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或許貧困的「我們」─讀湯淺誠《反貧困》

看板book作者 (哪個人從不愛人)時間9年前 (2015/02/16 00:25), 編輯推噓5(500)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網誌圖文版:http://seasonsofdays.blogspot.tw/2015/02/blog-post_13.html 本人很喜歡這本書,這是在第三次閱讀後寫下的心得, 心得夾雜有些個人人生經歷,還請多多包涵。 ===============================心得正文=================================   初讀湯淺誠《反貧困》這本書,是在即將畢業之際,當時邊投履歷邊修改論文,只為 求得一個好職位,一個收入,一個養活自己的保障。   陸陸續續找了半年,發現即便畢業自好的大學,也不代表前途就是一片光明。覓職的 焦慮,若非身陷其中,或許難以體會。尤其在成長環境,我們都經歷過那幾個經典謊言: 「上大學就能盡情地玩」。玩完之後,然後呢?考上知名學校「台清交成」,校名化作工 作保證的黃金踏腳石。接著,來到面試官口裡的「現在學歷不值錢」,吾輩成了22k的代 言人。   讀書是為了什麼呢──?這樣的迷惑在我們心裡逐漸擴大,於是筆者開始檢視自身的 成長經歷,在這本書發現不少值得思考之處。   湯淺誠在《反貧困》一書探討了存在於日本社會已久的貧困現象,他已自身資深的現 場經歷,為我們寫下一個又一個案例,還有這個社會的「溜滑梯」現象。我們也看到台灣 出現類似的景況,或許不只是台灣,我們也可以看看在我們周邊的國家,或者,第三世界 。企業不再雇用正式勞工,而是採取外包,外包有效減少請一個人力的支出,soho族愈見 增長,此外還有約聘制,一年一聘,究竟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態?或許我們都心知肚明。即 便真有幸坐上那個職位,薪水也未必能比接案較多的soho族來得多,甚至,得要面臨專長 比不上soho族優秀的情況。   即便是出身自優異背景,也不能保障這個人的什麼了。這個結論似乎再次與從小聽到 大的那個經典謊言有所違背。我們都清楚長輩們的期待,卻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社會事件 裡看見這個優異背景帶來的嚴格檢視。非得考上好大學不可,考不上,這輩子就完了。孩 子們順從父母渴望,奔向最優異的大學,不一定能選到適合的科系,祈求安定的人努力讀 完大學,專注讀書,卻沒注意到與社會形成連結的必要,來不及培養任何求職技能,就畢 了業。   我們沒有人脈,找工作實像是無頭蒼蠅。甚至,我們也無法想像自己能做哪些工作? 理工科出身接向科技廠、工程師,文科出身當當秘書、助理,商科出身做做會計、銀行業 ……。我們讀書的理由,或許是為了成為某種工人,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這件事:「教育 是為了讓我們成為符合國家需求的工人」──是嗎?   不對吧?教育絕對不只是這樣子。錯在以過於簡短的推論,讓它簡化為這樣的結論。 偏偏,走到這裡來,若我們心有不甘,若我們不小心落在社會最底層,還必須接受別人以 「人生自己負責論」來給予批評。   「人生自己負責論」,是湯淺誠在《反貧困》一書裡頻繁使用到的名詞。用在我們身 上,可以以這種情形來舉例。假如筆者今天找到一份工作,薪資是來自「學經歷不值錢、 通通平等」的22k,而這樣的筆者卻抱怨存不到錢,就可能受到抱有「人生自己負責論」 的民眾如此想像筆者:「你可以選擇獲得更好的學歷,或者選擇可能有更多薪水的大學重 新就讀,或者成為公務員。→而你自甘墮落,刻意不上進不努力。→一切皆肇因於你太懶 惰。→你應該為自己負責。→抱怨存不了錢,卻不去思考存錢之道,都是因為社會太過縱 容之故。」   這份連結卻忽略了筆者所處的社會情境,身為一個在台北租屋工作的22k有職者,算 上每月5k房租、水電瓦斯費0.5k,餐費5~7k,給父母的孝養費10k,剩下的還會有多少呢 ?只能從餐費拼命節省的22k新鮮人,要從哪裡生出錢來栽培自己其他可能的技能?又要 怎麼在包裝為責任制、結果被無限延長的工時下,找出時間來為自己進修?究竟還要這些 人為自己負責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足夠?   再稍微拉回找工作這件事,愈是深陷於找工作泥沼,愈能體會「積蓄」的重要。父母 親或許會幫還小的孩子積蓄,為他們儲存一筆長大後供他們任意使用的金錢。事實上,卻 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這樣的機運。也有從小到大都沒有「積蓄」觀念的孩子,也有從 小到大只懂埋頭苦讀的孩子;不擅於人際關係,只在意分數高低,這樣的孩子也是有的。 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大人還能帶著他一起出入公開場合,為孩子露點臉,長大後,孩子 為了自己的生活,必須自己為自己搏版面、露露臉,不只是金錢的積蓄,人際關係也是十 分重要的積蓄。至少,在面對難解的問題時,要有可以詢問、討論的對象,別讓自己成為 一座孤島。「積蓄」就是這樣無形且重要的觀念,試問,孩童時期、學生時期,又有多少 人願意告訴我們這些事?我們又有多少資源能獲得這樣的資訊?   湯淺誠提到的「積蓄」這件事,對於當時的筆者來說十分受用,也提醒筆者過去較少 注意到的思考方向。他說:「很多事物都具備『積蓄』的機能」,包括有形或無形的,除 了前段所述的人際關係的積蓄,還有一項,對於部分的人來說應該也十分重要:「精神面 的積蓄」。湯淺誠以「對自己有自信、會珍惜自己」等句子來描述這樣東西。這種思考方 式,說來簡單,卻又不是那樣容易。否則我們不會看見社會新聞的情殺、自殺事件。   若是偶爾會注意書店的暢銷榜,就很難不發現總離不開暢銷榜的心理勵志書。某種層 面上,這反映了現代人的渴求心靈平靜。與此同時,我們又經由新聞不斷重播的事件畫面 ,一次又一次地與整個社會共同經歷創傷,記憶下傷痛的那一面。若是我們擁有足夠多的 「精神面的積蓄」,會不會就能有更好的方式去面對創傷?這的確是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學 習、積累的。只是,我們所經歷過的社會體系,較少教導我們這樣的事。   原來,我們過著看似安穩、幸福的日子,挖開來卻是貧困的啊。只是,貧困的或許不 是我們自己,而是整個社會。 -- 四季迴旋 http://seasonsofdays.blogspot.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4.150.9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24017513.A.F3C.html

02/16 00:49, , 1F
謝推: )會去找來看!
02/16 00:49, 1F

02/16 19:26, , 2F
謝謝分享
02/16 19:26, 2F

02/20 04:36, , 3F
感覺不錯,會去看看,感謝分享
02/20 04:36, 3F

02/20 08:16, , 4F
好文推
02/20 08:16, 4F

02/21 14:33, , 5F
02/21 14:33, 5F
文章代碼(AID): #1KuCXfyy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