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名畫的構造

看板book作者時間3年前 (2020/07/09 10:15), 3年前編輯推噓4(407)
留言11則, 4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1/1
網誌版 https://jhe116.blogspot.com/2020/07/22.html 《名畫的構造:從焦點、路徑、平衡、色彩到構圖,偉大的作品是怎麼畫出來的? 22堂結合「敏感度」與「邏輯訓練」的視覺識讀課》 觀賞一幅畫時,難免會好奇畫面背後的故事。這種單純、直接的好奇心,讓市面上出現許多以一幅幅畫作為主體的藝術欣賞書,也因為這些書籍是針對一般人所寫,文字也通常較平易近人,這種書對於剛接觸藝術欣賞的人來說,是相當不錯的入門。若因此產生興趣,就可能對藝術史產生興趣,以時代為主體的完整論述書籍的需求也誕生了。然而,在這樣「想知道這幅畫在畫什麼」的好奇心,也是會讓人忽略構成畫作最基礎的技術層面,《名畫的構造》即是一部得以稍加彌補這個缺口的作品。 仔細觀察的話,市面上以作畫技巧為主題的書不在少數,但絕大多數都是針對創作者(或想成為創),像《名畫的構造》這樣為純欣賞的人所寫的作品相對稀少。 《名畫的構造》的脈絡相當清晰分明。作者由簡入深,所以即使後面講到較為複雜的概念也算好吸收。 作者從最基本的找畫面焦點開始。焦點是作者希望觀賞者視線停留之處,也因此許多畫作的焦點都會有所謂的引導線(leading lines)來設定讀者的視線最終的落點。 作者以此切入下一個主題,也就是路徑。觀賞者要如何找出、並順著引導線的指引尋找焦點。在尋找焦點的路徑上,作者更會安排我們的視線在抵達焦點前,所要先看到的畫面細節。畫作本身雖是靜態的,但《名畫的構造》對焦點和路徑的分析卻是動態的,一動一靜之間相映成趣。 在焦點和路徑兩個微觀的主題後,下面兩個主題平衡和顏色則相對巨觀。平衡考驗的是畫家分配描繪主體於畫面上的功力。顏色這個主題則相對尷尬了一些, 畢竟一幅畫在拍攝、掃描到印刷的過程中,可能稍有失真。不過作者在這個主題除了基本的色環、互補色以外,也拿了不少篇幅介紹顏料發展的沿革,因此閱讀起來還是相當愉快。 《名畫的構造》最後兩個主題是構造,以及用幾幅作品為前述主題做的統整。構造是對各幅作品的畫面構圖分析,可說是全書最困難、複雜的主題。作者用相當平易近人的方式講解,但這個主題若有有一定的幾何概念和圖像解讀能力會更好吸收。這個主題也有用到大量的輔助線,不過編輯在這方面相當用心,廣泛以虛線和不同顏色的線來分別不同的輔助線,因此雖然難免有些混亂,但也不至於到難以辨識。統整則是將全部的概念結合在一起,複雜程度較前一主題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卻也足見作者的用心。 《名畫的構造》中有大量收錄彩色印刷的各式畫作,可見作者、出版社投注的心力。收錄的畫作雖以西洋為主,但也收錄少數的浮世繪或山水畫,時間從古典、近代都有,甚至還收錄了現代表現性更強的作品(例如Barnett Newman),這類作品基本上無法用解讀古典構圖的方式視之,因此作者也只是以這類作品作為觀念提點,但光是將這類作品納入考量就已經值得嘉許。且作者在納入各式畫作之餘,也在書中多次重複以相同畫作來作為不同概念的例子,一來應證了作者列舉的概念具有普遍性,二來讓讀者更能體會優秀畫作擁有的高技術性,且重複運用前面出現過的畫作讀者也方便理解。 《名畫的構造》對個主題的講解盡心盡力,尤其是在較複雜的構造和統整主題。作者在援引理論時也偶有提及其他學者的學說,事實上作者秋田麻早子也是留美藝術史碩士,所以也是有公信力在,但這樣鉅細靡遺的講解風格,有時又詳細過頭了。作者的敘述口吻相當開明,不會令人感到不由分說的強硬,但這樣每個細節的看法都呈現給讀者的作法,其實是把雙面刃。對於剛入門的欣賞者而言,詳細的指引相當必要,但每一個解讀步驟都預設好的結果就是會箝制剛入門的欣賞者的思路,日後要跳出作者給框架就又更難,因此相當考驗讀者的自主思考能力。 另外作者對一些原理的說明相對疲弱,例如構造線Rabatment(長方形畫布上,與長邊垂直且能與短邊構成正方形的虛擬輔助線)作為構圖考量的原因,作者相當坦然地承認這些概念背後的原理尚不明確。這確實是非戰之罪,但若作者能夠試圖以學理解釋會使得整部作品的論述更有力。這樣直接呈現結果、但原理不甚清楚的寫法,其實很有教科書的感覺。事實上作者秋田麻早子的主業是開設以商業人士為目標客群的藝術欣賞課程(近來市面上也開始可見這種以培養職場交際所需的藝術素養為號召的書),從書中的行文來看,《名畫的構造》應該是作者整理出來課程筆記,甚ꘊ雈i能就是作者上課使用的教科書也說不定,因此即使筆調相當輕鬆,但仍偶爾會有在讀課本的錯覺。 雖說如此,對於初學者來說,一本好課本也可以是進入藝術欣賞的敲門磚。只要在閱讀時維持活絡思考,《名畫的構造》確實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入門作品,在吸收藝術史之餘,以《名畫的構造》一窺技術層面也是培養藝術欣賞能力相當好的選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6.11.9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94260954.A.BB3.html ※ 編輯: jerry1119 (36.226.11.90 臺灣), 07/09/2020 11:14:44

07/09 12:12, 3年前 , 1F
剛好這本我去年有在kindle看日文版試讀版 所以我好奇的
07/09 12:12, 1F

07/09 12:13, 3年前 , 2F
去翻一下中文的試讀版 我發現中文的排版和日本有差異
07/09 12:13, 2F

07/09 12:15, 3年前 , 3F
例如中文版的第20頁兩張畫作擠在一起 在日文版是給一頁
07/09 12:15, 3F

07/09 12:16, 3年前 , 4F
一畫作 讓你可以更清楚觀察細部 而中文版似乎為了節省
07/09 12:16, 4F

07/09 12:18, 3年前 , 5F
頁數 大部分的畫作都是和內文排在一起
07/09 12:18, 5F

07/09 12:18, 3年前 , 6F
也可能只是電子書版的關係造成排版差異
07/09 12:18, 6F

07/09 15:43, 3年前 , 7F
電子書排版 幾乎不會和實體書一樣
07/09 15:43, 7F

07/09 15:44, 3年前 , 8F
PDF才有可能一致
07/09 15:44, 8F

07/09 17:10, 3年前 , 9F
這種需要對照畫作的書最好不要看電子版,現在我不曉
07/09 17:10, 9F

07/09 17:10, 3年前 , 10F
得,以前美術類書籍多是在新加坡印刷
07/09 17:10, 10F

07/11 19:31, 3年前 , 11F
有意思,列入參考書目中。
07/11 19:31, 11F
文章代碼(AID): #1V1dtQkp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