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你還到書店買書嗎/網路改變閱讀 出版業

看板book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8年前 (2016/03/30 18:55), 8年前編輯推噓5(500)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記者楊媛婷、游蓓茹/專題報導 你還到書店買書嗎/網路改變閱讀 出版業大震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70435 以前,公車上,人手一書;如今,捷運上,人手一機。 大書店一家一家關了,書展的人潮少了,但是民眾閱讀的熱情未減,只是換了閱讀載具, 有個性的獨立書店,以特色經營開拓了明日商機,台灣的文化地圖正悄悄蛻變中…。 根據財政部資料,去年全台書籍銷售總額為一百九十億元,是十二年的最低點,相較於五 年前如同腰斬,閉幕不久的台北國際書展也創下入場人數新低,台灣人越來越不愛讀書了 嗎? 去年全台書籍銷售額 12年新低 「數字反映的只是買書的人少了。」資深出版人傅月庵認為,閱讀風氣並未下降,而是人 們從過去實體閱讀轉往網路,書籍銷售數字的減少,則是因為「智慧手機、平板等科技, 帶動了網路非線性閱讀風氣,人們吸收知識的方式翻天覆地的改變」。 買書人少了 實體閱讀轉往網路 「全球出版業面臨的是從古騰堡印刷術發明後的大變局!文字載體從古早的甲骨一路變成 羊皮、紙張,到現在成為電子書等,載體的改變不是造成出版銷售額下滑的真正原因。」 傅月庵指出:「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在於web2.0時代,加上智慧型手機的崛起,現代人已經 習慣透過網路來吸取知識,整個網路就是一個知識平台,勤快的人更能透過網路互動邊問 邊找。」 水牛書店負責人羅文嘉也有相同觀點,「過去人們只能透過書吸收知識,現在網路上也能 找到豐富的資訊,獲得資訊與知識的管道更多了。」 手機崛起 方便網路搜尋知識 「過去閱讀紙本的人口不是學生,就是剛出社會的人士,現在這些人都在滑手機。」傅月 庵指出「很多人會說自己每天都有讀書,只是讀的是『臉書』。」 「現代人很難靜下來慢慢閱讀時間。」獨立書店老闆譚端認為,「買書人口和意願每年都 在下降,甚至大環境讓消費金額減少,口袋不深,大部分人都先消費衣服、包包,最後才 是心靈。」 羅文嘉也認為娛樂選擇的增加,相對壓縮了閱讀的時間與空間。 兼營書店的逗點文創負責人陳夏民卻一點都不悲觀,「正因為人人手上有智慧型載具,隨 時都能接收到爆炸的資訊量,出版業更要做出特色,才能滿足分眾需求。」他強調,「很 多人都會說年輕人不愛讀書,其實買詩集的都是年輕人,甚至被大家認為冷僻文類的詩集 ,也能賣出五、六千本的好成績。」 傅月庵預測,未來大型的綜合出版社由於人事開支等成本,將會慢慢消失,中小型出版社 將成為產業主流,編輯個人的口味與特色會成為吸引讀者的賣點之一,「不可諱言,出版 業未來會變得小眾,必須找到目標顧客才是存活的關鍵。」 出版業小眾化 須找到目標顧客 作家朱宥勳認為出版業應該會轉為不限形式的「文字內容產業」,出版商更會著重在裝幀 設計,「書將會漸漸成為某種形式的工藝品,以其收藏價值做為主要賣點。」 蛻變的書市/網購便利 連鎖書店沒落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70436 「選擇上網買書除折扣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方便,因不想提很重的書回家。」陳姓民眾每 年固定花費五千至一萬元購書,道出近年台灣連鎖實體書店或關店或轉型的因素。 書市究竟有多不景氣呢?政大書城台大店二月廿八日吹熄燈號,誠品書店則早已轉型為國 人心中的「文創百貨」,金石堂書店也收掉忠孝店。這些連鎖實體書店的台北分店都必須 負擔高租金,加上網路購物的衝擊,讓連鎖書店這兩三年業績平均衰退十五%至廿%。 6千萬挹注 獨立書店風起雲湧 不過台灣獨立書店卻是呈現另一片風景,在文化部政策輔導下,過去四年,有六十一家獨 立書店獲得六千零廿三萬元補助,不過,即使倚賴政府補助,獨立書店不可能只靠賣書就 能生存。 水牛書店負責人羅文嘉指出:「獨立書店若都倚靠政府補助才能生存,就失去了獨立書店 最重要的『獨立』精神。」從未申請補助的他指出補助其實是最偷懶的辦法,經營者還是 得回歸到經營的層面。 水牛書店融合小農市集、書店與餐廳,「書店中賣書的營收約占四成,餐飲收入則占六成 。」羅文嘉強調,自己想營造的就是「逛」書店的感覺,他相信未來的書店應該會更像一 個文化平台與生活空間,「實體書店不再只是賣書,也要有讓人看書、發呆,跟人約會的 空間,不管是辦演講或活動,最重要的應該是讓顧客感受到真實的溫度。」 「不少獨立書店經營者其實都算是另類策展人,每個月要從眾多的出版書目中,找出符合 自家店面調性的精品。」逗點文創結社社長陳夏民表示:「很多人現在去書店往往不是去 買書,讀者對書店的嚮往比書本強,很多人最關心的是有沒有賣咖啡?獨立書店應該提供 一種生活情境,讓讀者覺得在這裡讀書或買書,是最好的閱讀體驗。」 變色的書市/出版市場萎縮 電子書蹉跎商機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70437 實體書店陸續關門,電子書或線上閱讀會取而代之嗎?有「台灣電子書傳教士」之稱的 WANDERER數位出版創辦人董福興表示,台灣電子書市占比例由過去一、二%到今年微增到 三%,但不是電子書出版量提升,而是出版市場萎縮,總產值下降。 紙本逐漸沒落 新的出版轉機還沒出現 普生數位科技執行總監陳達得警告,紙本確實正逐漸沒落,但新的出版轉機還沒出現。台 灣人花太多時間在行動裝置上讀「字」,閱讀量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一天閱讀量甚 至超過一本書,但是讀「字」而非「書」,紙本書與電子書都被排擠掉了。 「台灣電子書表現不如預期,關鍵在於出版社不積極、欠缺好的電子書,且一直死守在死 板的PDF格式不變,從二○一一年迄今已蹉跎了五年。」董福興直言,目前台灣電子書 店大概僅剩角川與日本BOOK WALKER合作的台灣漫讀,及今年初宣布要進軍電子書的博客 來書店。 雖然知名的國際網路書店「亞馬遜」在各國佔比都越來越大,但台灣目前規模最大的網路 書店博客來,卻僅維持三成左右,其他還得仰仗實體通路,但因出版種類不斷增多,需求 變少,退貨率也高,最後造成生產過剩,實體通路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董福興指出,現在網路下單買書,可能隔天就到貨,卻仍無法滿足現代人馬上就要的速食 文化,台灣網路書店最大利基其實是在偏鄉,只要一小時車程內沒有實體書店,就只好倚 賴網路買書了。 讀者每天收太多訊息 真正的閱讀變少了 陳達得認為,讀者每天透過裝置供應的訊息已超過負荷,因此不會想再去閱讀其他內容, 加上讀者都已經習慣「免費」內容,對付費出版品興趣不高,多數出版社仍是用紙本腦袋 出版數位書,銷路當然不會好。 褪色的書市/書街變商旅街 書店轉型求生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70438 北市重慶南路曾是風光一時的書街,如今包括正中書局、文化書局、中華書局、商務印書 館等老牌書店,不是歇業、搬遷,就是改成旅館,書街從極盛時的一百多家,如今剩下不 到廿家書店,經營書店卅八年的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感嘆說:「一個沒有書店的 城市,不叫文明城市。」 「現今活下來的書局都是最強」 「現今存活下來的書局,都是最強的!」經營天龍書局的沈榮裕表示:「雖然主要賣的是 公職參考書、教科書、電腦書籍和簡體書籍,但是專業性強,我們能夠繼續生存。」天龍 書局以簡體、電腦專門書籍為主,附近的建弘出版社有齊全的參考書、志遠書局有中醫專 門書、上達書局以公職考試書為主、大方書局有命理、佛舍書籍,許多網路上不賣的中文 書,占地約六百餘坪的三民書局都找得到,「有了固定族群與書籍特色,生意都會很好。 」 賣專門書籍 有的還兼賣咖啡 沈榮裕坦言,除了書店,他已另外開了四年多的咖啡店,如今都靠咖啡店收入來抵消書店 房租,下個月要再開第三家,「許多作者都很用心經營部落格或臉書,擁有死忠粉絲,書 店就要跟著市場走,提供實體空間讓作者與粉絲互動,透過多元模式將讀者找回來。」 百年世界書局 專賣文史哲 目前,重慶南路上的老書店僅存百年歷史的世界書局,客群偏中高年齡層,書架上清一色 都是文、史、哲相關書籍,不管是大部頭的《永樂大典》或《四庫全書薈要》,或者早期 的武俠小說,如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近代俠義英雄傳》都有,卅年以上歷史 的絕版書也都有人上門選購,寫下另類書市奇觀。 「書是文化與文明的象徵。」沈榮裕呼籲,文化部、北市文化局、產發局,都應該多盡點 力,無論是透過房租回饋、租稅補貼、媒合空房屋,讓屋主願意租給書店,書店才能永續 經營。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59335347.A.220.html ※ 編輯: filmwalker (36.227.43.145), 03/30/2016 18:56:44

03/30 19:20, , 1F
蠻令人難過的...
03/30 19:20, 1F

03/31 09:45, , 2F
覺得有實體書店可以翻翻書很重要 不希望消失
03/31 09:45, 2F

03/31 09:57, , 3F
工作的地方離書局很遠,已經很習慣用網路購書了。
03/31 09:57, 3F

04/02 09:26, , 4F
偏鄉就算了,如果住都市盡量書店逛買行動支持
04/02 09:26, 4F

03/12 00:31, , 5F
網路書店最大的問題是,我沒辦法先翻翻再買,風險很大
03/12 00:31, 5F
文章代碼(AID): #1M-x2p8W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