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天生不愛動,但要健康就要動~~

看板book作者 (Keep Running)時間1年前 (2022/08/07 19:26), 編輯推噓6(601)
留言7則, 7人參與, 1年前最新討論串1/1
https://pinkbee35.blogspot.com/2022/08/blog-post.html (網誌圖文無音樂版) 第一眼吸引我的,是這本書的翻譯書名。 英文原名-- Exercised: 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 中文翻譯為《天生不愛動》,巧妙地道破全書宗旨: 「人類演化過程中,不會為了健康和體態而自願從事身體活動」 本書作者是哈佛大學人類演化生物學家李伯曼(Daniel Lieberman), 透過科學研究、人類演化學,分析了12個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迷思, 整理分享幾個對我自己受用的論點。 #怎麼動剛好?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2次重量訓練 這是2018年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建議要達到「顯著健康效益」的活動強度。 所謂的中強度有氧,指的是最大心率的50%-70%;高強度指的則是最大心率的70%-85%。 這比我們常聽到「333原則」一週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時間還要多, 連我自己都得勉力為之,才能在工作繁忙的日常達到這樣運動量, 要保持健康體態,真非易事。 那麼,走路會變瘦嗎? #走路可以減重,只是效果沒那麼快 作者透過分析各種研究發現,步行可以減輕重量,但你需要連續好幾個月每天走路半小時 以上,而且還要注意走路完後,不能把熱量吃回來。 #一定要重量訓練嗎?只做有氧不行嗎? #肌肉可在中度到激烈運動活動時抑制發炎 肌肉抗發炎效果相當大。 作者指出若要防止跑步傷害的三個方法:讓身體適應跑步對身體的要求、增加肌力,以及 跑姿。 各種研究告訴我們,有耐力但核心肌群和腿、腳肌群太弱的跑者,膝部和其他部位受傷的 風險較高。 這點幾年前我已有慘痛的親身經驗。 對各年齡層的人來說,阻力訓練都有絕佳的好處。 #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 可讓你同時具備耐力與速度 說實在的,我每次跳HIIT 都只有1個原因--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消耗熱量。 但閱讀後發現,HIIT 好處遠大於此。 若持續每周做2次HIIT,會使神經刺激下收縮的肌纖維數量增加,讓肌肉迅速爆發的能力 逐漸進步;而肌肉的組成也會改變,讓快縮肌纖維變粗,讓我們更強壯。 除了對肌肉的效益外,HIIT 還能提升心臟推送血液的能力、增加深入肌肉的微血管、粒 線體數量,供給更多能量,可降低血壓,有助於預防心臟病與糖尿病。 研究也顯示,幾分鐘高強度間歇運動效益和30分鐘有氧運動相同,還能提升體適能! 要真沒時間跑步,跳個HIIT 效果也不遑多讓哩。 這好處也太多了吧,看到這裡是不是該立刻打開YT,找部30分鐘的HIIT影片跳一下呢!? #如何提升肌力? #效果最好的方法: 以較吃力的重量緩慢做幾組離心收縮(伸直手肘、慢慢放下啞鈴的動作 )或等長收縮(拿著重物不動的動作);若想要爆發力和耐力,則以較不吃力的重量快速 做多組向心收縮(彎曲手肘舉起啞鈴的動作),每組15-20次,各組間短暫休息的效果最 好。 知道這能幹嘛呢? 能讓你每次上教練課或去健身房時,知道自己在練些甚麼。 雖然有些論點算是老生常談,但作者更深入解釋許多我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常識 , 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及一些專有名詞, 是本容易入手的科普書籍。 例如他說,那種幾天沒跑步的難受感,是因為腦中的多巴胺減少了。 「今晚,我決定去滿足飢餓的多巴胺受體!」 聽起來好像比「今晚我決定去跑步」來得專業點 XDDD -- 久晴不雨 此心早已龜裂 如果你是凝聚不滴的淚 我多麼想 化為你眼中的魚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4.188.7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59871581.A.F91.html

08/07 20:50, 1年前 , 1F
08/07 20:50, 1F

08/07 20:59, 1年前 , 2F
08/07 20:59, 2F

08/08 00:47, 1年前 , 3F
08/08 00:47, 3F

08/08 06:17, 1年前 , 4F
08/08 06:17, 4F

08/08 10:52, 1年前 , 5F
08/08 10:52, 5F

08/08 13:16, 1年前 , 6F
好久沒看妳在路跑版發文了
08/08 13:16, 6F

08/08 16:46, 1年前 , 7F
我就是遵照美國的333 長期下來的心得:既痛苦又值得
08/08 16:46, 7F
文章代碼(AID): #1Yxw5T-H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