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iRead灰熊愛讀書 11/16 ~ 11/17 全額贊助

看板book作者 (克萊德·崔斯勒)時間8年前 (2015/11/16 12:1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11/16 買就送紅利 300 點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修訂一版) Invisible and Visible Taipei 作者:蘇碩斌 書系:TSCS台灣空間&都市研究叢書 出版社:群學出版 出版日期:2010/09/01 商品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525315 定價:380元 優惠價:79折,300元 https://www.iread.com.tw/ProdDetails.aspx?prodid=B000136942 內容簡介 完整一個現代臺北市的出現,並非人口增加、市地擴張的「自然」結果,而是現代權力在 空間上運作的「社會」產物。清代的傳統治理 「看不見」擁有獨特意義的「地方」;日 治時代的現代治理則從根拆解地方的原有意義,從而「看得見」每塊空無意義的「空間」 。清末到日治的社會變遷深沉而複雜,透過臺北現代都市空間的出現,似乎可以窺見現代 社會(modern society)的登臺之路。 在這條現代空間之路,地方情感已被剝除,任何空間皆可停泊,但也將不再久留。這是易 於流動的「空間」,易於看穿、易於監視、易於穿越,卻不是可以積累生命意義的「地方 」。 此乃是條不可逆也不可擋的旅程,但活在現代空間裡的我們,終究仍須省思如何會走到這 樣的時代。現代化未必是什麼好字眼;推動現代化也未必是值得禮讚的事。看不見與看得 見的臺北、現代都市空間的出現,只是在說明臺北有過這樣一個美麗的汙名。 【本書特色】 臺灣政府自2009年以來,在徵地與都市更新問題上搞得輿論譁然、眾怒難平。相較於清朝 末年當官的含糊敷衍、委曲求全,當前的政府看似展現了點兒現代國家的權威,但辦法拙 劣、手段粗暴,比起縝密算計、操作細膩的日本殖民政府可謂望塵莫及。當然,本書可不 只是國家(政府)權力如何施用於人民的操作說明,更可作為人民理解國家施為本質以便 應對進退的教戰手冊。 各界推薦 作者提出空間均質化和空間視覺化兩個概念,並作了細緻的闡述,深具社會學意涵,可以 說是本書最獨具創意的貢獻,更是用來研究接續而來之臺北都市發展不可或缺的概念基礎 。 ──葉啟政(世新社會心理學系講座教授) 以清朝地方社會與模糊統治為基礎的地方營造,對照日本以數字管理為基礎的均質化和視 覺化空間營造,植基於已有相當累積的臺灣史研究,並採擷一手史料,以順暢的文筆清楚 描述了歷史事實與個人觀點。 ──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本書的出版有著某種「時代精神」蘊藏在其中,作者運用了歷史社會學的視野,把「臺北 」由聚落到現代都市的整個脈絡,作了非常精彩的描述與分析,大大地拓寬我們對於臺北 的認識與想像。 ──顧忠華(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古書男子的奇幻書櫃,《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讀後,網址: http://roylin1003.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19.html Billlin0136 's Blog,一萬四千人次的偷懶~《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 期臺北空間權力運作模式的變遷》,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Billlin0136/16077743 水瓶子的城市旅行 TRIP WRITER ,【臺北】《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網址: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9/blog-post_12.html 相關好文分享: 林宜嫺,〈遙望臺北:「看不見的城市」發聲〉,《臺灣光華雜誌》「臺灣光華智庫」, 2000年11月第26頁。 目錄 自序 第1章 尋找現代臺北的系譜 從不是地方說起:臺北地名意義的變遷 三個市街如何變成一個都市? 第2章 臺北三市街的偶然與必然 1 漢人社會浮現:荷鄭及清初的北臺灣 2 第一個市街:艋舺搶走八里和新莊地位 3 第二個市街:大稻埕攀進世界茶葉市場 4 第三個市街:城內與國家積極統治 第3章 不透明的清末地方社會 1 誰在支配地方?紳商才是力量 2 市街紳商國家與地方之間的折衝 3 模糊統治原理:看不見摸不著的人與地 4 清末科學建設:新思維陷在舊社會 第4章 穿透臺北的日治空間工程 1 空間即權力:殖民加現代的統治原則 2 地方社會弱化:傳統仕紳的分化與質變 3 均質化的推動:警察制度掃除中介的勢力 4 視覺化的起始:公共衛生與市街貫通 第5章 現代都市空間的成立 1 數目字管理的權力:生物統治與調查統計 2 土地調查與地圖:土地統治的知識系統 3 戶口調查與統計:人物統治的知識系統 4 精準計畫非偶然:1905年及1932年的治理性 第6章 空間不是自然而是社會 流動性與公共性的出現 縱貫全島、迎向世界的臺北 在均質性之中製造新的異質性 過去的那個臺北啊 附錄1  清代臺灣地方行政體制演變 附錄2  日治時期臺灣地方行政體制演變 附錄3  日本歷任臺灣總督及民政長官之任期 附錄4  1932年臺北市六十四町及十九村落位置及人口      結構(依日本人比率由低至高排序)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事項索引 圖片一覽 表格一覽 作者介紹 蘇碩斌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教世新大學社心系。 學術專長為文化、都市、休閒、媒介等領域,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譯有《基 礎社會學》(合譯)、《媒介文化論》、《博覽會的政治學》(合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2.158.7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47647502.A.9B8.html
文章代碼(AID): #1MILaEcu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