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Jellicles]《複眼人》讀後

看板book作者 (采豫)時間7年前 (2017/03/05 22:11),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老實說,我是因為看到娥蘇拉勒瑰恩對《複眼人》的評論,才決心要讀這本小說的: 「我從沒讀過這樣的小說,從來沒有。南美洲給了我們魔幻寫實,現在臺灣給了我們 一種述說這個世界的全新方式。」到底是怎樣一本書,會讓勒瑰恩給出這樣的評語? 《複眼人》並不是一部容易閱讀的小說。書中由數名人物各自述說自己的故事,阿特 烈、阿莉思、哈凡、達赫、薄達夫、莎拉,每個人的故事恰巧交會在垃圾撲擊的海岸 上,其中有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生態遭受人為浩劫的悲嘆、在社會底層受到欺壓的傷 痕、喪失親人的哀痛,還有一個虛構島嶼上的傳說與習俗(從島民自己的立場來述說 ,不帶批判與比較,一切都理當如此的口吻——讀起來特別舒服),這麼多情節和敘 事交錯,頗有走馬看花之感。時間點又常隨著敘事者的回憶而跳到過去,這些過往形 塑出人物的內在,讓我們能更看清他們的面貌,卻和故事主線一點關係也沒有。在本 書中間三分之一部分,每個人物都分配到一段個人篇章,都在述說著自己的島(大概 是指內心某塊旁人接觸不到之處),簡直快變成短篇故事集了。 本書講的是發生在台灣這島嶼上的故事。當然垃圾渦流毀滅整片花東海岸這災禍是虛 構的,但其餘無一不是鮮明的事實。書中沒有明言,但那個鑿穿大山內心的隧道當然 是指雪山隧道。國外的讀者可能在探索頻道的建築奇觀看過建造這條隧道的過程,但 大概不清楚在台灣流傳的傳聞:隧道把雪山山脈裡積存的萬年水脈給全部放光了。他 們大概也不會瞭解原住民族的阿美族和布農族之間的差異,一個靠海一個靠山(但其 實台灣大部分人——大部分漢族也都不在意吧……)。台灣人看這本書絕對更容易融 入故事情境裡,不過即使將這些情境抽離,人物所述說的故事仍然一樣能觸動心靈。 我們很難想像國外的讀者如何閱讀這本小說——他們會用自身所在地域的經驗來代換 ?或是讓虛構的範圍更加擴大?就像我們也無法確認:傑克森攀登的大岩壁是否存在 ?阿怒的森林教堂是否是真實的?每個人劃出的虛構界線都各不相同吧。 到頭來這本書為何要叫做「複眼人」啊?從作者吳明益的訪談來看,本書是屬於「人 物自行說出故事」,彷彿故事有自己的生命的類型,不過即使如此,我還是搞不懂複 眼人出現在瀕死的傑克森面前有何意義?或許這是作者試圖重新掌握故事的一種嘗試 ——似乎只有這個角色是被作者空降進來的,從作者過去其他的作品跨界而來。由於 這個書名,害我過去一直以為本書是科幻小說。這算是閱畢之後的小小埋怨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16.29.8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88723068.A.C36.html

03/06 21:21, , 1F
推推
03/06 21:21, 1F
文章代碼(AID): #1Ol1nyms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