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類有限,新書無盡,放錯就糗大了!

看板book作者 (meow)時間1月前 (2024/03/23 02:5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沈如瑩 書店工作者 剛入行時聽過一個尷尬事件:某間書店將作家吳子雲以筆名「藤井樹」出版的網路小說放在 日本文學書櫃。與其稱之為笑話,不如說是警世寓言——身為店員,可不希望自己的一時疏 忽,成為同業中的都市傳說。 ▉誤入歧途的書 根據這些年在網路和生活圈中的同業討論,不少愛逛書店的人都看過類似的錯誤,不免讓人 搖頭嘆息。畢竟把書放在正確的位置,是書店的基本工作。在工作時間有限時,遇到不認識 的書,一般會先閱讀封底、折口等處的書籍或作者簡介,快速辨別應該歸類的櫃位。至於後 續要做多少功課,則是修行在個人了。 因為書的品項實在太多,就算是依照出版社歸架的書店,也會大致劃分文學、商業、生活等 區域,引導讀者縮小找書的範圍。陳列的位置正確與否,會大大影響一本書的能見度,為了 避免自家的出版品誤入歧途(?),有些出版社甚至會在條碼附近標示「建議上架類別」。 但類別有限而作品無盡,並不是每本書都能百分之百符合書店的分類原則。一本以小說筆法 寫成的歷史事件,該放在歷史類還是文學類?一本充滿哲思的科學著作,又該放在哲學思想 或是科普書櫃?遇到這樣的作品,網路書店如果後台系統技術支援,能同時設定兩種以上的 分類篩選(如亞馬遜),但實體書店可就沒那麼簡單了。 ▉以精神分析討論童話文本,該放在心理區還是文學區? 前陣子我讀了一本書叫做《童話的魅力》,原著於1977年出版,去年由漫遊者文化出版中文 譯本。當時美國社會普遍認為童話無法反映現實,多讀無益,但作者卻另闢蹊徑,重新闡揚 童話故事的優異之處,也影響了其後數十年的兒童閱讀(可參OB短評#38)。出於無可救藥 的職業病,我邊讀邊思考這本書應該放在哪個書架上。 童話理論應該可以放在文學/兒童文學研究,但完全奠基於精神分析的文本討論(全書出現 最多次的詞彙之一是「伊底帕斯情結」),又非常適合在心理學的架上也放一本;甚至可以 陳列在親子教養的書櫃,讓認真的父母作為床邊故事清單的參考 美國亞馬遜是同時將此書 分在童話故事和精神分析。我一時興起查了臺灣幾間網路書店的分類,竟正好呈現出我思路 中的各種面向: 博客來:文學研究/外國文學研究 誠品:文學/世界文學論集 金石堂:心理諮商/治療/精神分析 讀冊:心理勵志/心理學理論 三民:親子共讀/兒童文學 在不同地方查詢這本書,看到的「同類商品推薦清單」也不同;如果推薦有效,那麼後續「 買這本書的人也買了」的組成也將因分類而異,從而長出各自的閱讀光譜。如果長期對這些 瀏覽和購買行為進行數據採礦(data mining),將會得出非常有趣的資料。 那麼實體書店又如何呢?如果使用收銀系統(POS),在商品上架前需要先建檔才能銷售。但 畢竟不可能將每本書都讀完才建檔分類,通常會事前憑出版社提供的新書資訊判斷,並於出 版後再調整。店面人員有時也會加入自己的判斷,在狀況允許時,將複本陳列在既定分類以 外的書架。以《童話的魅力》為例,我可能一開始會在文學、心理和童書三個地方各擺一本 ,如果空間有餘裕,平台也可重複陳列。但放上去雖容易,維護卻是功夫。 ▉比美麗裝潢更重要的事 儘管有報表輔助,店員仍舊必須自行整理書架,才能知道一本書實際上是在哪個位置賣出去 ,並即時補上庫存;同時觀察各處的銷售狀況,判斷放在哪裡最容易受到讀者青睞,到了銷 售曲線趨近尾端時,有限的庫存便能陳列在最有效的位置。唯有持續讓讀者看見,才是書存 在的最大價值。 書櫃的維護與平台不同,後者更換頻率高,需要保持新鮮感,前者卻是日復一日的累積。照 著直觀的分類陳列絕對沒有問題。 在看似枯燥的上架過程中,蘊含了書店工作者對每一本書的想法。 即使是連鎖書店,在同樣的書櫃分類下,書目的種類、順序、數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由 於書店工作繁重,許多店員(包括我在內)因工作繁忙、倦怠,無心在細節上多做思考。長 此以往,會使書店失去與讀者對話的能力,那是無論用多少美麗的裝潢、標榜多麽特殊的風 格都無法彌補的。●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113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7.118.22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11133655.A.A5F.html
文章代碼(AID): #1b_TFNfV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