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印度放浪

看板book作者 (vivi)時間6年前 (2017/11/13 14:08), 編輯推噓5(500)
留言5則, 5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印度放浪】 作者:藤原新也 譯者:吳繼文 出版社:馬可孛羅 初版:1972年 看到書名我以為這也是一本寫有關印度旅遊的書籍,像是《深夜特急》那樣的旅遊書~ 畢竟書名翻成更白話一點就是在印度瀟灑悠閒地過日子。 但看到1/3,才發覺,不對啊~這不是旅遊書,比較像是作者在印度旅行和生活中對自己生 命的省思。 作者前往印度的時間大約是距離現在50年前,我完全無法想像50年前的印度是什麼模樣? 但是依照《印度放浪》和《動物國的流浪者》兩位作者對於印度的描述以及最近去印度旅 遊的旅人寫下的文字相比較,令我感覺印度從50年至今好像沒有太大的改變? 書本的一開始,作者寫了一段自白,有兩個年輕朋友問他,為何當時要到印度旅行, 畢竟那個年代的日本正是經濟起飛的時候,就像台灣的70年代, 是個人人都可以撈金的時代。 而藤原新也告訴他們:不顧一切選擇去印度, 只是為了給年少輕狂的自己找個失敗的體驗。 回想自己,確實是以去印度旅行當作身為旅人的最後一個考驗,但是要考驗自己什麼? 會不會敗給我超害怕的蟑螂而從印度落荒而逃? 我現在也不是很清楚,但總覺得去了就知道了,笑。 《印度放浪》對於印度文化有著不多不少的描述,書裡面寫到的某一段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不知道現在的印度是否還是一樣?)印度的甜食攤販,攤子的刊板上除了食物的圖畫之 外還會有印度名人或印度神的畫像,像是甘地、泰戈爾或者是濕婆、黑天等~ 作者說如果可以在甜點攤上看到某個印度偉人或神的畫像, 就可以知道這些出現在甜點攤的人和神是屬於庶民文化的範疇,已經深植於庶民的心中。 這實在是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 印度文化中最為著名的應該就是在恆河邊舉行的火葬儀式了吧! 『在火化之前,必須將屍體浸入恆河的水中,生生不息的河水保證死者必將轉世, 所以這是死者為了再生所做的最初洗禮。』P105 『只是如果死者是非正常死亡者(生病或車禍死亡的人)還有夭折的孩子, 是不會經過火化儀式直接放水流。這是因為印度人相信非正常死亡和夭折的孩子, 都沒有完整經歷正常人生,因此也不會有轉世的可能。』P113 這個習俗對於曾經身為母親的我而言,是非常殘忍的文化。 不幸夭折的孩子,父母的痛徹心扉已經難以言喻,面對著孩子的屍體, 卻不能按照傳統死亡習俗,相信孩子還有轉世的可能。這實在是太令人難以接受了。 其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父親的兩手,是用嶄新的白布包覆的乳嬰屍體。 那白色,和微污的父親形成強烈的對比。他開始大聲唸誦一些我不明瞭的內容。 一邊念一邊號泣。有時他碰見熟人,就會在熟人面前立定,大聲念起來,並且哭泣。 當他們抵達河邊時,做父親的哭叫聲高昂到了一個極點。 兩名和他一樣打扮的熟人,從他的後方加入。 當嬰兒被父親的手高舉向河中拋擲時,這兩名友人同樣大叫。 白布一開始還在近岸處來來回回漂流,不久就載沈載浮地往下游漂走了。 這時,我又看到難以理解的情景。前一刻才那樣呼天搶地的人, 已經和兩個友人開始閒聊起來,更可怕的是,還不時的露出笑臉。』P157、158 作者經歷了一段沙漠旅行之後,才能理解當時看到的情景--為何這個父親能在一秒之中有 著這麼大的轉變,而我卻不用經歷沙漠旅行,卻已經能明白並落下淚來。 這是無法訴說的領會。 痛苦的形式,不是只有嘶聲力竭的哭泣,那笑容深處埋藏著沒人瞭解的痛。 生命只能允許短暫的悲傷,若不如此,將無法存活。 《印度放浪》對我而言絕對不是一本輕鬆愉快的旅遊文學,但從藤原新也眼中的印度, 所寫的印度中,我看到另一種印度風貌。 我想像著若有一天能到達瓦那拉西, 並且孤身一人站在恆河的面前,那無止盡的酸楚必將把我淹沒。 網誌版:https://goo.gl/NDJie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61.67.15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10553310.A.841.html

11/13 14:56, 6年前 , 1F
印度的獨特真讓人著迷,謝謝分享。
11/13 14:56, 1F

11/13 15:12, 6年前 , 2F
謝謝分享
11/13 15:12, 2F

11/13 20:27, 6年前 , 3F
這本很棒
11/13 20:27, 3F

11/14 13:46, 6年前 , 4F
11/14 13:46, 4F

11/15 00:15, 6年前 , 5F
謝謝你的分享
11/15 00:15, 5F
文章代碼(AID): #1Q2JRUX1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