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大腦喜歡這樣學》

看板book作者 (早起吃飽飽 心情好~)時間3年前 (2021/01/24 18:43), 編輯推噓9(902)
留言11則, 11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1/1
網誌有圖版:https://reurl.cc/mqLQpW 以下全文貼上: ==================================== 簡介: 《大腦喜歡這樣學》作者芭芭拉‧歐克莉教授,為數理學習者、自學者寫的科普書籍。可 以把它當作大腦使用手冊,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了大腦的運作機制,以及有效學習的 策略和方法。芭芭拉‧歐克莉教授的強項,是把原本艱深的腦神經科學研究,說得淺顯易 懂,而且把抽象的大腦運作機制,拆解成我們可以操作實踐的工具和做法。 和姐妹作《學習如何學習》的比較: 其姐妹作《學習如何學習》,目標讀者是青少年和中學生,特色在把艱深用語和不直觀現 象,運用卡通化的比喻,使之容易了解。而《大腦喜歡這樣學》,目標讀者比較偏向大學 生、成年自學者,用語略深,在章節編排和解釋流程覺得更清楚,更容易有全面性的概觀 。 如果對『學習』主題感興趣,以目前閱讀兩本書的想法,如果是和我一樣的成年自學者, 建議從《大腦喜歡這樣學》開始,雖然原本設定是幫助讀者學習數理領域,但對其他領域 的學習法,仍是朔本同源的。如果是父母或老師指引小孩學習,可以考慮從《學習如何學 習》的單一概念開始,作者刻意以故事和卡通作為類比,也容易引起小朋友注意和增加記 憶。 內容摘要與心得: 以下對《大腦喜歡這樣學》,列出自己從中理解的學習三大步驟,以及可用的個別工具。 接著,是如何克服前述學習最大敵人—拖延的三個工具。最後是讓自己最震撼的,發現自 己一直都有的能力錯覺(Illusion of Competency)。 學習三大步驟: (一) 收集資訊 單一學習領域如同一片森林,裡面有許多的樹木。在了解每一棵樹木的特點和彼此間關係 前,如果先對整片森林,建立基礎的認知,可以幫助後續的理解和連結。 工具01:圖像散步 在學習之前,先不要專注於單點知識。 相對地,先快速地把整章、甚至整本的圖片、表格、摘要、練習題,用1-2分鐘時間快速 地掃描過去,建立對樹林的整體印象,再去琢磨單一棵樹的細節。 (二) 建立記憶組塊 這一部分,可說是本書的重點,如果要針對這部分更深入地琢磨,建議可以把閱讀重點放 在第二章【大腦的兩種學習模式】、第四章【記憶組塊和能力錯覺】和第七章【建立有用 的記憶組塊】。以下列出綜整以上三章內容的七個工具,幫助建立完整的學習內容、對應 概念和解題步驟。 工具02:專注和發散模式交替 大腦有兩種學習模式: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專注模式啟動時,是針對重點的細節;發散 模組啟動時,是針對細節間的連結關係,做大方向的思考。在學習任何一項新領域,需要 先以專注模式盡力吸收內容,再轉到發散模式讓大腦綜觀全局的連結。 工具03:間隔重複/反覆練習 一口氣學習2小時,不如每次學習20分鐘,間隔重複/練習6次。間隔重複可以幫助腦連結 越發強壯,神經元間的靈感火花越發強烈。單一觀念的釐清,也需要同一題目的重複練習 ,才能把每一個步驟間的關係和邏輯連接起來。 工具04:動手做 學習新事物,就像學習游泳,沒有人只可以看書,就懂得如何游泳,而是需要實際練習, 才可能從行動中學會。 工具05:回想/動態回想 回想是幫助評估稍早學習效果最好的方法,在回想的同時,也強化了腦連結。習慣在學習 後多次回想,可以慢慢地消除『能力錯覺』,確認自己真的學會。進行回想的時機,除了 在書桌前,也可以在通勤(搭車、開車、走路)或進行其他發散模式活動(運動、做家務)時 ,情景或可幫助內容的記憶。 工具06:休息 這裡的休息,可以是發散模式的活動,如:運動、冥想、洗澡;可以是使用不同腦區的活 動,如:稍早在學習微積分,現在則是聽音樂或是欣賞詩句;也可以最終極的休息—睡眠 。休息可以幫助大腦進行發散模式的運作,幫助理解專注模式下吸收的內容。 工具07:測驗 測驗是幫助回想的好工具,也幫助釐清前一段學習的盲點。 工具08:互動:試著教別人/腦力激盪/競賽 測試自己對某觀念的理解度,最好的方式,就是講一遍。當有對象互動時,把所學教給對 方,還可以獲得反饋。和共學對象腦力激盪、甚至參加競賽,都是獲得反饋的好方法。甚 至還營造了略有壓力的環境,可以幫助未來在更大壓力環境下,大腦比較不會因為緊張而 失常。 (三) 建立脈絡 在建立多個堅固的記憶組塊後,表示大腦建立了許多『如何解題』的錦囊。 但在大多數的時刻,問題並不是以單一概念出現。 我們得有『何時使用』哪個錦囊的判斷力。 這時就要靠建立脈絡與理解脈絡。 工具09:交錯練習 交錯練習著重在不同技巧間的關係。 以學習游泳為例,我們可能先學習如何用腳打水、再學習如何用手划水、接著一起操作腳 與手的動作、最後融合換氣動作。就像是先建立記憶模塊、再每次加入一個新的記憶模塊 ,交錯融合後,慢慢展開整體學習內容。 資訊、記憶模塊、脈絡之間的關係,如下的圖示。 資訊是多而細小的內容;經過由下而上的理解後,組合成一個個的記憶模塊;脈絡則是由上而下的綜觀,理解記憶模塊之間的關 係,最終成為隨時可以提取的知識體系。每個行業的專家,都擁有掌握該領域脈絡、記憶 模塊、資訊的能力,可以由上而下概觀、也可由下而上補齊或連結相關的記憶模塊。 如何克服拖延: 完成以上任一步驟的最大敵人,就是『拖延』。拖延就像是極少量地吃下有毒物,單看一 次似乎無害,但長期累積下來,仍對身體產生極負面影響。作者提出三個實用小工具,幫 助克服拖延。 工具10:把大目標拆解成小步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踏出第一步的最好辦法,就是只看眼前那一步。我們在期望學習 和改變時,心中一定都有個遠大的目標。矛盾的是,當我們看著遠大的目標,極可能會發 現目標之遙遠不可及,而無法踏出腳步。這時候,就要把大目標切成小步驟。大目標可能 是寫一本書;小步驟就可能是每天寫100字或是寫2分鐘日記。當小步驟容易可行時,啟動 變得輕鬆,也就比較不會拖延。 工具11:行事曆和工作清單 腦子裡很多待辦事項時,與其放在腦子裡,讓它們佔據寶貴有限的工作記憶,該做的是把 它們寫下來,列成每日工作清單,或是每週/每月的行事曆。延續前一個小工具,依次專 注一個小步驟,一樣可以讓行動變得比較簡單。 工具12:番茄鐘 番茄鐘的原理十分簡單:專注工作或學習25分鐘,再以發散模式活動休息5分鐘。把大目 標切成小塊的步驟,也兼顧做到了間隔練習。 最大震撼:原來自己一直都有能力錯覺(Illusion of Competency) 身為一個喜愛閱讀的人,讀過許多書,一直是自己蠻引以自豪的事。但也發現,前幾年讀 過的書,雖然記得書名和作者,但是要能引述和使用書裡內容,卻是十分困難,有時甚至 腦袋一片空白。讀完《大腦喜歡這樣學》後,才知道這叫能力錯覺:讀過不等於學會,重 複讀也不代表已經熟稔。過去的自己,缺乏重述、回想、練習實作的步驟,雖然有花時間 學習,但並沒有建立堅固的記憶模塊。只能說歐克莉教授的提醒,如醍醐灌頂,幫助我調 整了學習方法。至少這篇心得文,就是幫助自己回想、重述,學習如何學習的開始。 結語: 很喜歡這本書的結語:你懷疑自己能否學習嗎? 可以想想看開車。如果你會開車,對過去 初學駕駛的驚恐和笨拙,應該還是印象深刻。而如今,經過重複練習,開車可能已經成為 你的本能,也是讓自己能保持自由度,值得珍惜的技能。開車可以對應成任何一項你想學 習的技能,一開始總是困難的。只要能持續練習,並參考運用歐克莉教授提供的策略和工 具,相信終會成為如同開車一般的本能,任你駕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0.28.104.13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11485033.A.A41.html

01/24 21:15, 3年前 , 1F
推,這本書寫的有趣又實用
01/24 21:15, 1F

01/24 22:26, 3年前 , 2F
推 實用又實際
01/24 22:26, 2F

01/24 22:31, 3年前 , 3F
滿喜歡這本
01/24 22:31, 3F

01/25 08:24, 3年前 , 4F
這本書還有線上課 推
01/25 08:24, 4F

01/25 11:19, 3年前 , 5F
感謝!
01/25 11:19, 5F

01/25 13:15, 3年前 , 6F
01/25 13:15, 6F

01/25 14:32, 3年前 , 7F
01/25 14:32, 7F

01/25 18:45, 3年前 , 8F
推 這個真的不錯 線上課也棒棒
01/25 18:45, 8F

01/25 22:57, 3年前 , 9F
01/25 22:57, 9F

01/26 07:41, 3年前 , 10F
他的「給大人的人生翻轉學」我覺得寫得也超好的
01/26 07:41, 10F

01/26 10:29, 3年前 , 11F
感謝推薦~ 翻轉學正在閱讀中,希望週末可以生出心得~
01/26 10:29, 11F
文章代碼(AID): #1W3Kzff1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