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精準整理,最強!工作與金錢整理絕技

看板book作者 (林強)時間6年前 (2018/05/02 23:29), 編輯推噓6(605)
留言11則, 7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1/1
書名:精準整理:最強!工作與金錢整理絕技,招招改變你的職場運和財富收入 網誌好讀版:https://goo.gl/qyKqrf 本文閱讀時間:約10分鐘 (這篇文章有一些圖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上面連結) -- #為何想讀這本書? 好的收納和整理可以解決所有的焦慮慌亂,甚至可以避免破財和厄運!? 「難道是跟風水有關嗎?」我在看到書本封上的介紹時感到很好奇,原來整理術除了可以 提升效率外,竟然還可以提升大腦運作效率、改善金錢運、做好時間管理以及改善人際關 係,我很想知道到底書上是運用了那些工具和方法可以做到這些呢? #讀這本書前,我想問的三個問題: 1.整理術如何應用在理財上? 2.從來都不缺雲端工具,只好奇作者有更好的應用方式嗎? 3.人際關係的整理是指什麼?和一般教你如何維持人脈的書差別在那? #本書結構: 這本書編輯的很好,除了每一節只講一個方法和觀點讓你容易理解外,還加上了圖解、漫 畫人物來引發你興趣和記憶,而且在每章的最後還有條列總結,用於複習和查找,可以把 書本的編輯和撰寫也確實應用了本身所教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學習。 #本書核心觀點: 這本書共有七大章,近40多個小技巧,我從中整理出三個部份我覺得特別有興趣的地方, 整理如下: 1.精準整理的小技巧 2.財務整理的好方法 3.職場社交整理 一、精準整理的小技巧 #寫下來才能清空腦袋 書中提到清空腦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腦中牽掛的事用紙筆寫下,並且進行「分類」, 這樣才能讓空出來的腦袋去思考更重要的問題。 可以把工作或私事都先寫下,並且區分成下面兩種: 1.「開始行動」,在這大類下還可以依照事情的處理優先順序,再細分為「計畫 (複雜事 務)」、「首要(緊急事務)」、「等回信 (拜託別人的事)」、「日暦(不急的事)」 2.「暫未行動」,在這大類下還可以將必要內容列入「資料」,以及將來想做的事列入「 期待」、最後不會想再接觸的事丟進「垃圾桶」 #番茄工作法 Pomodoro Technique 它是一個知名的時間管理方法,可以提升你的集中力和注意力,並且保留足夠的休息時間 。 具體方法如下: 1.選擇一個待辦事項。 2.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在這時間專注工作。 3.中途不得做任何與該工作務任無關的事。 4.時間結束後,在紙上畫一個X,並進入短暫的休息 (5分鐘)。 5.最後,每四個番茄時間可以多休息一會 (10~15分鐘)。 好處是每25分鐘工作後休息一回可以放鬆身心,把繁雜的工作劃分為一個個小部份來逐一 擊破。5分鐘的休息也可以提煉想法,迸發出新的好點子。 例如:我常用的工具「Time Timer」 #極簡手帳記錄法 1.預約或安排事項確定就立馬記下。 2.保持隨身攜帶並確認安排的習慣,完成一件就打勾,在大腦把這件事清空。 3.想到任何重要的事情先記下來,一閃而過的靈感可以先寫一兩個關鍵字或畫圖,便於事 後回想。 案例:像我習慣使用 Google Keep App來隨手記錄一些靈感。 二、財務整理的好方法 作者建議我們記帳可以用紙本的記帳本,或數位記帳的工具,例如:我曾用過「記帳 CMoney」,或遊戲化的「記帳城市」。 在每次消費前提醒自己這樣的消費是否實用或有意義,培養這樣的理性消費習慣,可以讓 你把錢總是花在刀口上。培養整理習慣或勤儉態度,不代表生活要過的很緊湊,只要是合 理的消費,該買的要買,重點在於如何精準整理和規劃出你的支出。 #支出分配先規劃,消費目的明確化 平時可以先把支分分成三部份: 1.消費,建議佔70%,用於維持生活的必要開支,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也要保障生活品 質。 2.浪費,建議佔5%,一點小小的浪費可以給我們大大的滿足,但不能變成衝動或習慣。 3.投資,建議佔25%,買書、上課、存款、購買金融產品,這些都是預期在未來可以獲得回 報的投資,不過投資意謂著有風險,所以也要保持在可控範圍內。 #整潔的皮包容易招財 平時有整理錢包的習慣,除了在付款使用時可以容易找到零錢或紙鈔外,對自己身上有多 少錢也有個概念, #具體整理方法有以下三點: 1.紙鈔不要夾雜著疊放,可以依照面額大小排列好,一目了然就可以知道錢包內的現金有 多少。 2.統一朝向,把紙鈔上有人像的統一朝向,好處是取用時不會無意多取一張,在付款時不 會陷入窘境。 3.由上而下,依面額大小依序取出和放入,平常生活開支大都以小面額往來居多,所以100 、500和1000元可按照從上而下的順序排列,同時因為顏色不同容易辨識,方便需要時迅 速抽出。 #衝動購物的違害 很多人沒想到「衝動購物」除了浪費錢外,它其實造成了三種浪費: 1.浪費錢,你可以把這些錢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 2.浪費時間,為了買這些物品會花更多時間去購買,不如把時間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例如讀書進修,與朋友聚會 3.浪費空間,買回來的東西總要有地方放,一堆不必要的物品除了佔空間外,過一段時間 後又會讓你陷入該不該丟的煩惱裡 #集點卡是種陷阱 有些人會為了集點活動而不小心多花更多錢,誤以為它可以讓你更省錢 反而會侵蝕了你 的時間和精力,無形中增加了消費的次數和不必要的支出。在整理錢時,可以特別把一些 容易讓你貪小便宜而額外消費的集點卡給扔掉,只留下少量價位高的商店,或是常去的超 市就可以。 例如:我常用的有「7-11買咖啡寄杯卡片」、全聯福利卡 (點數紅集自動記錄在卡片中) 三、職場社交整理 特別是剛進公司的新人其實最可以嘗試做一份人際關係圖,好處是: 1.了解公司部門間的政治關係 2.知道工作或事務出了問題該找誰幫忙 3.不會因為久久才聯絡一次,而忘了對方是誰 而書中建議具體的整理方法如下: 1.以「專案」為單位,將相關合作人員進行整理,製作成表格。 2.每個負責不同工作的成員標註上其職位、工作內容、擅長的事情、聯絡方式及他的人際 關係。 3.分析每個人的擅長之處,與自己工作可能有關的地方,將來有天需要時,就可立即找到 擅於解決此類問題的人來幫忙,才不會病急亂投醫。 4.平時要與這些人保持聯絡,並避免不熟,真正在需求對方協助時,反而找不到人。 製作人際關係圖的重點在於「維護」,所以平日往來很重要,才不會有需要才去找別人幫 忙,不僅成功率會降低,還會給人不好的印象。 #拒絕無用社交 好的人際往來可以讓你獲得新資訊、交流想法,但反過來「無用的社交」則會對你產生不 好的影響,要如何分辨和避免無用社交,有下面三個方法 : 1.復盤整理,每次參加完一個社交活動後,回想整理對自己有什麼影響? 是否有獲得新的 資訊或知識? 還是只覺得疲憊而感到無聊? 若是後者就要避免參加這樣的活動。 2.把時間花在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夠提升自己的活動上。 3.每次的社交活動是否有用,取決於你的判斷,因為一個活動是否有意義,還是依你的感 覺為主,因為消秏的也是你的精力和時間,而不是他人的看法。 #善用下班一小時的時間 每天只要拿出一小時時間用於從事自己感興趣,或有意義的事情來提升自己,會讓自己領 先其他對手。 如果想善用這一小時,有幾個方法你可以嘗試: 1.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或急需充電的領域,不管是興趣,例如:畫畫、玩樂器,或是工作 需求,例如:考財務管理的專業證照,這些都可作為提升能力和豐富你的生活。 2.設置「時間追蹤表」,下班後還要進修其實很不容易,所以建一個用於「自我監督」的 表格,並放在常見的地方,可以時刻提醒自己。 3.為自己建一個狀勵政策,每當完成一個階段後可以給自己一個獎勵,例如:學日文考過 三級測驗後,可以去吃日本料理大餐,考過二級就為自己安排一場日本旅行,激勵自己堅 持下去,馬上行動。 #本書金句: 1.休息反而是讓事情成功最好的催化劑。 2.和時間管理在本質上的差別在於,時間管理是如何利用時間高效管理的方式,而整理工 作則是高效利用時間管理的前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9.205.17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25274968.A.DD0.html

05/03 08:37, 6年前 , 1F
謝謝分享
05/03 08:37, 1F

05/03 10:09, 6年前 , 2F
拒絕無用的社交 有時候聚會回家後真的感覺更累了QQ
05/03 10:09, 2F

05/03 12:17, 6年前 , 3F
多數時間管理的書都會提到蕃茄鐘,不過用起來實在不適合自己
05/03 12:17, 3F

05/03 18:56, 6年前 , 4F
謝謝分享
05/03 18:56, 4F

05/04 13:50, 6年前 , 5F
優文推
05/04 13:50, 5F

05/09 12:27, 6年前 , 6F
蕃茄鐘的重點是『專心做一件事』,但現實中除了有點位階的
05/09 12:27, 6F

05/09 12:27, 6年前 , 7F
人以外、除了單獨作業的人以外,其他人都是不時會被打擾的
05/09 12:27, 7F

05/09 12:28, 6年前 , 8F
而那個打擾不是你說在你蕃茄中或者請勿打擾可以完美處理的
05/09 12:28, 8F

05/09 12:30, 6年前 , 9F
這偏偏是大多數人整天茫忙盲的原因,因為沒有權力專心做一
05/09 12:30, 9F

05/09 12:30, 6年前 , 10F
件事,並非不懂如何專心。 蕃茄鐘其實不適合一般上班族啦。
05/09 12:30, 10F

05/14 12:51, 6年前 , 11F
簡單說是「你的時間是被別人管理的」(笑) 所以工具沒用
05/14 12:51, 11F
文章代碼(AID): #1QwTbOtG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