得很涼快,所以大家 都跑到他身邊來,在他樹下乘涼。而且木瓜樹會長木瓜,所以長出木瓜就可以分別人吃, 這樣其他小朋友就會很高興。然後畫面上就有很多小朋友開始模仿他吃水果子,有的吃龍 眼,有的吃蘋果,因為這樣可以交換,他成為大家模仿的對象。他覺得這是很好的事情, 所以他就趕快回家準備長樹。他第一件事情就是喝很多很多的水,然後趕快上床睡覺,而 且他還倒過來睡,就是頭朝床尾,因為這樣樹長出來才不會碰到牆壁啊!這一切的辛苦都 是為了樹好。結果這樣折騰了一個晚上,有沒有長出來﹖沒有,這就是我其實要講的。這 幾個字「?沒有?!怎麼會?!」都變成這麼大。大大的問號在上面,又粗又黑的字。這 個在表示什麼?表示這些字在發出那個情緒跟感覺,很驚訝、然後很失望,有一個強烈的 情緒,跟其他部分的情緒不同。這其實也是我們平常對文字的體會,只是我們比較會忽略 掉這部分細微的感受。 我翻譯的《南瓜湯》裡,有一隻小鴨子要去偷拿牠朋友的湯匙。因為牠很矮,所以牠就去 兜湯匙,結果湯匙就被牠弄得掉下來。在畫面上,你會看到「筐啷」兩個字在最上面,然 後一個大大的驚嘆號,然後湯匙「霹哩啪拉」掉下來。字的排列就很像那個湯匙從上往下 掉下來,而且從大變成小。那些字的本身帶來一種感受,我們對字應該要有感受。我覺得 字應該要有美感,而不只是意義的問題。我覺得這會影響到我們說話,或者是寫字。這不 只是意義的傳遞,還有情感的部分。像這樣子透過圖像,小孩子就非常容易理解。 肆、結論 至於「感受」,除了剛才提到創作者的設計以外,還有就是講故事的人。我們唸書給小孩 聽的時候,我們的語調、語氣、態度、眼神、還有表情,傳遞情感在語言裡面,不只是在 詮釋那本書而已,我們其實還傳遞了我們對孩子的情感。小孩會感覺體會到,而且這個對 他們的影響是非常深刻且重要的。孩子在閱讀的整個活動歷程裡面,很重要的不僅是知識 傳遞,還有心靈的部分。我覺得情感教育和心靈教育的重要性絕對不輸知識教育,這在兒 童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總體而言,繪本是依照小孩子的特質和方式,幫助他能 掌握各種學習的能力,然後開拓他們的視野。他們可以用這種由淺入深的方式,去體會人 性,也體會整個人類的文明。 曹俊彥老師: 我要談的部分是「圖像閱讀」,小孩剛剛出生的時候,眼睛只能感覺到一些光影的刺激, 慢慢的才可以看到形像,然後分辨遠、近、大、小。科學家發現,幼兒一開始對明暗的感 受力最強,對於色彩的感受力則是慢慢發展出來的。最近信誼基金會引進只有黑跟白,或 者是黑中白、白中黑的圖畫書。我們對幼兒的瞭解越多之後,圖畫書的編寫也跟著改變。 幼 兒視覺開始可以看到遠、近、大、小的時候,他的認知還不知道那個叫做「大」、那 個叫做「小」,要透過跟這些東西的互動,以及生活上的各種接觸之後,他才能夠真正的 瞭解什麼是 大、小、遠、近。小孩子的眼睛能夠看到大、小、遠、近,以及各種色彩之 後,圖像的閱讀 能力就已經具足,能夠藉由圖像來學習獲得生活能力。所以我們會花很 多的精神、資源,編繪本給小朋友看,認為小孩子藉由圖畫書,可以提早開始閱讀。 其實不只是幼兒,成人在生活中也用了非常多的圖像。在臺北坐捷運,只要你認對了色彩 ,不會走錯路。在高速公路上,如果看到「一雙筷子、一個叉子、一個盤子」的圖像,遠 遠的你就知道這是一個休息站,圖像是一閃而過,一般人在閱讀圖畫時常常能夠一目瞭然 。「圖像閱讀」跟「文字閱讀」不同,讀圖像的時候,你的眼睛,要先看左邊再看到右邊 ,或者先看右邊再看到左邊,相當的自由;但是在閱讀文字的時候,就得從第一個字,一 字一字讀下來,有一定的順序。有些圖畫也會有這樣的情形,但是這是一般在閱讀文字跟 圖畫的不同。再者,閱讀圖像是自發性的本能,而文字閱讀的能力一定要經過學習暸解符 號及語言本身的結構。當然,幼兒並不是只讀圖畫,而是跟正常生活一樣─視聽同時進行 ,所以繪本這樣的設計,我們稱為「完整學習型態」。一般學習都是經由舊的經驗來建立 新的經驗,透過圖像的閱讀,小朋友從圖像裡,先看到一些身邊的動物、一些簡單的日用 品,慢慢由這些擴展到家裡的其他事物,然後到社區的環境、學校、到社會。舉一個簡單 的例子,小孩子可能還沒有去過動物園,但是在圖畫書裡面看到長頸鹿脖子長長的樣子, 當有一天你帶他去動物園的時候,小孩子就非常有成就感的說:「耶!那是長頸鹿!」 「圖像」是什麼? 在大自然中的實物是立體的,會因為光線變化而改變形狀。可是當它 變成圖畫的時候,它是平面的。我曾經寫生畫魚,畫好了之後,想看看到底畫得像不像呢 ? 就擺在那邊讓貓來看,結果貓走過來走過去,根本不看圖畫,因為對牠來講是一個平 面,我 們一看那是一條魚,而且被那條魚的色彩,引出那個香味的回憶,但對動物來講 不會。另外, 我們寫一個「貓」字,這個「貓」字,到每一個人的腦袋裡,想出來的貓 都不一樣,文字上 可以用一個「貓」字來代表。「貓」這是字,只是一個抽象、概念化 的貓,比如一位作者叫我畫一隻貓,放在書中。我畫一隻白貓,他說:「我不要白貓。」 那畫一隻黑貓好不好?他 說:「也不是黑貓。」所以,「貓」這個字,可以涵蓋很多種 概念。但是以畫來講,它必須 是一個具體的表現,那隻貓是站著、躺著,或者是正在吃 東西。所以,「貓」字是一個概念,文字的表達上是這樣,但是圖畫不能只是一個概念。 我們回到繪本的討論。剛才提到,圖畫書能加深親子之間緊密的關係,你要懂得跟小孩說 話,要懂得跟他玩。以前在教育不普及時候,有些媽媽常常以為跟小孩子講話要講一些囝 仔話、傻話,那是錯誤的。圖畫書提供媽媽親子之間的話題。圖畫書也提醒媽媽,要跟小 孩一起玩,因為一起玩的當中,小孩的智慧在增長,感情會加深。在圖畫書裡面,有的把 親子之間的遊戲做出來。我們跟小孩子玩「躲貓貓」,日本話叫「いない いない ぼあ」(不在、不在,哇!)就是先遮起來感受看不見的情形,然後突然間「ぼあ」的一 聲翻開讓孩子看到的遊戲,這可以幫助幼兒瞭解看不見卻「存在」的抽象觀念,是相當有 功能的一種遊 戲。所以透過《いない いない ぼあ》這本書,它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動 物,如小貓、老 鼠原來是躲著,然後出來,最後變成小孩躲著,然後出現。 在圖畫書裡面,讓小孩唸兒歌,唸押韻的文字,或者故事裡的角色名稱,都有讓他玩發音 的設計。比如有一本書叫《永遠吃不飽的貓》,那一隻貓的名字叫「咔茲、咔茲」,是吃 東西的聲音,因為這本書用了擬聲字,小朋友很喜歡。其實圖畫本身,也會讓你感覺聲音 ,福音館有一本書,書名是《カニツンツン》,那位日本作家已經過世了,他生前到世界 各國蒐集了很多很有趣的東西,寫成詩,這首詩整篇沒有意義,就是聲音的節奏,這些聲 音的 節奏是「トツチン ツン トツチン ツン トチチリツン トチチリトン」毫無 意義的聲音,但是這些聲音,是把小孩遊戲的時候用到的聲音,譬如說,在玩猜拳的時候 , 有的人會喊 「ぐーう ちょき ぽぁ 」,他把這些聲音容納進去,把印第安酋長的 名字也用進去。說不定將來我們創作類似作品的時候,也可以將「唵嘛呢叭彌吽」都寫上 去,這些東西唸起來本身就很有節奏,再請畫家來畫這些抽象的東西, 讓抽象的語言跟 抽象的圖像來做結合,讓小孩子接觸,這是非常有趣的。 接下來我們來欣賞幻燈片。 (編按:以下是曹老師在現場放映幻燈片,同時配合每張幻燈片進行講解。) ◆剛才講,同樣的貓,牠的造型會因為故事、畫家不同,表達出來的也會不同。首先看這 本書,《一百萬隻貓》,他用木刻作插圖,只有黑白表現,他用很多的黑貓來襯托那一隻 白貓。這一本書很有趣,一大群貓都希望被收養,都認為自己是最漂亮的,互相打了起來 ,結果最後只有留下來一隻──不敢跟人家打架的貓。 ◆另外一本書,講睡午覺。貓的造型用線條勾勒,像漫畫的方式。故事開始時是阿媽在曬 被,貓跑過來躺在上面,阿媽才發現原來這裡很舒服,她也在上面睡著了,後來很多動物 也通通跑來睡。在圖畫書裡,小朋友可以接觸到各種非常不一樣的畫風,包括材質、造型 的表現。 ◆接下來這一隻貓,開始擬人化了,還提著包包出門。這一本《小貓玫瑰》是信誼基金會 的翻譯書,這隻貓跟牠家族的貓,因為毛色和個性完全不同而被排斥,結果後來牠變成人 人想看牠表演的一個明星,是以較率性的筆觸畫的。 ◆再來,這一隻賣東西的貓,甚至還穿起衣服來,牠跟人已經是平起平起坐了。在圖畫書 的世界裡,那些動物都是小朋友的好朋友。為什麼在圖畫書裡,會用動物來當主角?因為 借用動物的造型,牠的個性可以非常明顯,通常童話趣味的故事,較多以擬人化的動物來 作主角,角色的個性可以更加突顯。 ◆接下來這隻貓,是一個藝術家,牠的畫有米羅的抽象味道,這本書叫《愛畫畫的貓》, 也是信誼基金會出版的。有時候圖畫書裡面的內容,不只插畫本身引導小孩子接觸藝術, 它的內容本身也在引導小孩子去接觸不一樣的藝術。可能有些成人會認為小孩子只能欣賞 寫實的畫,其實很多小孩子有能力欣賞各式各樣不同的畫。 ◆這本書叫做《抱抱》,小孩子常常會吵著媽媽說:「要抱抱!」忙碌的媽媽常說:「等 一下,媽媽在忙!」 (下一張) 他又說:「媽媽,媽媽,抱抱!」「你看,媽媽正在洗 衣服啊!」一會兒那個小孩子又跟過來:「媽媽抱抱,媽媽抱抱啦!」媽媽還是說:「啊 !等一下啦!」 (下一張)他還是叫媽媽抱他,結果媽媽還在洗盤子。終於媽媽忙完了 ,她說: 「耶!剛才說要抱抱的孩子在那裡呀!」(下一張) 「哇!已經睡著了。」這 樣子的故事,好像也在替小孩子說:「需要抱抱,你怎麼不抱?」同時也讓幼兒瞭解到, 其實媽媽很忙,他要學會體貼媽媽,他要懂得去體諒別人,這是一個學習過程。 ▼小學館出版,黑井健作、 繪的《 だつこだことかつてかつて》,主要對象為一至三歲 之兒童。 ◆圖畫書裡面可以引導小孩子做很多不一樣的想像,《五味太郎》這本書裡告訴小孩子穿 鞋子的方法:「穿鞋子不能急急的穿,你要先看看裡面有沒有什麼東西,說不定奶奶在裡 面睡午覺,說不定裡面有很多數學課題,說不定裡面正在下雪……。」圖畫有直接說明的 功能,有很多觀念用文字講了又講了,小孩子也不一定能懂,但是用圖畫一說明,他就知 道了。 而且有時候用文字講,趣味性表現不出來,換成圖畫趣味性就自然呈現出來了。 ◆這一本是講,我們搬家搬到一個新的地方,都會到隔壁的鄰居家去打招呼,帶個小禮物 去,對方覺得拿人家的禮物不好意思,就回禮,結果回過來回過去。小孩子在看這本書時 , 每次送東西過去的時候,就會去檢查圖畫看看上一次送過去的東西還在不在,是不是 真的搬過去了。故事的最後雙方都把小孩子也送給對方了,還說︰「我的小孩子習慣跟我 一起睡, 所以我也跟著一起搬過去吧!」結果是兩家互相對調。在這本書裡面不單單告 訴小孩子這種有趣的人情事故,同時也讓小孩子接觸到幽默。 主持人杜正民館長 剛剛提到了用咒語作語言節奏的圖畫書,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意。我相信咒語本身事 實上有很多的意義,尤其像曼達拉,它本身可以表現很深層的涵意在裡面。我想到繪本一 個未來的發展,美國花了很多的經費,在網路繪本上作了很多的計畫,在學齡兒童做了很 多的網路的互動學習計畫,而且它的互動性比紙本來得更直接,小孩能夠去應用很多的資 料去創造,小孩是作者,繪畫者也是創作者,最重要是讓他們學習到一個很好的概念:在 網路上你可以去創作,你失敗了也沒有關係,因為他裡面可以讓你一直從失敗中學習,這 也是未來很好的一個發展。 (以下開放現場討論) Q :現在有一種把繪本拍成錄影帶的出版品,剛剛提到繪本是從玩具到書,讓小孩去接觸 書的最初開始,不曉得老師們對這種已經拍成錄影帶的繪本,到底能不能也達到同樣的功 能,或者更好?還是覺得有些利弊得失,想請教一下幾位老師看法。 A :(由曹俊彥老師代表回答) 有一個觀念很重要,圖畫書雖然是讓幼兒接觸這個世界的一個很好媒介,但是它不是全部 。圖畫書讓小孩知道很多事情,藉著圖畫書去認識這個世界。但是把圖畫書作成錄影帶, 變成動畫,小孩完全被動的在看、在聽。雖然幼兒在看的時候,也可以去享受美感與趣味 ,但是藉著這個機會跟家長之間談話的互動就沒有了,因為講圖畫書的人可以依照孩子的 節奏去講,但是錄影帶不會等,所以它對於親子之間的互動比較差。不過,在讀過繪本之 後,讓他藉影帶去回憶,其實還是很好的,反過來先看錄影帶再看書也一樣是很好的。有 些繪本,像剛才提到的《いない いない ぼあ》,或者是《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 看什麼?》是借由翻頁產生的趣味性,把它變成錄影帶的時候,那個機能就不見了。而且 翻頁時有一個空間讓小孩子去思考。每一本繪本的情形都不一樣。而錄影帶的導演在取景 、運用鏡頭時,有時他覺得重點是這個部分,鏡頭便只照這個部分,沒有照到整體的書。 事實上,導演已經等於是另一個詮釋者,跟讀者直接去看書的時候又不一樣,我們不一定 是要按照他的詮釋的方式去看那本書。在效果上,一種是影帶,一種是書的文本,各有特 色,也各有限制,不能夠互相取代,只是在使用或運用上,盡量去發揮各自的長處,同時 是互補。你可能會發現有些孩子,他先看過影帶以後,因而對那本書非常的感興趣,甚至 懂得兩個版本互相做比較,這也是很好的效果。 (整理自二○○二年十二月六日於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大階梯教室座談會現場錄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1.196.24

11/01 03:34, , 1F
好長的文 XD, 我小時候很喜歡看曹俊彥畫的插圖
11/01 03:34, 1F

11/10 21:57, , 2F
謝謝brillante,辛苦整理
11/10 21:57, 2F

11/11 07:53, , 3F
這不是我整理的啦~(≧<>≦)
11/11 07:53, 3F

11/11 23:31, , 4F
推好演講~感謝分享~^^
11/11 23:31, 4F
文章代碼(AID): #1AwgocCW (child_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