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

看板book作者 (^^)時間5年前 (2018/09/04 20:04),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好讀推薦: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 推薦指數:★★★★★ 網誌好讀版 https://goo.gl/gPcHGy 這本書是Harvard Business Review在上個月選出的10大領導者必讀書籍。 這本書是到目前的唯一中文版。 這本書乍看標題有點無聊,但是其實蠻有趣的。 作者從『時間』的角度開始,加以許多的神經與心理研究證實, 企圖讓讀者知道,在什麼時間最適合做什麼事情? 放長遠來看,人的生命軌跡也是一段時間長河,在這段時間長河裡,我們可以知道什麼?又可以做什麼? 你是哪一種的類型的時區人? 早上何時喝咖啡最好? 工作多久應該休息一下最有效? 包含新年元旦,一年當中你有幾天可以重新開始? 怎樣利用一天中隱藏的模式來建立理想的工作時間表? 為什麼有些特定類型的休息,會顯著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 什麼時候是辭職、轉職、或結婚甚至離婚的理想時間? 世界上的語言大部分都用時態──尤其是過去、現在和未來──替動詞標示出時間, 藉此傳達意義和顯露想法。只有幾個語言是沒有時態區分的, 例如我們都熟悉的中文,芬蘭文與愛沙尼亞文。 使用這些語言的地區,有趣的呈現某一些特性, 例如為退休存錢高達30%,抽菸機率較低。 當然,不是語言引發行為,而是語言反應了我們深層的思想差異。 因為,不使用未來式的我們,認定『未來的我』,跟『現在的我』是同一個。 這跟我們對『時間』的認知有關。 日常生活的隱藏模式 每一天,人的精力、情緒,依生物鐘有高峰、低谷,並再度回升的起伏狀態, 想想你的一整天,哪一個時間心情最好?哪時候心情最糟? 根據研究,我們的正向情感在上午攀升,下午下降,晚上再度攀升。 也就是說,早上最快樂,一直到下午開始不爽,然後到了晚上心情又逐漸好起來。 同樣的,人們在下午對他人越來越熱情,下午比較不熱情,晚上又變的比較熱情。 所以作者給出一個建議,高階主管要記得,如果要和投資者溝通,或是制定其他關鍵管理決策, 從事其他協商活動,應該在一天當中較早的時段進行。 不管是何種心理與神經因素,這項研究結果不僅人類有一樣的反應, 連猩猩也有一樣的情緒反應, 也許,就像是深植在我們體內的特性。但是我們可以利用這種特性,來調整自己每天的工作安排。 在安排工作之前,我們要先了解我們是哪一種時區的人。是雲雀,貓頭鷹和第三種鳥? 有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時型。 你通常幾點上床睡覺? 你通常幾點起床? 這兩個時間的中間點是什麼時候? 如果是1-3am,就是雲雀,如果是6am - 12pm 就是貓頭鷹型。 絕大部分的65%的人都落在中間的第三種鳥 。 或者有一種更簡單的方法,週末(或閒暇日)你都幾點起床? 如果跟週間一樣,你可能是隻雲雀,如果略晚一些,你可能是第三者鳥。 如果晚多了,超過90分鐘以上,你可能是貓頭鷹。 但是這種型態也跟年齡有關,小孩時可能是雲雀, 到了青少年或是中年又變成貓頭鷹或是第三類型,但是到了老年又變成雲雀。 但是,你的日常時機表跟妳是哪一種類型有關係。 休息 根據研究顯示,法官在中午休息前刑期判的比較重,但是在休息過後又判的比較寬鬆。 雖然不論原因為何,可以看得出來『休息通常能降低低谷區』。 愈來愈多科學文獻清楚表明:休息不是懶散,而是讓我們重獲力量。 如果低谷區是毒藥,而恢復站修飾久要,這些休息又該如何進行? 有總比沒有好:高績效人士工作52分鐘之後,平均會休息17分鐘 動勝於靜 :起來走動的休息,好過於靜靜坐在哪裡的休息 群體好過一個人:社交和集體休息可以減輕身體疲勞,比認知休息(回email)或是營養休息(吃零食)來的效果更好 戶外勝過室內:親近大自然的休息可以讓我們會恢復的最好 完全抽離比半抽離好 很久以來,我們都覺得早餐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 但作者反而提醒了午餐的重要性。因為,既然是中午是低谷區的充電時間, 午餐其實比我們想像中還要重要。 但是,不管午餐吃了什麼,重點其實是休息。 有效的午餐時間必須具有以下兩種特性: 1. 自主:自己決定午餐要在哪裡吃,跟誰吃,做什麼 2. 脫離:午餐時間最好脫離原本的辦公場所。 所以,不要再去小7隨便買個三明治沙拉隨便打發自己了, 站起來,至少走到辦公室附近的餐館裡面,好好的吃一頓飯,對自己好一點。 開始:正確起步、重新開始、一起開始 大家都知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現在,時機的科學讓我們看見,開始甚至比我們所料想的更有力量。 它跟我們在一起的時間,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久上許多,影響會一直延續到最後。 例如在經濟差時,從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對薪資具有長遠而且負面的影響, 他們會一生拿比較低的薪水,去風險比較低的公司工作。 什麼時候要衝第一? 如果你是候選人 如果你不是預設人選 如果競爭者較少(少於5個以下) 如果你正參加面試,而且要面對好幾名強勁對手時 什麼時候不要衝第一? 如果你是預設人選 如果有很多競爭者(不一定要很強,只要很多) 如果處在不確定的情境中 如果競爭沒什麼看頭或是競爭對手很弱 中間點:中年危機能教會我們有關動機的哪些事 根據研究,大部分的人在理解自己快不快樂時, 低點通常出現在中年。2, 30歲的人相當快樂,40歲和50歲的人比較不快樂,大約55歲再回到快樂狀態。 事情、人生進展到中場階段,我們會懈怠、萎靡不振,還是反轉頹勢奮力一跳。 你是悲觀已經浪費一半時間,還是樂觀地看待至少還有一半時間可以奮起努力? 中間點是生命的既定事實,也是大自然的力量。但我們可以把委靡轉變成活力, 首先,留意中間點,不要始終看不見他們。 第二,發揮中間點的振作效果,不要從此一蹶不振 第三,在中間點的時候,想像你正處於落後狀態,但是只落後一點,可以激勵自己。 結尾:巧克力和辛酸的力量 劇作家總是最知道上坡結尾的重要性,他們也明白, 最棒的結尾不一定都是傳統認知上的快樂結局。 最棒的結局,往往就像一顆巧克力,苦樂參半。 每一個皮克斯電影都有一個想要完成目標的主角, 但是他會明白這個目標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轉而追求自己需要的東西。 結果,層次最高的結尾,核心就在這種錯綜複雜的情感。 『心酸』似乎是結尾經驗所獨有的,最棒的結尾不是帶給我們快樂, 意料之外的見解湧現,超然物外的片刻,透過拋開想望而滿足需求的可能性。 人們總是過度重視結局,但若終究無法圓滿,那就接受它,好好回味和享受其中的過程與收穫。 什麼時候辭職?如果以下答案有兩個以上給出否定答案,也許是時候該畫上句點了。 在你下一次工作滿週年時,你希望你自己還在做這分工作嗎? 你目前從事的工作,要求高且在你的掌握之內嗎? 你的老闆是否讓你發揮實力? 你沒有三到五年調一次薪嗎? 你的日常工作符合你的長期目標嗎? 總的來說,跟許多心靈大師說的一樣,這些研究都在告訴人們, 通往有意義和重要的人生道路並非『活在當下』, 而是整合我們對時間的看法,形成一個連貫的整理, 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以及我們身在何處。 這本書帶我最大的價值是, 我會在每一個時刻中,企圖去辨別現在的我處於什麼情緒或是狀態, 根據作者提供的意見,規劃自己的行程與工作。 知道時間帶給我們的影響與價值。 讀到最後,我才了解為什麼Harvard Business Review在要選這本書為10大領導者必讀書籍。 我們都在人生的生命長流中悠悠的走過,每一天都是我們生命中最老的一天。 有些人就這麼走著走著,就走到的終點, 有些人走著走著,會忽然驚醒,思考現在的自己到底在哪裡。 希望這本書,能讓對於『時間』『生命』『時機』有所疑惑的讀者們有啟發。 -- = 我是黃KK = https://www.facebook.com/kaiwenhuangKK/ 工作,玩耍,時尚,碎碎念分享。 在外商科技業討生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9.65.198.6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36062640.A.328.html

09/04 22:50, 5年前 , 1F
感謝分享
09/04 22:50, 1F

09/05 15:29, 5年前 , 2F
謝謝分享
09/05 15:29, 2F

09/05 18:08, 5年前 , 3F
謝謝分享
09/05 18:08, 3F

09/06 22:47, 5年前 , 4F
推推
09/06 22:47, 4F
文章代碼(AID): #1RZdImCe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