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什麼是發展?Sen談自由、民主與普世人權

看板book作者 (紐約馬拉松)時間10年前 (2014/06/05 00:11), 編輯推噓3(301)
留言4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篇算是心得文嗎?還是讀書摘要,都可以。 在六四天安門大屠殺25週年的今日,小弟想與板眾分享的書是Amartya Sen的名著: Development as Freedom (中譯本:《經濟發展與自由》,劉楚俊譯,先覺出版) 首先聊聊,什麼叫發展呢? 是經濟發展才叫做發展嗎?是GDP成長、Z>B才叫做經濟發展嗎? 讓人民有決定自己的命運、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能力就不是「發展」了嗎? Sen在這本書中提出, 「人類自由的增進本身即是發展的主要目的,也是發展的主要手段......在這個[自由]的 觀點下,人類被視為能夠主動規劃自已的命運,而不只是精明發展計畫的被動受惠者。」 在這本書其他的章節,Sen特別討論了民主的重要性,底下簡要摘述。 一、民主的重要性 1.本身價值:民主對於基本能力和人類生活的直接重要性 常見的一種爭論是,開發中或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連溫飽都是問題了,在此種經濟需要迫 切的狀況下談民主、談政治自由、公民權利未免過於「奢侈」,這些國家的人民無力負擔 。這種似是而非的論點要不是假設民主發展必會對於經濟發展造成阻撓,就是假設若是給 窮人在民主和經濟之間選一個,他們必會選擇後者,或者是直接訴諸民主只是某種西方文 化的價值,在本質上與其他文明的價值是互相衝突(如李光耀著名的「亞洲價值論」,認 為亞洲重社會秩序勝於個人權利),也不必然具有優越性。總之,它們都預設了民主與 經濟發展之間存有對立而無法消減的衝突。 Sen對此提出許多實證的證據反駁,最明顯的一例即是,近代民主國家幾乎不曾發生過嚴 重的飢荒,因為政府必須回應人民的需求而有所準備和作為;反之,實施獨裁的國家除了 可能有飢荒發生外,也沒有證據能夠支持那些箝制人民政治自由和基本權利的措施,確實 會帶來經濟發展的證據,因此經濟需要和民主之間的對立實際上只是個偽命題。 2.工具性角色:民主促使人們的政治訴求受到重視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如果統治者必須面對人民的批評,並且必須在選舉時尋求人民的支 持,他們有誘因要傾聽人民的需要。」 3.建設性角色:民主過程即是「需要」的概念化過程 正是透過了民主的過程,使得社會成員建構了價值、定義了他們的需要是什麼。經濟需要 是什麼?它們的內容和效力如何評估?回答這些問題必須透過公開討論、辯論、批評和提 出異議,政治自由保障了整個過程的可能。 簡言之,沒有民主,或徒有形式但沒有實質的民主,人民的需要是被掌權者給定的,也因 此許多主流的威權論述,諸如「民主不能當飯吃」、「維穩邏輯」會被不斷地被強化及流 傳,告訴人民經濟與民主的兩難,要人民在其中擇一。透過民主的檢驗,可以破除這樣的 偽命題,透過民主的建構,才能夠得知人民的需要是什麼。 二、對於人權概念常見的三種批評 接續前面Sen對於民主重要性的討論,在Development as Freedom的其它章節,他也提到 文化與人權的關係。在我自己學習的過程中(小弟現為社會科學米蟲研究生一枚> <), 常想到一個核心問題,「什麼是不可接受的不平等(inequality),所以政府或社會有義務 去除它,而什麼又是可接受的不平等,所以就任由它?我的回答可能是,侵害到人權的 不平等就是真正的(該被消弭的)不平等,但這樣的回答馬上面接著臨到「什麼是人權?」 的挑戰,以及那是西方價值、與我國「國情不同」等質疑。Sen在本書中的短論自然是沒辦 法完整回答這個問題,這也不是他的目的,但至少在他在文化價值的問題上指出了文化特 殊論者(如,亞洲價值)對於普世人權論批判的謬誤之處,為人權辯護。底下簡短摘述之。 1.合法性的批評 人權可能與已明確效果的法律制度混在一起,無法確定兩者的邊界。Sen認為人權本來就 是一組道德訴求,而不是制定的法律規章,這兩者之間不必然有所衝突,「人權是高於法 律的道德邏輯系統,也是政治需要的基礎。」 2.一致性的批評 人權的權利主張,沒有相對人,也就是無法辨識出有誰要為了大家的權利負責。Sen認為 ,「儘管人權的實現不是任何人的特定責任,但一般來說可以向所以能夠幫助的人提出這 些要求......被要求的對象通常是針對任何能夠提供幫助的人,即使該權利的實現可能不 是特定人或機構的責任。」 3.文化性的批評以及「亞洲價值」 李光耀:「各國的所有人民都需要有好的政府。一個國家必須先有經濟發展,民主才可能 隨之而來。除了幾個例外,民主並沒有給新的發展中國家帶來好政府。民主沒有導致經濟 發展,是因為政府並沒有建立經濟發展所需的穩定和紀律。」(引用自李光耀著《李光耀 四十年政論選》,1995) 人權只是某種西方的文化價值,並不普同,也沒有優先性。其他文化或許更珍視別種價值 ,亞洲價值即是一種常被引用來替亞洲威權的政治制度辯護的論點,擁護者認為亞洲文化 就是比較偏好秩序、紀律與忠誠,而不重視個人的基本權利。Sen指出,這種說詞通常「 並非來自獨立的歷史學者,而總是出自威權本身,或接進權力核心者」,我想在此處再加 個「在外圍但遭到收買者」Sen應該是不會反對,實際上這種論點只是粗暴的化約法,無 視亞洲文明的多元性,Sen舉出典籍中記載的印度阿育王、柯迭拉、中國孔子等人以及伊 斯蘭教的思想,說明亞洲也是具有包容、自由的價值傳統。這些例子顯示了「現代主張亞 洲價值威權觀的人,他們的立論都是建立在對於思想家與傳統的非常任意的解釋,以及極 端狹隘的選擇。」 另方面,Sen也反駁自由、人權是西方價值傳統的論點(相對於亞洲價值),古希臘時代的 民主也是將女性、奴隸排除在外,自由平等思想在西方實際上也是18世紀以後才逐漸成形 的事情。總歸而言,基本自由以及人權的正當性是建立在其「本質上的重要性、為經濟安 全提供政治誘因的工具性、以及價值觀與優先性形成過程的建設性角色」,這因理由並不 因為是在亞洲、還是西方、還是哪個文化之下而有所不同,以亞洲價值來反對普世人權的 主張經不起檢驗。 以上這些書中的內容和小弟個人心得提出來供諸位板眾先進參考, 願臺灣民主星火永不熄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7.21.116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ook/M.1401898315.A.578.html

06/05 00:18, , 1F
06/05 00:18, 1F

06/05 03:01, , 2F
沈恩推
06/05 03:01, 2F

06/05 04:20, , 3F
另外推薦版友,有關政治與經濟間的關聯性,還能參考
06/05 04:20, 3F

06/05 04:21, , 4F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06/05 04:21, 4F
文章代碼(AID): #1JZqLBLu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