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以愛和悲敏化解仇恨

看板cc86-shou作者 (回首輕掬隨身幸福)時間23年前 (2001/09/27 17:35),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引述《YuanYuan (捷運情侶的悲哀..)》之銘言: : ※ 引述《Steppenwolf (問語點蒼天)》之銘言: : : 以下是摘錄「人間福報」 : : 由來自新加坡的媒體工作者陸臨溪所寫的一篇文章「以愛和悲敏化解仇恨」: : : 猶太人在公元前二千年就在巴勒斯坦地區生根發展, 建立猶太王國, : : 但在公元前一世紀, 羅馬帝國消滅了猶太王國, : : 在公元六世紀阿拉伯人來到巴勒斯坦, : : 繁衍生息, 英國在1917年統治這個地區, : : 錫安主義也致力要在巴勒斯坦重建猶太國, : 什麼是錫安主義啊? 請上http://www.google.com 輸入錫安主義 即解 以下是轉錄的文章 作者:趙剛 出處:華通論壇 准確地說,錫安主義(Zionism)是指猶太人回到錫安(Zion), 并重建錫安成為猶太人的家園的一個運動。對錫安主義者來說,錫安很多時候就是 指以色列地(Eretz Israel)。所以許多時候錫安主義被看成是猶太 國家主義,或者更狹窄一些,猶太復國主義的代名詞。沒有人會懷疑,一九四八年 五月十四日以色列的復國,如果不是錫安主義的最后勝利的話,也是最大的勝利。 而在現在的世界政治文化舞台上,猶太民族和以色列國也發揮著異乎尋常的作用。 所以考察錫安主義,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對了解以色列的未來局勢有很重要 的意義。本文就試圖從這樣一個角度來做一些簡要的考察。 一、錫安主義的宗教歷史根源   眾所周知,猶太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民族,其特殊性之一就是其民族宗教-- 猶太教,滲入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因此了解猶太教是認識猶太民族和以色列 國的必經之路。不僅在歷史上猶太教對人類文明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比如現今世界 上最著名的宗教中,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和伊斯蘭教都和猶太教有莫大的 淵源。猶太教的《希伯來文聖經》就是基督教的聖經正典《舊約》部分。因此了解 猶太教不僅有助于了解與猶太民族和以色列國相關的各種現實問題,還有助于了解 人類文明,特別是西方文明的歷史。   翻開猶太人的歷史,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中一直交織著這樣兩個概念:流放 (galut)和贖回(ge‘ulah)。以色列人作為神的選民,從他們的祖 先亞伯拉罕,到摩西,到大衛王,耶和華上帝若干次與他們立約。就是如果他們遵 守神的約,敬拜獨一的真神,行上帝眼中看為善的事,上帝就祝福他們﹔否則如果 他們拜偶像,行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上帝就懲罰他們。但猶太人卻屢次拜偶像, 行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所以神的刑罰屢次臨到他們。大衛王的鼎盛時代僅僅延續 到他的兒子所羅門王,然后以色列國就一分為二。分裂后的以色列人繼續行神眼中 看為惡的事,所以分裂后的北國(以色列地)和南國(猶大地)亦于722BC和 586BC先后亡于亞述帝國和巴比倫帝國。這期間及以后,以色列人多次被擄離 開自己的家鄉,分散在外邦各處,史稱第一次大流放(Diaspora)。這以 后(如538BC),許多以色列人逐漸又重新回到以色列地。雖然不再是一個獨 立的國家,并又多次被外族征服,如希臘、羅馬帝國等等,但大多數時候猶太人基 本上還可以保持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治省的行政體制,甚至一度強大到成為附庸國的 地步(哈斯摩尼Hasmonean王朝)。但多次的被征服經歷使更多的以 色列人分散到世界各地。雖然以色列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單位(國家或者自治省) 之被完全消滅是發生在主耶穌被釘后的AD70年,但是其實最大的一次流放是發 生在希臘帝國時期,甚至在耶路撒冷被毀以前居住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人已經比 居住在巴勒斯坦以內的猶太人多了。耶路撒冷被毀以后,猶太人就基本上完全失去 了巴勒斯坦,直到現代的以色列復國。   在《希伯來聖經》中,「錫安」有好几層的意思,可以指所羅門王建造聖殿所 座落的山,即錫安山。進一步可以指整個聖城耶路撒冷,但更多的時候就是指全部 以色列民。據可靠的歷史資料,至少早在大衛和所羅門王的時代,「錫安」就已經 成了以色列的民族象征。在猶太教對耶和華上帝的信仰中,「錫安」至少有三層涵 義:□代表上帝的榮耀彰顯,□的國度、權柄、聖潔、公義、信實,以及一切信靠 □的人要見到上帝對□仇敵的榮耀得勝。一個勝利的宣告﹔□代表以色列人和大衛 王是被上帝所揀選的,是耶和華上帝揀選錫安山作為□聖殿座落的地方﹔□代表在 上帝的榮耀得勝以后,永恆的和平與安寧臨到世界。不過到了神的刑罰臨到,以色 列和猶大國相繼陷落,大衛王朝的輝煌不再復現的時候,「錫安」又成了刺激以色 列人最鋒利的記號,是在應許的聖城和過去的輝煌,與悲哀、荒涼的現狀之間的尖 銳矛盾的體現。許多先知奮力疾呼,試圖喚醒沉迷在偶像、迷信和罪惡中的以色列 民,同時也預言了將來耶和華上帝的救恩,彌賽亞的來臨。「錫安」成了神的救贖 來臨,以色列的復興來到的標志。   值得注意的是,在猶太教的拉比傳統中,「錫安」很早就分出了“屬天的”和 “屬地的”的區別,即「天上的耶路撒冷」和「地上的耶路撒冷」。比較保守的猶 太教信徒多傾向于「天上的耶路撒冷」,以宗教關懷為目標,并相信猶太人之被救 贖是耶和華上帝自超然大能的作為,包括復活等等。持這類觀點的以新約時代的法 利賽人為代表。比較激進的猶太教信徒則傾向于「地上的耶路撒冷」,以政治實現 為目標,他們相信上帝的救贖是地上政權的勝利。持這種觀點的以新約時代的撒督 該人為代表。他們注重的是地上政權的復興。另一個激進的代表是當時的奮銳黨。 他們尋求的是通過反抗羅馬政權實現以色列政權的復興。盡管現代的猶太教拉比思 想家并不認為「天上的」和「地上的」耶路撒冷這兩者是截然分開的,而且自耶路 撒冷于AD70年被毀以后,撒督該人的思想几乎完全中斷,基本上只有法利賽人 的思想傳承了下來,但是現代的錫安主義從很多方面來說,更象是撒督該人思想的 復興。 二、現代錫安主義的簡史   現代錫安主義運動最重要的的發起人之一Theodor Herzl在他的 《Judenstaat》的序言中說:“我在這本小冊子中所闡述的,實際上是 一個古老的想法。”的確,從上面的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到,猶太人的歷史可以說就 是被這些各種各樣向往并付諸行動的歸回錫安的思想所推動。Herzl等人所區 別于前人的,僅在于他們把這個主題轉化成了一個社會政治運動。而即使這個思想 也不是沒有先例的。   早在中世紀的末期開始,就陸續有一些猶太人宣稱自己是彌賽亞,并倡導以色 列人歸回錫安。這基本上還是完全傳統上的末世論和彌賽亞觀性質的。真正現代錫 安主義開始萌芽是從十八世紀下半頁歐洲的啟蒙運動開始,隨著歐洲和北美自由主 義、民族主義的發展,散居在其中的猶太人也開始逐漸得到解放,取得合法的公民 地位,并開始參與正常的國家活動。但是這同時也使得一個矛盾尖銳了起來,即所 謂的「猶太問題」。這實際上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猶太人的問題」,即猶 太人作為沒有國籍的“外國人”所面臨的環境和心理壓力﹔另一方面是「猶太教的 問題」,即猶太文化能否以及如何保持獨立的傳承。一些先驅者如拉比Judah Alkalai,拉比Zvi Hirsch Kalischer,以及社會學 家Moses Hess等等,最開始從思想層面上為現代錫安主義作為「猶太問 題」的解答奠定了理論基礎。他們其實并沒有放棄末世論性質的傳統錫安主義,但 是注入了社會性的因素。由于諸如1881年俄國Tsar Alexander 二世對猶太人的集體屠殺等因素,歸回錫安并作為猶太人的故鄉重建之的思想在諸 如「錫安之愛」(Hibbat Zion)等運動中進一步明晰了。   正式把錫安主義變成一項世界性的政治運動的是奧大利亞記者Herzl。他 1897年八月在瑞士的Basel召開了第一屆錫安主義者議會,并在隨后的四 年中每年召開一次,直到1901年以后變成每兩年一次。1904年Herzl 死后,錫安主義運動的中心換了好几個地方,但最后得到了英國的支持,并由錫安 主義者Chaim Weizmann和Nahum Sokolow于1917 年十一月二日起草發表了著名的《Balfour宣言》。這個宣言允諾了英國政 府對在巴勒斯坦重建一個猶太國家的支持。錫安主義者在這段時期雖然仍有很多分 歧,但是一個基本共識可以說已經成型,即,猶太人不僅在宗教上,而且在國家政 治上,都是一個唯一、特別的群體。這可以分成三點來說明。在對猶太問題的分析 上,錫安主義者認為,猶太人散居世界各地,不僅在末世論的宗教意義上,而且在 實際的世俗意義上,都是不理想的﹔在解決的辦法上,他們認為猶太人必須在以色 列地(或者別的地方)有一個,最差是自治性的,最好是主權性的,集居地﹔在實 施上,這必須通過一系列的政治外交和定居活動,以及猶太人的國家道德文化的復 興來達成。   雖然對于錫安主義仍有很多爭議,但是猶太人回歸巴勒斯坦定居的趨勢一直沒 有停止,而且不斷加強。特別是二戰前及中12年間(1933-45),希特勒 在德國以及其他占領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極大的刺激了猶太人回歸巴勒斯坦的運 動。1914年在巴勒斯坦大約只有6萬猶太人,到了1939年這個數字擴大到 了44萬多,而在1948年以色列復國的時候,人口已經是65萬了。隨著在巴 勒斯坦的猶太人口增多,與當地阿拉伯人的沖突也日漸尖銳,以至于到了1947 年英國政府把這個問題提交到了聯合國,并于同年十一月通過了一項把巴勒斯坦分 治給各自獨立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提案。對這項提案堅決反對的阿拉伯人在以色 列宣布立國的第二天,就從外約旦、埃及、敘利亞、黎巴嫩、以及伊拉克等方向對 以色列展開了全面的軍事攻擊。然而到1949年戰爭結束的時候,以色列控制了 甚至比聯合國提案所划給的還多的土地。隨后又經過了若干次中東戰爭,直到最近 以色列才和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先后簽訂了和平協議。 三、錫安主義的現狀以及對以色列未來的影響   以色列國的建立對猶太人,特別是在錫安主義者看來,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猶 太人在經濟上、社會上、政治上、文化上,甚至在感情和民族自豪感上,都有了一 個極大的轉變。然而錫安主義者并不認為一個以色列國的建立就是終極目標,他們 的論點實際上是兩方面的:□以色列國的建立是經典錫安主義的完成嗎?以及□散 居(Tefutzah)是流放(Diaspora)嗎?他們對第一個問題的回 答是“否”,而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是“是”。   其實前面我們已經說了,現代錫安主義運動一開始并沒有放棄傳統末世論的宗 教性關懷。在經典錫安主義中,這樣一些觀念,如猶太人由于暫時的galut, 而是一個沒有完全國家生活的民族﹔對galut生活的明確拒絕﹔完整民族性的 救贖盼望﹔以色列地作為猶太人的家園的聯系﹔以及希伯來語作為猶太人的民族語 言,等等等等,是不可或缺的。經典錫安主義所要求的,是一個猶太人的社會、文 化、政治的全面復興。所以以色列的建國,與其說是錫安主義的最終完成,不如說 是完成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同樣,即使猶太人在西方民主國家享有完整的個人 權益和自由,并不表示其完整的猶太傳統和文化被傳承了下來,而恰恰相反,卻時 刻面臨著被世俗化和同化的危險。在這個意義上,對錫安主義者來說,散居就是流 放。   所以在現在所謂正統的錫安主義者的理念中--這種理念并不一定被散居在以 色列之外的保守猶太人接受--錫安主義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猶太教育和 創造的基礎。這個基礎是一個傳承了猶太宗教、文化、歷史的社會﹔是一個與以色 列地,不僅作為地域、政治獨立,而且作為文化、歷史象征,緊緊相聯的社會﹔是 一個說希伯來語,并以猶太原始文獻,特別是《希伯來文聖經》,為基礎教育的社 會。到這里我們也就不難看出,錫安主義和其他比如保守主義一樣,成為猶太教的 一個分支了。錫安主義最開始是彌賽亞性的,它的推動者們期望通過一系列政治手 段來達成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得贖的最終目標。然而我們看到的是,錫安主義雖 然的確在政治上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然而彌賽亞性的盼望并沒有實現。從這一系 列與撒督該主義的類似中,我們或許可以說,現代錫安主義只不過是歷史上的撒督 該主義復興的前奏。   作為基督徒,我當然對這種撒督該主義的猶太復興和救贖抱懷疑態度。但是我 想也應該看到的是,在《新約》聖經的《啟示錄》關于主基督再來的預言中,以色 列聖殿在錫安山的重建是一個重要標志。所以我想我或許可以相信現代的錫安主義 對這個過程會產生,即使不是最后的,也將是非常重要的影響。隨著現在以色列與 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和平協議的簽訂,或許錫安主義者會有更多的精力轉移到社會、 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復興上來。 1、《以色列現狀與世界前途研究》講義,歸正學院,1997。 2、《Zionism in Transition》,Arno,1980。 3、《The Rise and Fall of Jewish Nati-    onalism》,Doubleday,1992。 4、《The Anchor Bible Dictionary》,Dou-    bleday,1992。 5、《A History of Israel》,Alfred A。Kn-    opf,INC。,1976。 6、《聖經》啟導本,海天書樓,199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23.211.134

11/16 20:40, , 1F
11/16 20:40, 1F

11/16 20:48, , 2F
11/16 20:48, 2F

11/16 20:56, , 3F
11/16 20:56, 3F
文章代碼(AID): #xilBE00 (cc86-s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