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女同性戀鄉愁藍調:《騎士》

看板book作者 (the beauty of the earth)時間10年前 (2014/03/02 01:4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網誌全文版:http://deadcatchen.blogspot.tw/2013/11/blog-post.html 羅浥薇薇擅長細膩書寫女女做愛場景,在她的筆觸下,時間彷彿靜止,連最微小的音符都 清楚分明。在這部時空場景均設定為異鄉(倫敦與美國)的虛構作品中,我卻時時讀到 「同志國」。或許對所有在家園流離漂泊的酷兒而言,處處皆他鄉,卻在女同志書寫中, 見到鏡中幻象。 當翻譯酷兒回歸原有語境,置回英文的queer,一切不再浪漫,而是一次次的顛沛重來。 小說裡,琳瑯滿目的搖滾歌名、藝術電影,織就起一道道邊緣前衛的密碼,當謎底揭曉, 令人通電的快感。那是故事裡騎士(Ryder)與「我」做愛時譜上的〈Candy Says〉,毫 不做作的用典:曾於安迪.沃荷電影中擔綱的女演員(男變女變性人),對於性別、對於 身體、對於性傾向的抉擇。 故事中,「我」隻身來到異國,為的是求學,卻在東倫敦遭逢了Ryder,因為美麗的誤識 而成了書名《騎士》,宛如中世紀人物乘風破浪,穿越任意門而來。沒有過多的女同志 次文化符號,沒有Butch-Femme的座標,作為讀者的我,卻沒有迷路在小說中對於騎士的 描述。關於愛的語言更是無庸置疑:「她的聲音在我耳裡會一直迷路,像繞著無法企及的 圈子。」 大量的念書、寫字與看電影,一邊擔任畫室人體模特兒賺取生活費,苦於學院生活的文化 研究理論知識與現實之間的斷層,當「我」在書本上閱讀跨性別理論家Jay Prosser 以精神分析評論的攝影中的跨性別,她的好友FA卻在倫敦國家藝廊外,因性別異端,遭黑 人青少年仇恨犯罪刺傷而死。在此,作者以彷彿電影蒙太奇的手法,穿插了一段段情節, 歧視與仇恨無端上演,作為一個生理女人卻被辨識為英文中的He,得要冒上多大的日常風 險。在課本上按圖索驥的知識,落在現實生活中如此迷茫,作者將其並置對照,不是批判 或反諷,而是另一種誠實。FA的死,開啟了「我」、騎士、TI宛如溫德斯公路電影般的自 我放逐與追尋,也如公路電影一般,分享了彼此陌生人的故事,關於愛與死,夢境與真實 。作者在此拋出關乎愛的倫理問題:「愛的內容是甚麼?愛那麼狹隘到底算甚麼?」,在 朋友與情人之間,在愛與身體的界線之間,如何拆解回答?這些問題並未隨著故事中未交 代的台灣友人魯賓之死,永遠沉入大海,卻繼之以更多的情節發展。 選擇帶走的,永遠是相信的那一個。我還記得自己當年初入文化研究所,概論課上,同學 以「一朵小花」講解羅蘭‧巴特《神話學》中的符號,作為花的能指,除了指涉「花」之 外,永遠有無限延伸的「所指」。或許騎士的謎面,也可作為同音「歧視」的謎底。於我 而言,這是一本關於騎士與歧視的憂傷之書。儘管作為資深女同志,我依然深感不同年代 歧視暴力改換面貌,推陳出新,令人身心俱疲。於八○年代出生的女同性戀文藝青年而言 ,這或許是我們的一本鄉愁藍調,在邁入三十歲中年時,回眸一瞥。 前往異鄉,原是為了回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36.230.249.203
文章代碼(AID): #1J4Xlwfp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