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村上海賊的女兒

看板book作者 (鍵盤素還真)時間8年前 (2016/02/28 09:39), 編輯推噓5(501)
留言6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說起海賊,抑或說海盜,你會想到什麼故事?是海賊王?神鬼奇航?或是金銀島?小飛俠?   也許正是這些偉大的作品所奠定下的印象,在我們的印象中,海賊故事講得似乎都是奇幻而刺激的尋寶冒險,崇尚的是海賊們四海遨遊的自由奔放、豪氣萬千。然而海賊除了冒險與尋寶之外,他們生活中的其他面相,卻鮮少被描寫。   然而2014年本屋大賞第一名〈村上海賊的女兒〉描寫的正是日本戰國時代中,村上海賊與真鍋海賊的故事。書中描寫的海賊,比起前述的作品,多了幾分歷史的寫實韻味,以及為了家族存續而做的努力與掙扎,這也是這本書最讓我覺得有趣的地方。他們的性格雖然仍是奔放自由的海上男兒,但是人一旦所憂慮的事物不同,所展現出來的層次與面相也會不同。   小弟目前的職業是一名編劇,在讀這本書中也學習到不少說故事的技巧,因此將心得統整一下,跟大家做個分享。   「是該選擇自己的理想,或是為整體家族的存續而屈就?」、「是該做一回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還是做一個『顧全大局』的領導者?」,在這本書中,不只是村上與真鍋兩家海賊,幾乎所有書中的人物們,都無時無刻不面臨著這個問題。   要與不要?做與不做?這是幾百年前哈姆雷特的大哉問,也是現代人每天都在面臨的抉擇。是該選擇理想還是現實?愛情還是麵包?穩定的工作還是夢想的生活?當時間的縱軸被攤開在眼前,會發現原來不論在古往今來的哪個時代,這都是人們所共同被困擾著的課題。   〈村上海賊的女兒〉選擇這樣的問題做為切入點,讓這些海賊以及歷史人物們,跟我們之間有了更多的共通點,也就讓人能有更多的投射與理解,與書中人物的距離,也就拉得更近。         ※       ※   這本書描寫的主事件,從頭到尾只有一個,那就是毛利家與織田家之間,為了援救以及攻擊大阪本願寺,所爆發的木川津之戰。既然描寫戰爭,那就避不開大量的殺戮場面以及人物死傷。「死」為人之大事,在戲劇中帶來的衝突性也最強大,因此人物情感的尺度,該如何拿捏,便是個棘手的課題。   故事中的正面人物,在進行大量的殺戮時,要如何擁有能讓讀者理解的正當性,而不至於覺得主角不過是個濫殺的惡人?最簡單的寫法就是先把敵人寫成十惡不赦的大壞蛋!但這種「正邪對抗」的作法,硬傷就是容易使人物平面化、衝突簡單化。   隨著時代的進步,說故事的手法也在進化。那種「壞人一定就長得很醜惡,性格也是無端的奸惡」的故事邏輯已不多見,也很難再受到讀者的歡迎。現代的戲劇強調的往往是人性的多面向,正反派之間也已從以前單純的「正邪衝突」慢慢變成「不同理念與立場的衝突」。   〈村上海賊的女兒〉所選擇的明顯是後者,但又不只是走戲劇主流的老路而已,反而在此之上又增添了許多新意。   如前所述,現代戲劇多已不寫單純的正邪衝突,而改寫不同理念與立場的衝突。可是這種寫法一旦遇上「戰爭」的題材,很容易因為讀者同時對正反派雙方都寄予同情,最後故事的主旨,將走上宣揚反戰理念的路子,像這樣的故事,如今也早已不少見。   本書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他雖寫理念與立場的衝突,但卻又擺脫宣揚反戰的老路,反而讓讀者的情感寄託,轉化成對於「人物追求理想、為理想而殉道」的讚賞與敬仰。   這種寫法十分巧妙,能做出這樣的效果,第一是依靠開頭所說的「切入點的不同」,對於不管正反派人物,都在性格與目的上做大量的細部刻劃。第二便是在於作者對於「死亡」的淡化處理。   〈村上海賊的女兒〉書中描寫了數場大小戰役,然而死亡的主要人物並不多,對於兵士的死亡,也多是一筆帶過,幾乎沒有去做悲傷哀悼的情緒。甚至反而讓個性貧嘴的真鍋海賊眾,在臨死前還有餘力進行一番搞笑的吐槽。   筆者一開始看見這種描寫手法時,總感覺有種說不出的詭異感,因為這樣的筆法通常比較會在低齡向、簡單化的作品(大多是動漫)中看見。但是本書卻又花了不少的篇幅在描寫「各家勢力間的政治算計與角力」,人物多的是心思縝密、各有盤算。不管怎麼看,作者都絕不會把這部歸為低齡向作品。   直到後來才漸漸明白,作者刻意這樣寫,目的無他,正是不希望讀者的情緒,不要因「死亡」而分心。   當然,書中還是有一些橋段,是對於「死亡」這件事,做了較為悲劇性的描寫,例如源爺之死。但作者會在此放水,也是因為必須要讓女主角景姬有個足以造成心境轉折的事件,所以必須為之。在這之後,作者也將源爺之死的悲劇性引向源爺對信仰的追求,而非對戰爭的控訴。         ※       ※   為了讓讀者清楚明瞭人物的理念所在,作者在人物性格或是理念的闡述,都花了不少的篇幅。然而本書最令人激賞之處,也正是在此!   描寫人物的性格,通常有兩種面向的寫法。一是平面化的性格描寫;二是立體化、多面向的性格描寫。   前者容易使人物性格突出,讓觀眾一想起這個人,就能很直覺地想起對應的形容詞;但缺點也是讓人物性格流於單薄,像是一個「角色」而不像個「人」。   後者的優點正是能彌補前者的缺點,讓人物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觀眾也就更容易建立起對人物的同情心與同理心;但缺點一來是必須花費太多篇幅,二來是反而容易讓人物變得性格不夠突出,像是個什麼事都可以做的「劇情推進工具」。   那麼〈村上海賊的女兒〉又是怎麼做的呢?同樣地,作者在這裡又做出了一次巧妙的處理。   本書全書篇幅不短,然而作者在一開始所展示給讀者看的,多是人物最為「平面而突出」的一面。豪放率真的景姬、懦弱的景親、白目的留吉、世故的源爺、粗魯爽朗的七五三兵衛、拘謹嚴肅的義清、卑鄙陰險的瓜兄弟等等…皆是如此。   但就在我們對人物的瞭解已經到了幾乎快成為「刻板印象」的時候,隨著故事的推展,我們卻又逐漸發現這些角色的「另一面」。這使得角色的個性立體了起來,可是卻又不會有前述「讓人物變得性格不夠突出,像是什麼事都可以做」的缺點。為什麼?   正是因為作者對於人物的性格,是循序漸進的刻畫。讓讀者先掌握住角色的「第一面性格」之後,再開始做第二面、甚至第三面性格的描寫。   當我們都習慣了「豪放率真的景姬」時,作者又悄悄地把她的少女情懷端了出來。當我們都習慣了「粗魯爽朗的七五三兵衛」時,作者才緩緩地把他粗中帶細的一面向我們展示。如此一來,就能更順利地讓讀者接受,並且可以分辨「他雖然是那樣的人,但其實也有這樣子的一面」。   除此之外,當作者展現出角色的其它面性格時,這新的一面,往往是緊扣住角色原先的第一性格,而且有所關聯的。   例如景清一開始的拘謹嚴肅,是為了緊緊守住泉州武士的「半國觸頭」之位,但因為泉州武士的文化,並不欣賞這樣性格的領導者,進而使義清對自己的自我認同出現衝突。正因為有了這一層因素,所以後來義清受七五三兵衛所影響,性格開始出現叛逆衝動,卻又豪氣熱血的一面。   「拘謹嚴肅」與「豪氣熱血」,這兩層的性格雖然看似互相矛盾與衝突,但是正因為中間有著人物的心境轉折,以及邏輯因果的連結,卻反而讓人覺得再合理不過。而且因為性格的轉折之間有「故事」作為連結,所以讀者反而會記得特別深刻。   讓讀者理解「人物的性格具有多面性」這件事並不難。畢竟,我們每一個人誰不是如此呢?但要讓讀者能夠接受,又能有層次的分辨人物不同面向的個性,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同樣的手法,除了在義清身上之外,也有出現在村上吉充以及泉州武士的瓜兄弟二人身上。本書前半部,我們看見的吉充,是個個性溫和沒脾氣的軟骨頭;瓜兄弟則是卑鄙陰險的弒君之人,在戰場上隨時可能陷害戰友,或棄之不顧地逃跑,也因此,他們雖然也是半國觸頭,卻被泉州武士們很是瞧不起。   但隨著故事推展,我們卻看見軟骨頭的吉充,面對就英無禮的斥責時,卻也不禁心頭火起,卻又對自己的委屈感到窩囊。在沙灘上與武吉的一段對話,才讓我們看見,原來吉充是相當渴望受人尊重的。而這份心情,也正是因為自己長期以來都是個溫和、軟骨頭的人,越是如此,就越是想受到他人的尊重。   瓜兄弟也是一樣,雖然已經習慣這樣卑鄙陰險的生存方式,卻也在義清的質問中流露出自己「其實可以的話,也希望自己可以堂堂正正的受到其他泉州武士的尊敬」的心情。   這三者的相同之處,在於他們都因自身性格,而有了不足之處。但也因此,所以反過來想得到「以自己的性格不會得到的東西」的心情也就越發強烈。於是有朝一日,當我們看見他們與自己的「老樣子」相反的另一面時,由於作者有事先做下這層刻劃,也就讓讀者能夠接受,並且感受到人物性格上的層次。這是一種很高明的書寫技巧。   而他們的相異之處,就在於義清最後可說是徹底的改變了自己的性格,變成和七五三兵衛相似的直爽的男子漢。但吉充和瓜兄弟卻是在最後,回過頭來認同了自己的生存方式:「這樣再好不過啦!我這德行也是天生的啦!」、「沒辦法哩,俺就是這副德行」。不過某程度上來說,這兩者也算是殊途同歸,最終都如願找到了自己的自我認同。         ※       ※   這種先正後反的手法,作者除了用來描寫人物性格之外,也經常用在描寫人物的理念上,而且用得十分精彩。   畢竟本書的基調就是建立在角色的理念與立場衝突上,這方面的刻劃是否深刻,可以說是最關鍵的一點了。而且人物的理念,其實跟人物的性格也十分相似,而且互為表裡,彼此影響。   我個人印象最深刻的幾個橋段,第一個當屬女主角景姬帶著源爺的屍身來到本願寺城下,質問坊官賴龍,要他證明自己能夠實現自己讓門徒往生極樂的「諾言」,卻反而遭到留吉的斥責。   這一段轉折,作者在事前做下了大量的鋪排,包括:解釋一向宗門徒們對信仰的堅信不移,源爺為了信仰誓死不退的意志,景姬為了源爺不惜大鬧天王寺寨,以及她對源爺之死的悲愴、對賴龍的「威脅旗幟」的不滿與憤怒。因此當景姬到了本源寺城下時,觀眾的情緒與景姬是同樣激昂與憤怒的。   然而就在賴龍彷彿無法招架景姬「證明往生極樂」的質問時,一記強而有力的反擊出現了!留吉憤怒地斥責景姬:「源爺他絕對是順利往生極樂淨土去了!明明是這樣,妳現在卻又來胡扯什麼!難道妳想說源爺沒有成功往生嗎!!」   到了這裡,相信觀眾原本和景姬一樣激昂悲憤的情緒,都瞬間化為無言以對。   是啊,即便明知賴龍是在利用門徒們對信仰的虔誠去送死,但你能在這裡向這個孩子「證明」他們被騙了嗎?你能在此時「質疑」源爺的死根本是毫無意義的嗎?你忍心在這個時候給家屬二度傷害嗎?留吉還只是個孩子啊你這個禽獸!   因此儘管景姬再怎麼悲憤激昂,此時心中的情緒也絕對會如火熄滅。這前後的反差如此之大,但相信大部分的讀者們卻都能接受,而且覺得這段經歷,在之後成為景姬性格轉變的轉捩點,也合情合理。為什麼?因為情節安排得巧妙,道理辯駁得有力,而且情緒鋪排得到位。   假如今天在城牆上反駁的人不是像留吉這樣的孩子,而是個心智成熟的大人、如果前面沒有刻劃過留吉和源爺對信仰的虔誠,那麼這一份「不忍心繼續質疑」的效果就會遜色三分。可見作者之所以設計留吉這個角色、之所以安排景姬在航程中與留吉和源爺閒聊,都是有重要意義的巧思。   留吉強而有力的反駁,可說是恰恰擊中景姬想法中的弱點。然而聰明細心的讀者無數,難道不會先留吉一步想到景姬的盲點嗎?   很難。   因為作者在源爺之死的前後都下了很多重情緒的猛藥,逼得讀者的情緒不得不亦步亦趨地跟著走。就好像變魔術一樣,要你專心看一樣東西,往往是要分散你對其它地方的注意力。當讀者的情緒跟著作者的筆在跑,就會無暇分心去思考景姬的理論有無盲點。也才能讓這一擊的威力最大化。   除此之外,其他關於人物的理念「先正後反」的例子還有很多,有些是單一人物的理念翻轉,有些則是不同人物的理念交鋒,譬如:   原本滿心只在乎真鍋海賊能否存續的七五三兵衛,卻在景姬前去議和時,轉念認為「如果精神不能流傳下去,那麼存續的真鍋海賊也不過就是空殼」,進而決定一戰。   原本性格拘謹,一心只想穩固家族地位的義清,在被七五三兵衛影響之後,想要當個有志氣的泉州男兒。但在見到由於七五三兵衛的優異表現,導致自己的家族受到冷落的情境時,心裡又升起「就算沒有志氣,也比悽慘落魄好得多了!」的念頭。然而在最後,看見七五三兵衛孤軍出兵,義清那一股「希望做個勇猛果敢的泉州男兒」的心念卻又再度被鼓舞。   以及當元吉出言嘲諷就英喊錯了「上帆」的口號時,武吉認為「兒子不該對兵書上的細節如此計較,反而顯得小家子氣」。就在讀者的想法快被武吉牽走之時,元吉卻又在心裡想著:「正因為自己是名聲赫赫的村上武吉的兒子,卻又尚未有任何實質功勳,所以才需要這樣用一板一眼的行動來證明自己」。這時候,讀者的想法又突然回頭,變得可以認同元吉了。   還有景姬一開始對戰爭抱持著不夠認真的想法,甚至責怪七五三兵衛沒有放過緩緩進攻的源爺。後來經七五三兵衛點醒之後才明白,原來戰爭的意義,關乎每個家族是否能延續下去,也因此絕不能在戰場上仍抱持著幼稚的婦人之仁。讓觀眾的想法達到第一層反轉,然而到了孫市也在數落景姬「不明白武士們是為了家業而戰的道理」時,景姬僅用短短的一句「是啊,大家都很自私呢。」,就又隱穩約約又對觀眾的想法造成了第二層反轉。   現代的戲劇與故事,在傳達的價值觀上,已經開始越來越強調多元。我們越來越不喜歡敘事者強行說教,但人性的掙扎與衝突對立則是越多越好。比起一古腦兒地灌輸「什麼道理才是正確的」,不如像把各種信念的辯證陳列在讀者面前,讓我們在閱讀之餘,也能激盪自己的思考,如書中的人物一樣,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       ※   不管是寫作角度的切入點,或是人物性格的刻劃,角色理念的交鋒等等,都可以看出本書作者和田龍的功力所在。和田龍本身也具有劇作家背景,因此本書的小節與小節之間,切得十分明確,而且長度適中,方式很接近於劇本中的「分場」。   這樣的好處是方便讀者聚焦,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這一個小節中,該看的是什麼重點,並且便於在不同角色身上切換主視角。   如在序章中,讀者都是以孫市的視角在理解「本願寺遭圍」一事。在孫市等人提到毛利家之後,視角才又切換到隆景身上,讓觀眾參與毛利家決策的過程。隨後又在就英與宗勝前去能島之時,悄悄地又把視角帶到景姬身上。這讓故事的情節推進顯得邏輯分明而不雜亂。   此外,作者在書寫之前,對戰國時代海戰的作戰方式,也下了十足的功夫。第五章的海戰,不管是計鬥或武攻,可說是寫得跌宕不止,波瀾壯闊。   不管是鬥智或是鬥武的描寫,若要讓讀者感受到緊張刺激的戲劇張力,最重要的莫過於是「起伏」二字,一方才剛佔得上風,另一方又能搶回優勢,如此來回,加上節奏安排得宜、戰況變化的設計有趣,就能讓觀眾享受到目不暇給、血脈賁張的感覺。   這一點,作者不管是在第三章的陸上攻城戰或是第五章的海上大亂鬥,都做得相當好。前者有木津寨的壕溝、七五三兵衛的魚槍、雜賀眾的增援等等…的情節變化。後者更有著鬼手、沉綱、推算潮信、焙烙玉、篝筏計、全軍集中在甲板上當陸戰打、用小早把超重的安宅弄斜等等…各式各樣的海戰花招,每一樣都令人耳目一新,卻又具有實際執行的可信度,十分有趣。由此也可見,作者對故事中相關的資料,都掌握得十分詳盡。   然而本書最大的缺點,或許就在於作者對於歷史的引述稍嫌繁雜,有時容易打斷觀眾情緒。不過大多數時候,這是為了讓觀眾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或是解釋海戰相關的名詞與知識,算是無可厚非。只不過若是在資料的選取與剪裁上能夠更加精簡,可能會再更好一點。         ※       ※   話說回來,追根究柢〈村上海賊的女兒〉這部小說的核心命題,始終是「面對家族的存續與個人的價值觀,該如何選擇?」   雖然一開始,各方勢力站在己方家族的立場,都對這場戰爭有著不同的想法,不管是想打的、不打的,除了被定位為「欲一統天下」的信長,以及幾乎沒有登場的謙信之外,其餘家族背後的理由似乎都是同樣的──「希望家族得以延續」。   但是陰錯陽差之下,到了最終,這一場木津川之戰的爆發,卻是於一種「敵我雙方都不顧大局」的情況下開打。   而在戰局的最後,參戰的眾人,似乎都沒有真正因此使家族無法延續,反而是為了家族拒絕出戰的沼間任世,最終卻落得一個狼狽的下場。   在小說結束之後,作者還費心寫了一篇後記,交代了這些角色在歷史上的結局。可是小說的結局不是已經有了一段後日談了嗎?作者為什麼還要加上這一段,不是有點畫蛇添足嗎?   不過我想這段後記的用意,大概就藏在其最末尾的一段話裡:「『自家存續』。幾乎跟木津川之戰有關的所有人都心繫的這道主題,就結果而言,可說是誰也沒有達成此項目標。……即使如此,無論是哪個人物,都令人強烈感受到他們接納了自己不容動搖的個性與志氣,肆無忌憚地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即便有著各式各樣的結果,但每個人都是隨心所欲的活過之後,才告別這個世間。」   是啊,把所謂的家族延續放到歷史的洪流中去看,也不過渺如滄海一粟。然而人生中就只有一次,要決定活出什麼樣子,也終究只有這唯一的機會而已。   或許,這就是作者在這段故事之中,最想告訴我們的訊息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0.28.67.14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56623551.A.A5B.html

02/28 19:02, , 1F
這本我最近也很想看!
02/28 19:02, 1F

03/01 09:28, , 2F
我也感興趣了~
03/01 09:28, 2F

03/02 11:28, , 3F
推好用心的心得,這本書擺在很顯眼的位置
03/02 11:28, 3F

03/02 11:28, , 4F
,正在好奇,看完介紹也想看了
03/02 11:28, 4F

03/04 12:06, , 5F
有點想看啊
03/04 12:06, 5F

03/09 20:25, , 6F
推超級用心的心得!
03/09 20:25, 6F
文章代碼(AID): #1Mqa-_fR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