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少即是多的生活實踐《剛剛好,的生活》

看板book作者 (主婦M)時間1年前 (2022/11/11 14:21), 編輯推噓11(1102)
留言13則, 12人參與, 1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剛剛好,的生活》作者John Naish奉行簡樸主義,他沒有手機,極少消費,不看電視,連書稿都是在一台二手筆電上完成的,也幸好他老婆和他一樣,否則要鬧家庭革命。 身為《泰晤士報》的前記者與現任專欄作家,John Naish認為我們要從資訊、食物、財物、工作、選擇、快樂、發展等方面,探討我們要如何才能真正知足,也許,有限才能讓我們快樂,又或者像這本書的書名一樣,只要「夠了就好」。 網誌好讀版:https://slowmatilda.com/enough-life/ -- [讀書筆記] 這是一個豐盛的年代,也是極度匱乏的年代。 一切正如這本《剛剛好,的生活》所述,我們的選擇變得更多、更好,但沒有讓我們變得 更快樂,我們的心更累,精神疾病和煩惱變得更多,治安變得更差,越來越沒有時間和家 人相處。因此,本書作者John Naish認為,少即是多,也才能幫我們過上更簡單快樂的生 活。 不過,他談的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知足,甚至認為精神層面也該知足,不需要再去追求更 好的自己和更多的快樂,因為人性中的比較心只會讓我們相信,還有更好的自己和更多的 快樂,並且顯得現在的自己不夠好也不夠快樂。 書中提到的一則寓言令我印象深刻: 《雷塞拉斯─阿比西尼王子傳》(Rasselas, Prince of Abyssinia)主角塞拉斯王子在輝 煌的快樂谷裡過著國王般的生活,物質上一無所缺,但這位王子的靈魂一直在吶喊說人生 一定還有什麼其他的東西,因此和同伴出發去「追求快樂」,可他們穿過埃及,走了許多 年,從未找到快樂,試過的每種模式也都失敗了。 故事結尾,一行人回到快樂谷,他們變得更有智慧,但沒有更快樂。 最後,王子的導師伊姆拉克說,王子和他的隨從學到的是,人們應該把時間花在謙虛地享 受每一天,而非擔心自己是否朝著完美的方向前進,「當你忙著在做選擇的時候,你就忽 略了生活。」 #資訊接受的愈多,能理解的愈少 我們以為自己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所有想要知道的內容俯拾即是,但實際是,我們對接受 到的資訊變得更困惑或更質疑,並且,弔詭的是,為了理解某條資訊,不得不再去搜尋更 多資訊。 ##收集資訊的新奇感會上癮 2006年,南加州大學腦神經科學家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當我們掌握了一個新觀念時,理 解力就會喀嚓一聲釋放出一股腦部化學物質,用海洛因似的鴉片類天然物質來犒賞大腦。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學到了一個新東西,或有重要或聰明的想法,進化就會讓我們變得很 興奮。 但如果,你總是躺在沙發上吃著零食看電視,沒有掠食者或饑荒來威脅,也沒有獲取食物 或安全的急迫性,這種獎勵系統會就轉變成對恐怖新聞、陳腐消息、名人八卦或媒體垃圾 的大量需求,只要能提供新奇感,就可從中獲得刺激,但新奇經驗每重複一次,獎勵的化 學物質就會減少。 最終,我們對新奇感上癮得更重,注意力變得更短也更難持續。 ##24小時新聞讓我們心累 John Naish雖然是《泰晤士報》的專欄作家,但他其實對過多的資訊嗤之以鼻,畢竟他成 為作家以前,都是從事記者的工作,深知新聞這個行業究竟如何想方設法地奪取我們的注 意力。 他覺得,24小時不斷播放的新聞簡直就是集所有垃圾資訊的大成: 「這是充滿揣測、謠言、不成故事的故事以及瑣碎小事的殿堂,穿著雨衣的主持祭司報導說 ,『我很確定一切太平無事。』你可以整天一直觀看『艾維斯仍無生命跡象』的快訊。 「這種不斷追逐故事的現象,嚴重扭曲了我們對世界的觀感。由於看到整天不斷重播的嚇人 畫面,使我們心中充滿了誇大的焦慮感。 「恐怖畫面不斷重演,我們卻沒有接收到更多訊息,反而產生了這個世界既危險又超乎控制 的印象。我們也忘了新聞的定義:新聞是指今天發生,而昨天或明天都不太會發生的某些 事情。可是我們卻覺得不得不看更多新聞,接收更嚴重的威脅性畫面,好對其有所控制。」 因此,英國巴斯大學臨床心理學家琳達‧布萊兒認為,應該把每天看重口味新聞的時間限 縮至30分鐘以內,否則有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把自己變得更好,還是更焦慮了? 90年代時,很流行自我肯定法,用來激勵自己追求成功,這段期間的成功學書籍都差不多 是這種的,所以後來大家才會這麼害怕雞湯書,這本書就寫了一堆篇幅來諷刺這種現象, 不過,現在知識型產業興起,社會上似乎蔓延著一種知識性的焦慮,好像學得不夠多,就 會跟不上別人。 我認為,這樣的知識焦慮,複製了當年的自我激勵現象,其實來自於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 的匱乏感。 ##學得更多,我們就會更好? John Naish曾經編過《泰晤士報》的心理版,一堆瑜珈指南、打坐技巧、心靈之道、正向 心理學及名人智慧集錦等等資料,層層疊疊地堆在辦公桌上,每天早上還會送來新的。這 些資訊要人們學習如何變得更好,不僅如此,還推陳出新,越來越速成。 你覺得是《你能改變你的一生》比較好,還是《一鳴驚人》更好?如果都不好,那麼《你 要什麼有什麼》呢?或者,《簡易紓壓七步驟》怎麼樣?如果七個步驟聽起來太耗費時間 了,還是來本《如何在一天之內改變人生》? 當然,想把自己變得更好不是壞主意,但也要考慮一下自己本來是什麼個性,就比如書裡 的這個例子: 「葛蘭尼諾是住在溫哥華的顧問,他形容自己是個正港的神經質,並說自己花了20年時間及 數千美元在上課及買書,這些產品號稱擁有獲得實質財富與激發內心喜悅的秘密。 「『我努力練習自我實現,我對自己說所有自我肯定的話,想像看到財富,使我的行為符合心 靈指南,和我的動物性力量溝通、打坐,邊唱邊跳走入亮光中。但做盡這些事後,我沒有 變得比以前更有錢、更性感、更健康或更有自信。我沒有獲得內在平靜或找到真正的幸福 ,我還是和以前一樣神經質。』 「現在他已經放棄自我改進這條路,嘗試另一種方法,出版了自己的書《快樂的神經質:如 何讓恐懼與痛苦引領你到快樂與成功》。葛蘭尼洛說,快樂的神經質可以學習管理負面情 緒,以建設性的方式建立自尊,『與其斥責自己沒有達成個人目標,快樂的神經質可以運 用幽默感,以出於恐懼及神經質的方式來達成目標。』」 ##快樂和幸福,都是比較而來 現今,越來越多俊男美女的名人資訊總讓我們自慚形穢,尤其在媒體激烈競爭之下,誇張 的報導只會讓這些人看起來更高不可攀。正如John Naish所言,這些影像下應該標示健康 警語,「注意!這些人經過無限美化,請勿模仿。」 我們想要看起來比別人好、比別人美、比別人年輕、比別人有錢,書裡有句話講得非常透 徹,「我們追求的不僅是『更快樂的我』,而是『比快樂的你更快樂的我』。」人類所有 的行為與石器時代沒什麼差別,都是避免被族群排擠,就如《被討厭的勇氣》所說,「我 們的煩惱有九成與人際有關。」 ##真正的快樂,來自容易滿足的心理 你一定聽過一句話叫:「知足常樂。」 其實,根據《教孩子跟情緒當朋友》這本書的內容,情緒是一種流動狀態,並非固定狀態 ,因此,我們沒有更好的身材、更帥的老公、更好看的衣服,不代表無法從生活得到快樂 與滿足,畢竟我們不可能時時保持著開心的狀態,那要嗑了藥才有可能。 想想小時候的你,是不是一點簡單的快樂就讓你覺得幸福?或者想想這個社會還沒有發展 成如今樣貌前,是否大家都能夠很珍惜所擁有的呢? 開頭所說的「快樂」寓言就如同人生,花費時間與金錢、付出精力去追求所有會讓我們快樂的事物,終是徒勞無功 ,因為快樂並非固定的,只是一種流動狀態。不過,我還蠻喜歡結局的,起碼到了生命的 末尾,我們都變得更有智慧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18.50.13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68147690.A.147.html

11/11 19:44, 1年前 , 1F
寫得很棒,想看這本書!
11/11 19:44, 1F

11/11 20:15, 1年前 , 2F
推分享
11/11 20:15, 2F

11/11 20:24, 1年前 , 3F
感謝鼓勵,這本書意外地在當時沒有泛起水花,但給我很多
11/11 20:24, 3F

11/11 20:25, 1年前 , 4F
省思
11/11 20:25, 4F

11/11 23:10, 1年前 , 5F
想買來看了!
11/11 23:10, 5F

11/12 03:28, 1年前 , 6F
感謝分享,可惜還沒有電子書...QQ
11/12 03:28, 6F

11/12 16:02, 1年前 , 7F
推 人類內建的享樂適應 無止盡的慾望真的害死地球跟自己
11/12 16:02, 7F

11/12 18:38, 1年前 , 8F
謝謝分享
11/12 18:38, 8F

11/12 22:45, 1年前 , 9F
11/12 22:45, 9F

11/12 23:18, 1年前 , 10F
謝謝分享:)
11/12 23:18, 10F

11/13 13:40, 1年前 , 11F
推~很棒的心得
11/13 13:40, 11F

11/14 21:02, 1年前 , 12F
謝謝你的好書分享~
11/14 21:02, 12F

11/14 21:02, 1年前 , 13F
推 謝謝分享
11/14 21:02, 13F
文章代碼(AID): #1ZRUdg57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