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如果不是那個時代,就不會有蕭紅

看板book作者 (破壞女王)時間9年前 (2015/05/14 20:0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如果不是那個時代,就不會有蕭紅】周紘立●文 作者能潦草分做兩種:一種是抱著使命感,一種是內心渴望要說的。它們的出發點都是想透 過文字作為傳達的工具,後者是拉開點距離說,前者則將此時此地現況「轉」為作品。《生 死場》屬於懷抱理想型的。這不免要回到夏志清「之後」回想編寫《中國現代小說史》時說 的:「最不可寬恕的疏忽。」他疏忽了蕭紅。但文學作品是這麼一回事的,我以為太新( 內 容或詞彙或國仇家恨)、太貼反倒在出版的當下成了「教材」,裏頭洋洋灑灑的死亡都是有 對象的「控訴」。單就《生死場》這「長篇」我覺得實在沉重,每個段落都在提醒讀者「草 木榮枯,人只一回」,這一回又是難以負荷的災難。是故,夏志清在寫《中國現代小說史》 會篩掉蕭紅,某種程度我認為他是對的,因為太近,顯得「政治正確」。 然而,所謂的「經典」是很奇特的。張愛玲在上海初登場時的作品被看成「風花雪月」類的 ,直到七O年代「張愛玲熱」在台灣燒起來,她好的壞的作品全成了文青必讀書目;如果你 不是文青,起碼要聽過張愛玲這三個字。瞬間,張愛玲的小說從男女情愛的小框框裡被學院 解讀,放上了神龕,她就是個「傳奇」了。這證明,所謂的「經典」是隨著時間改變的,許 多作家生前不如意,死後作品大賣所在多有。因其死,而造就「純粹的作品」,我們只能透 過文字來「重新」認知與定位。 當日軍侵華,上海租界全消失成為歷史名詞後,我們再回過頭去看那時期的作品,就能較帶 著距離「想像」。蕭紅的《生死場》如果不是因為電影《黃金年代》上映使然,我想,蕭紅 在台灣出版的繁體作品只會有一本《呼蘭河傳》。而《生死場》實在是很沉。作者依舊寫景 比寫人多,我想蕭紅的寫作意識也告訴她:「人多就要沉船了」。她的小說主配角無一不是 帶有缺陷,甚至是「集體淺意識」的共同哀傷:女的非瘋即病,孩子不跟稻穗一年活過一年 ,往往三五天便夭折;男的異常大男人主義,不是K妻就是摔嬰兒,整日抽菸袋子感嘆世道 不好。蕭紅慣用大量「田園牧歌式」的描寫來稀釋「時代的軛」,她應深知作品要「傳達」 必須採取棉裡藏針的法子,否則在那文盲人口數高達90的年代,要如何將「救國思想」給「 包裝」的美美的。 值得注意的是,蕭紅骨子裡是個「小女孩」。這是我把《呼蘭河傳》與《生死場》放置一起 時的感觸。 《呼蘭河傳》同樣花了極長篇幅寫東北的「冷」,單純寫景,爾後人物陸續上場,他們悲慘 的遭遇是為了呼應「冷」。小說又以小女孩的視角去「素描」她所生活的場域,是故,那些 非日常的、詭譎的情節變得「乾淨」,因為小女孩不懂所謂的人情事故,於是蕭紅擅場的「 田園」搭配「小孩的目光」,將沉重的重量,變成「同等重量的棉花」,看起來蓬鬆鬆的, 其實內裡仍舊是苦痛的告訴。 《生死場》的視角是全知全能觀點,作者必須照拂每個角色,她要進入他們的靈魂才能使人 物活過來。如何活?就是先設定哪個角色如何死。這是作者非常殘酷的寫作選擇。蕭紅的內 在是個「小女孩」,當她要進入一個瘋子的身分說話時,她有點硬,這是個敗筆。然比較好 的部分集中於描寫女性被桎梏這事上,她有意無意地寫了一批村中女性種種不公平待遇章節 ,非常活靈活現,如非親眼見過我以為很難抓住那種被壓迫而又心肝心願做「男人背後的女 人」的描寫;且不光明正大地告訴讀者:「我談的是,女人啊站起來吧!」這自覺要讀者萌 芽才行,這是她高明的地方。但相對的,寫壞的男人們為何寫壞呢?《生死場》裡場景設為 村落,人口不多、天性純樸,導致蕭紅寫男人時很難有拳腳發揮的空間。這男人與那男人幾 乎沒什麼不同,除了年輕跟老邁之外,他們可視為一個人。這一個男人呢一肩擔起整篇小說 的主要任務:「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可又時不我予,死傷無數,小說的路子就往真正的 沒有希望的深淵溺斃了。 從魯迅的序言讀來,這小說是為了「喚醒」中國這隻沉睡的獅子的,故蕭紅將男人設定為「 廢」也是有其原因。 回頭談「使命感」。我在讀《生死場》時覺得「隔」的原因便在時間過去了,歷史給了那段 時間定義,小說的重責大任於焉不復。可另一方面,它又保留了時間的畫面片段,有了民初 的基礎歷史概念( 課本裡我想應該都有 ),這書是補足歷史所無法言詮的「故事」。而讀畢 《生死場》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蕭紅。一個從黑龍江南下求活的女孩( 她逝世時不過31 ,以現今看法,她還沒真的成熟 ),被感情 / 家庭 / 國家陸續放逐,造就她的小說總有種 「無根感」。但她活了下來,沒有像她小說裡的主角選擇去上吊或者投井,證明了東北人的 血液裡有種「悍」,而那「悍」具體展現在《生死場》的男人身上:最尾,這群村中老少男 人全為國捐軀去了。這樣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根本是蕭紅的內在圖象,比《呼蘭河傳》更能 看清楚「烈女」的基因排序。 這比散文裡的蕭紅更真,或許《生死場》是另一種看待蕭紅的文本。 ps.我之所以將《生死場》當作長篇,依據的是長篇小說特色為「多人多事」,而非以篇幅 做定論。 生死場 博客來http://bit.ly/1DFRlTT 金石堂http://bit.ly/1IA68qJ 誠品http://bit.ly/1E7eHSc 呼蘭河傳 博客來http://bit.ly/1JiOJTC 金石堂http://bit.ly/1F9TYB8 誠品http://bit.ly/1KMR7z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3.142.24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31605145.A.958.html
文章代碼(AID): #1LL8-PbO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