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3.3秒的呼吸奧祕》透過呼吸變更健康?

看板book作者 (Waki瓦基)時間1年前 (2022/11/02 09:22), 1年前編輯推噓5(506)
留言11則, 7人參與, 1年前最新討論串1/1
《3.3秒的呼吸奧祕》讀後心得:透過呼吸變更健康? 深入古老與現代的呼吸法,體驗奇妙的科學實驗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breath/ 呼吸哪有什麼學問?我們不是每天都在呼吸嗎?人類每天要吸氣、吐氣重複兩萬五千次, 沒有什麼比呼吸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更加重要。然而,人類這個物種漸漸失去了正確呼吸的 能力,也因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這本書在說什麼? 《3.3秒的呼吸奧祕》的作者是《科學人》和《紐約時報》等報章雜誌的記者詹姆斯.奈 斯特(James Nestor),他發現現代人對於呼吸的認識不足,甚至很多人用了錯誤的方式 在呼吸,導致各種文明病像是睡覺時打呼和睡眠呼吸中止…等。 他親自參與史丹佛大學的呼吸實驗,跟另一位著迷於呼吸機制的狂人一起合作,想要解開 呼吸的奧秘。他走訪世界各地探詢古老的呼吸法,像是瑜伽調息法、淨化呼吸法和拙火呼 吸,試著用科學的角度去檢驗這些關於呼吸的古老信念。 這本書會讓我們學到呼吸的基本原理,作者會從生物演化、科學、文化、精神等層面介紹 人類呼吸的歷史。當我們改變過去錯誤的呼吸習慣,藉由正確的呼吸方式,可以調節我們 的身心狀態,讓我們保持清醒或沉入睡眠,甚至是穩定我們的情緒。 呼吸出了什麼問題? 我自己常受鼻塞之苦,尤其秋天和冬天的時候,早上起床特別容易鼻塞。然而,作者卻指 出這是一種人類演化之後的文明病,跟我們的呼吸道有關。這個觀點是怎麼來的呢? 根據遠古時代的人類頭骨,當時的人類有比較大的顎骨和比較寬的鼻竇。但隨著人類懂得 用火來烹飪食物,省下了咀嚼和消化的能量,大腦的容量開始發展。而快速增長的大腦佔 用了原本鼻竇、口腔和呼吸道的空間,讓人類臉部中央的肌肉變鬆,顎骨變弱、變薄。當 人類的臉整個縮短,嘴巴變小,一塊突起來的骨頭取代了原先扁平的口鼻。這個新的五官 只有人類才有,把我們跟其他靈長類區隔開來,也就是突出的鼻子。用一個比較生動的描 述來說,就是大腦把鼻子擠出來了。 這個演化卻也阻塞了我們的嘴巴和喉嚨,害我們更難呼吸。更久之後,這個改變還會使我 們睡覺時容易被自己嗆到,也就是打呼。另外,由於烹飪之後的精緻食物,不需要太久的 咀嚼,所以人類的嘴巴咬合也出了問題。在全地球上的哺乳類動物中,人類是最常見發生 顎骨錯位、咬合不正和牙齒參差不齊的動物。 人類依靠大腦稱霸了這個世界,卻也因為大腦的發展而影響了呼吸和咬合機能。現代人常 見的鼻塞、氣喘、打呼和睡眠呼吸中止等等症狀,就是演化之後的後遺症。 用嘴呼吸不行嗎? 既然我們的呼吸道變小了,那用嘴巴來輔助呼吸可不可以?千萬不要,讓我們來看看作者 親身參與的一項實驗。 因為作者他本人有長期呼吸道的問題,加上後來對呼吸強烈興趣,他自願跟另一位研究呼 吸的狂人結夥,一起前往史丹佛醫學院參加「用嘴呼吸」的實驗。 這個實驗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用矽膠塞住他們的鼻子十天,之後他們還是照常過 生活,跟平常一樣吃喝、運動和睡覺,只是過程中只能用「嘴巴呼吸」。第二階段跟第一 階段一樣照常吃喝、運動和睡覺,但換成用「鼻子呼吸」。兩個階段中間會回到史丹佛, 檢查身體包括:血液氣體分析、發炎反應、荷爾蒙濃度、嗅覺、鼻腔量測、肺功能檢測等 。研究人員會比對不同階段的數據,看他們的腦袋和身體會不會隨著呼吸的方式不同而改 變。 在第一個用嘴巴呼吸的階段當中,作者就感到口感舌燥、喉嚨痛、肺部一整個不舒服。還 不到第十天,他就後悔自己參加了這個實驗。第十天之後他們回醫學院進行身體檢查,各 項健康指數幾乎全部變差。其實按照作者自己描述的狀況就知道,他根本不需要檢測就知 道自己的身體已經變得一團遭。第二階端改用鼻子呼吸之後,他的身體開始恢復正常,等 到實驗結束時,他又恢復了跟原本參加實驗前差不多的狀態。 嘴巴呼吸進去的空氣,沒有過濾、沒有暖化及沒有加濕,這種空氣對肺部很不健康。用嘴 呼吸也改變了身體和氣道,而且是壞的改變。用嘴吸氣會減輕口腔內的壓力,使口腔後方 的柔軟組織變鬆弛並往內縮,導致空間變小,使呼吸更加吃力。於是,一旦用嘴呼吸就會 更常用嘴呼吸。 鼻子之所以那麼重要,是因為它能淨化、暖化及加濕空氣,把空氣變得更好吸收。用鼻子 呼吸的效果剛好嘴巴相反,鼻子會強迫空氣去擠壓喉嚨後方的鬆軟組織,讓氣道變寬、呼 吸更輕鬆。一旦用鼻子呼吸就會更常用鼻子呼吸。 實驗的結論告訴我們,正確的呼吸方法就是用鼻子呼吸。 理想的呼吸方式? 理想的呼吸方式,會促進人體健康、提高耐力和延年益壽,關鍵在於「減少呼吸次數」和 「呼吸量」。要好好呼吸,就要能減少呼吸。現代人平均 3.3 秒就呼吸一次,這個速度 太快了,比較好的做法是延長吸氣和吐氣之間的時間。呼吸次數愈少,能得到更多呼吸效 能帶來的好處,身體的耐力也會提高。以下是三個重點: 1.用鼻子呼吸才是最健康的方式,除非是緊急狀況或非不得已的情形,不要將嘴巴用來呼 吸的器官。 2.完美的呼吸就是緩慢呼吸:吸氣約 5.5 秒,然後吐氣 5.5 秒,一分鐘總共呼吸 5.5 次,總共吸進約5.5 公升的氣體。 3.緩緩呼吸、減少呼吸,以及透過鼻子呼吸,能平衡體內呼吸氣體的濃度,將最多氧氣輸 送給最多組織。 書中提到的各種古老呼吸法,像是淨化呼吸法、拙火呼吸法、瑜伽呼吸法,關鍵都是學會 沉住氣、保持彈性,以及慢慢呼氣、吐氣所帶來的效果。理想的呼吸適合用來預防保養, 當作一種維持體內平衡的方式,避免小問題演變成大病。當身體偶爾失衡時,也能藉由呼 吸拉回平衡。 對這本書要有所保留 這本書有它的優點,但也有缺點。 優點就是「很好讀」和「很有趣」。作者以身為記者洗鍊的筆法,生動地描述了他走訪世 界各地的經過,像是他造訪了古代墳場的遺址、蘇聯的神祕研究機構、紐澤西的合唱團教 室。這些奇聞異事都很有趣,讀起來也很新鮮,是一本流暢又好讀的作品。 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雖然書籍封面的介紹有一句「書中旁徵博引了數千年歷史的醫學文 獻,以及胸腔醫學、心理學、生物化學及生理學的最新研究」,我對這段文字打了一個大 問號。例如作者有一些主張是推翻傳統科學認知,或是刷新傳統醫療觀念,這種論述就敲 響了我的警鐘,我會問自己:「有什麼是一個記者知道,但科學和醫學界普遍都不知道的 事情?」 當我仔細看作者引用的文獻資料,發現有很多是缺乏「同儕審核」(peer review)的文 獻(例如一篇報導或訪談內容),這些資料當成軼聞趣事來讀可以,但是要稱作為「科學 」我認為就不行。雖然書中也有引用一些有科學權威的文獻,但是當整本書把軼聞趣事跟 缺乏同儕審核的文獻混放在一起的時候,讀者就會難以辨別真偽度。 中文書評與心得大多是稱讚這本書,但國外的評論則有很多「偽科學」的批評。依據我自 己的判斷,我比較傾向後者。呼吸很重要沒錯,但是否有作者所稱的那些神奇療效?有待 其他醫界前輩指正。 後記:練習呼吸 我自己在閱讀《3.3秒的呼吸奧祕》的過程當中,一直嘗試用 5.5 秒的吸、吐節奏來呼吸 ,實際的感受真的很好。我把呼吸放慢下來之後,不但沒有什麼缺氧或不舒服的感覺,反 而覺得心情更沉穩,腦袋更清晰。大家可以試試看這個簡單的呼吸方法對自己的成效。 而至於書中提到比較「特別」的呼吸法,像是過度呼吸、刻意缺氧呼吸、激烈呼吸等訓練 方法,我就沒有特別嘗試,因為根據我自己找到的資料,有些作者提及的呼吸法是有負面 案例的。希望大家透過這本書是學到一些關於呼吸的有趣知識,而不要因為極端的方法而 傷到身體健康了。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1.79.24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67352179.A.C49.html

11/02 09:56, 1年前 , 1F
推~感謝瓦基分享<(_ _)>
11/02 09:56, 1F

11/02 09:59, 1年前 , 2F
拉長呼吸節奏 就是深呼吸 深呼吸可以和緩情緒還要看這本
11/02 09:59, 2F

11/02 09:59, 1年前 , 3F
才知道?
11/02 09:59, 3F

11/02 11:53, 1年前 , 4F
「鼻子之所以那麼重要」這一段後面的幾個鼻子好像應該
11/02 11:53, 4F

11/02 11:54, 1年前 , 5F
是要寫嘴巴?
11/02 11:54, 5F
感謝指正,講的是鼻子沒錯,只是我原本的文字太過精簡,沒有講清楚。已經補上,謝謝

11/02 16:16, 1年前 , 6F
謝謝分享
11/02 16:16, 6F
※ 編輯: wackynoteis (61.231.79.240 臺灣), 11/02/2022 16:36:51

11/03 04:25, 1年前 , 7F
感謝分享,可惜我鼻子太容易鼻塞因此習慣用嘴巴呼吸,導致
11/03 04:25, 7F

11/03 04:25, 1年前 , 8F
牙齒脆弱,太晚學到這類知識QQ
11/03 04:25, 8F

11/03 23:29, 1年前 , 9F
推,真的不能用嘴巴呼吸
11/03 23:29, 9F

11/04 17:37, 1年前 , 10F
一樣是用鼻子呼吸,還有分成是胸式呼吸及腹式呼吸,呼
11/04 17:37, 10F

11/04 17:37, 1年前 , 11F
吸的品質差別也是很大
11/04 17:37, 11F
文章代碼(AID): #1ZOSPpn9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