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相對論】簡媜VS.李惠綿(四之二)開疆拓土 談散文與戲劇

看板chienchen作者 (迷走他日)時間6年前 (2017/08/21 13:4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7048/2640408 2017/08/14 10:09:17 聯合報 簡媜、李惠綿 1.另闢蹊徑 ●簡媜 惠綿,如同妳鍾情於戲劇,我一直待在散文領域,從三十二年前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開始沒 離開過。那一年我二十三歲,那麼早發的船隻,卻駛入那麼尋常的航道──好比一個年輕 人誓師遠行,卻只是去隔壁村把野狗打一頓挖幾個地瓜回來。文壇大老提醒我,偉大的作 家都是小說家、詩人。我不以為然。 三十四年前我帶著近二十萬字稿子自大學畢業,次年洪範書店欲從這批稿子中選出一本書 ,我告訴葉步榮先生︰「這是三個不同主題的文章,不可以混在一起,是三本書不是一本 。」簡直不知天高地厚。這個概念怎麼來的?一則得之於中文系醍醐灌頂,再者,大學時 期陪伴我最久的兩個男人一是莎士比亞一叫杜斯妥也夫斯基。我一生都在相對的極端之中 尋找平衡;女身男命,農村的耕作經驗加上古典文學的形上盛筵,讀西洋小說戲劇卻寫散 文。我不確定會走成什麼樣子,但幻想過要完成自己的星圖。 散文,易寫難工(也難攻)。既無法依附於西洋文學理論以壯軍容,也難以擺脫長期以來 與讀者約定俗成的閱讀默契──認定作品是作者的人生現場實錄,「敘述者我」、「作者 我」、「現實我」三合一。既如此,我為什麼還留在這裡?因為從現實經驗收攏來的故事 柴薪,得自古典文學薰陶對文字美感與音色的著迷,先天喜歡諦聽與傾訴的情感體質,對 真理之思辨興趣,拓廣掘深加總在一起,最能開闔的文類就是散文。它滿足我敘事、抒情 、寫景、造境、寓理的多重渴望,允許我保持學徒好奇心繼續拓展思維氣象、提煉思想結 晶、開發書寫技藝。最重要是,散文作品裡藏著一個「理想我」,這就是為什麼一旦一個 讀者喜歡某位散文作家,幾乎會跟隨下去的原因;曾經有個高中老師對我說︰「簡媜老師 ,我媽媽是看妳的書長大的!」我的年齡自尊心遭受嚴重打擊之後迅速復元,明白她要說 的是,她與母親同樣喜歡藏在我書中的那個「理想我」,散文是同聲相求、心心相印的。 這種透過作品而產生的作者與讀者宛如知交的情感共振,恐怕是別的文類不易有的。因此 ,當一個作家在現實上背叛他塑造的「理想我」,讀者也會毫不回頭地離開。但散文具有 先天陷阱,易於瑣碎與自我重複;當生活經驗受限、書寫技巧嫻熟、思想定型,「重複之 輪」即啟動。這是創作大忌,我保持警覺,堅持不重複。所以即使有些書獲得市場肯定, 也絕不再續。 重新歸零的感覺即是自我突破,每一次尋覓新的寫作計畫,總會陷入為時不算短的醞釀期 ,面對稿紙生出渴慕之情︰「我的心,你要帶我去哪裡?你要告訴我什麼?」此心,是尋 找最大震幅的共鳴之心。 惠綿,妳我皆是多夢、易感應者,相信妳一定有過相同的奇妙體驗,不知是「我們在寫」 ,還是不可思議的存有「在寫我們」?近日我整理年輕時札記,本欲毀去然不免炫迷其中 ;夢是私我的神話,而預知現實的意念暗示心靈活力超出我們所知,遂將這些心靈年輪稱 為《穿過祢的森林的我的河流》,雖無出版價值卻可留待年老時自愉。每個人內心深處都 有一個「榮格」,一本神祕的《紅書》,乃是自我與神的對話錄。妳的學術案頭我的稿田 ,我們的信仰俱在其中。 奇妙體驗是,每次執行寫作計畫期間,常發生奇特的巧合事件。寫《誰在銀閃閃的地方, 等你》那四年,親人死了四位、熟識朋友家中有長輩辭世的共十一人、罹患重症的朋友六 人,密集到我覺得不快點寫完會出更多人命!《我為你灑下月光》寫了近三年,這是一本 讓我極度心亂的書,幾乎寫不下去。有一天,我竟在半空中貓纜車廂內見證遠道而來年輕 戀人的求婚場面,「瞬間即永恆」就在我面前,好像另一時空有人向我暗示。當我平定內 心亂局繼續寫下去,所有現實上困住我的謎團竟一一解開,彷彿冥冥之中有人暗隨。身為 作家,書寫期間是我唯一能以愛戀之感擁有作品的時刻,當書出版,離我而去,自有其沉 浮的命運,我又回復一無所有,朝向另一個未知;一部分的我永遠埋葬在那本書裡,藏在 白紙黑字間尋找與它印合的心。作家生命只能葬在讀者眼裡,我們是活著就親手把部分自 己送進靈骨塔的那種人。有時,我覺得自己寫的東西如果全被不可逆的力量消滅了也不可 惜,因為時間終究會把它們掃入淵谷,所謂「成功或成就」皆是虛妄之念。妳能理解這種 既豐饒又感傷的心情嗎? ●李惠綿 古典文學中的詩、詞、曲、小說、戲曲、散文等文類,都是一座寶山。我們不約而同選擇 兼具抒情與敘事的散文和戲曲為志業。散文具有多元的書寫策略,可隨不同主題而運用相 應的風格技巧。當年妳自覺那二十萬字的文稿是三個不同的主題,如今出版二十一本作品 ,包含鄉土、教育、女性、尋根、愛情、生死等各種主題,已然印證妳為現代散文樹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廬山境界。 所有的藝術創作都必須具備天賦異稟,憑借自力,不可力強而致。而進入學術之門,只需 取得一張門票,半由努力,半由機運。 我進入古典戲曲,源於嬰幼兒時期,母親經常背我到廟口看歌仔戲,播下鍾情戲曲的種子 。1962年,國內三家電視台陸續開播。不論陰晴風雨,每天匍匐至對街鄰家看電視,為掌 上乾坤的布袋戲和婉轉悽惻的歌仔戲而癡迷,總是忘記回家用餐。於是母親不惜借貸為我 訂購電視機。在寫完功課沒有玩具和玩伴的童年,我經常取兩條大方巾當水袖,坐在木板 床獨自扮唱,忽哭忽笑。偷偷哼唱歌仔調,沉澱在記憶之中。 母親、童年、鄉愁以及土生土長的劇種,片片斷斷的影像剪輯成篇,原來戲曲是我精神生 命的土壤與養分。碩士班二年級,帶著童年沉澱的夢想,決定以戲曲為研究方向,承蒙曾 師永義不棄,收為入室弟子。妳我雖在各自的園地耕耘,但都有高度的警覺:創作主題與 學術課題堅持不重複。因此永義師指導我碩士班探索專家戲曲批評,博士班鑽研元明清表 演理論。戲曲文本與表演相互輝映,猶如奼紫嫣紅的花園,任我遊賞。不論開在庶民之家 的斷井頹垣,或高門豪宅的亭台樓閣,都不會減損它搖曳生姿的神韻。 戲曲劇本有平仄、押韻等嚴謹的體製規律;而戲曲表演有「唱曲、念白、做工、舞蹈(武 打)」四功,其中唱曲之咬字吐音更與聲韻學關係密切。為掌握曲學家論述創作的音韻格 律、唱曲的技巧口法、獨特的崑曲曲譜,任教後參加崑曲清唱研習班,開啟「戲曲音韻學 」跨領域的研究。探索多元的研究面向,不斷自我挑戰高難度的課題,以期擴大畫圓的面 積。 學術路上更有助我越洋渡海的師長和學生。1997年,永義師首度帶我到韓國。從中研院文 哲所轉任香港中文大學的華瑋教授,2007年邀請我首度到北京參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 會」,永義師再度陪同。陪同的師長且抱且扶、又推又抬,完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壯舉 ,就是要引領我跨入國際學術舞台。其後,學生陳姿因、林孜曄分別陪我兩度遠赴大陸蒐 集孤本文獻。她們推著輪椅,每天來回從旅館到圖書館,暑熱炎天汗水淋漓。這樣的身影 ,在異鄉的人行道上或圖書館內,時時引人探問。他們很難置信,芳華盛年的女學生不辭 辛勞成全我移地研究的心願。 你的散文創作與我的學術研究皆蘊藏一個「理想我」的追求。三十餘年,妳年年筆耕,我 歲歲織錦,或能向新世代的年輕人,示現開疆拓土的意志與精神吧! 2.孤鳥飛行 ●簡媜 好吧,談一談《我為你灑下月光》。去年底出版時,我不送你們書,後來勉強送出卻蠻橫 地叫你們不准看。現在簡體版也出了,秋天時必須去巡迴,總不能站上講台跟讀者玩益智 遊戲。 先說點別的。在網路世界網住年輕世代導致文學作品銷售下滑,在政治目的操弄下無須經 過理性思辨即大力張揚的「去中國化」氛圍裡,在無止境「挖土機思維」掌控下我記憶中 的原鄉平原已面目全非(猶記得在電影院看齊柏林《看見台灣》,我從頭哭到尾如喪考妣 。題外話︰聽聞他猝逝那日,我在札記上寫︰「上天收回一個美麗的靈魂,因為台灣不配 擁有嗎?」),這三股大變動意謂著「創作、古典文學、鄉土」,我生命中三個重要成分 同時面臨土石流。數年來鬱抑的心理背景下,一樁年輕時因「宗教信仰」爭論而黯然分別 的愛情故事在主角猝逝後重新投影到心裡,引我痛惜。此時此刻,我已無法當作單一事件 ,它像一個重新追求的聲音,喚起當年沒喚出的複雜感慨。我陷入心亂如麻的情緒,在幻 滅感裡沉浮。最後,用鏡面相互映照的意象擬定了書寫策略,架設往昔/當下、真實/虛 構、主線/岔文相互交錯滲透的架構,安排人物去演繹愛情裡信仰與文學、愛的意願與能 力、分手與守護之種種探問、詮釋、領悟及終極的和諧與美。「維之、淵、群」這三個主 角名字摘自羅東、武淵、群英,我的原鄉關鍵字,也藏了不同面向的我。這一場關乎信仰 之爭、文學追求與幻滅的紙上「愛情寓言」,在書末隱晦地將「妳」改為「你」做了翻轉 ,如此才能讀懂最後的悼詞。有讀友告訴我,捨不得很快看完,對岸有讀者說看一次哭一 次,完全說中這一條散文愛河裡作者與讀者同游共感的那一分戀戀不捨。如果說《月娘照 眠床》《天涯海角》是「身世之書」,《紅嬰仔》是「誕生之書」,《誰在銀閃閃的地方 ,等你》是「死蔭之書」,那麼這書不僅只是用來安放青春輓歌、懺情祕錄而已,深層地 看,是作家大多會碰觸到的「傷逝之書」,或可用出身中文系的妳我都曾在課堂上迷戀過 的李商隱名詩來做比喻,「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本書就是我的哀麗淒 迷〈錦瑟〉詩。我送別的不是「一個戀人」,是逝去的、培植我的「那一個舊時代」啊! ●李惠綿 2016年初春和初秋,分別出版《中原音韻箋釋》和《中原音韻北曲創作論與度曲論之研究 》。真巧合,妳也同時出版新書,皆是三十年自我紀念之作。台大校慶日妳來訪,我們與 新書合拍了照片。 《我為你灑下月光》,妳歷時三年寫作,等同完成一本學位論文。這是妳年輕一段感情的 滄桑,若純以抒情或敘事,可能流於直抒胸臆,囿於寫實情錄,於是妳構思多重技巧,創 作「散文化、詩化、寓言化的小說」,並將愛情擴大為宗教、省籍、政治、生死等難題, 最後揭示告別的是「逝去的、培植我的那一個舊時代!」這就是簡媜創作散文的高度、深 度、寬度與廣度。如同元曲家白樸《梧桐雨》雜劇,唐明皇夜聽雨打梧桐殘葉之聲,思念 的不是楊貴妃之死,而是風雨飄搖國勢已頹的盛世。 我自1986年起探索《中原音韻》曲學,整整三十年。這是元代周德清為北曲押韻而編撰的 韻書,兼論創作北曲之原理、評點度曲之義理,是第一本曲學專著,也是戲曲音韻學開山 之作。元明清重要的戲曲理論經典,早有注釋出版,獨缺《中原音韻》。原書約三萬五千 字,措辭甚簡,義有未盡。承蒙聲韻學專家何大安先生指導,耗時七年,兼顧曲學素養與 音韻義理,考訂、辯證、演繹、舉例,完成四十萬字《中原音韻箋釋》。撰寫箋釋期間, 發掘問題意識,撰寫各篇論文,再以三十萬字《中原音韻北曲創作論與度曲論之研究》畫 下句點。 海峽兩岸對戲曲音韻學之研究相對偏少,原是冷門學科,知音幾希。在學術倫理迷失與研 究士氣低迷之際,我兢兢業業的研究成果難入主流之列,不被了解或認同,更覺挫傷。回 首來時路,只覺月暗雲迷,耳畔彷彿聽見岳飛悲切吟唱:「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 和月……!」 簡媜!同是千里跋涉,多麼羨慕妳未曾被退稿。妳不忍聽聞老友困頓,曾捎來一段扣人心 弦的文字:「我輩走到水淺泥深的時代,雖不免有龍困之嘆,虎落之鬱,卻應自我紓困, 回歸安身立命之初心,只問孤燈下埋頭苦幹,不問鎂光燈如何風光。學術與創作真的都是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志業,只要對得起天地良心,其他的都是塵灰。妳的 學術峰頂如果已經積雪,不必再想別人家小橋流水、歌台舞榭好不熱鬧,留得青山在為要 。」作家的片言隻字,負載著提振人心的巨大能量,讓我再度啟程,繼續攀登崇山峻嶺。 我曾為蒐集資料從圖書館台階高處摔下,因傷困坐臥房,伏案床邊書桌寫作,雙親送餐。 母親抱怨:「為了讀冊時常跛倒,害老母一世人為你操煩。」母親俯身為我換藥包紮,淚 珠不偏不倚滴在我的手臂上。而今依舊如母親所說:「為了讀冊,常常『跛倒』」,瘀傷 痛楚不減當年,然而對學術的抉擇九死不悔。 長年埋首「坐忘書齋」,以戲曲安身立命。雖無人脈山脈,猶存骨脈氣脈。妳又何嘗不然 ?既是如此,我們且與陶淵明詩中「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的孤鳥結伴飛行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8.137.24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ienchen/M.1503294005.A.CCF.html
文章代碼(AID): #1Pcd8rpF (chien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