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鍾怡雯《野半島》(聯合文學)

看板book作者 (勒虎)時間11年前 (2013/02/08 10:22),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網誌圖文版http://tigerl.pixnet.net/blog/post/120713791     從早年《河宴》的唯美深婉,到《垂釣睡眠》、《飄浮書房》、《聽     說》等諸作的細瑣家常,多變的取材、文辭間信手拈至的各類掌故知     識,在在呈現出鍾怡雯雜駁的書寫面向;期間鍾或以零星篇幅追敘所     生所長的原鄉風壤,然則多半「發乎情,止乎禮」,尚未開掘出赤道     地帶真正的絕∕譎美本色來。     然則去鄉日邈,「故土」在作家筆下的分量,反而愈顯吃重。鍾怡雯     在自傳色彩濃厚的散文集《野半島》序中坦言:「時間和空間拉開距     離,因為離開,才得以看清自身的位置,在另一個島,凝視我的半島     ,凝視家人在我生命的位置。」站在局外的置高處俯瞰來時祕徑,所     感所思自不可同日語;《野半島》因此揭開了家族魅影隱匿的封印,     也引領讀者進入記憶深處,重溯一段已然失落的洪荒年代。     或許是跨文化、多種族的半島風物使然,和前行諸作相較,《野半島     》字裏行間多了分潑剌之氣,在作家筆下,油棕林、異教慶典和雜種     口音共構而成的鄉土,不僅民俗多樣,連基本的食衣住行也別具豔異     色彩;比諸〈原始人的食譜〉寫生猛的饕餮之欲,從三六(狗肉)、     蛇卵到最好油炸到「連肉帶骨又酥又脆,整隻吃下不必吐骨」的松鼠     ,千把字篇幅便道盡南洋地方活色生香的飲食特色;又比諸〈從夢裡     爬出來〉、〈野蕨之夢〉、〈野睡的滋味〉等篇章述及青少時期草木     鳥獸與人溷居的情景,在鍾的印象裏頭,家園不是為終歲常綠的植被     所圍覆,就是到處出沒著蛇虺蟲豸──那是幾經陽光雨露滋養而成的     生命,混合著原始而粗獷的氣息──記憶不死,過往的感官經驗猶在     夢寐中留下一道又一道鄉愁的褶痕。     氣候與民族性之間的對應關係向來是人類學熱門的研究主題,結構主     義大師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認為熱帶是憂鬱的,而     落實在鍾怡雯的「半島」書寫中,這分憂鬱顯然有著更內緣且實在的     理由。     〈不做生日〉、〈陽光不到的角落〉、〈前世的胃〉俱言家族中的狂     人,他們或為遺傳性的精神疾疫所累,或經年坎坷、逐漸養出陰晴不     定的脾性:患頭瘋的曾祖母,拿鋤頭砍死親爹的表叔,對汽油敏感到     幾近神經質的奶奶,乃至於無端失眠的父親……提早臨降的末日感似     乎包含了這層累世宿命的轇轕,〈在那遙遠的地方〉中,無視於父母     親的茫然栖皇,初經人事的小女孩已懂得在孤獨中咀嚼心事,如此疏     離又深情,也為其日後遠走高飛的命運埋下伏線。     面對這些不足為外人道的遺事、諢事,鍾怡雯始終沉著(乃至於犀利     )自剖,細數家門身世有如點評街譚巷議;不見一般家族書寫慣有的     沾黏的眷戀,《野半島》的筆觸是帶有智性距離的,因為「疏離是創     作的必要條件」,一直要到卷末,敏感的讀者方才恍然啟悟:半島之     「野」,不僅在於天候之熱豔、地理之蒼莽,也在於事之繁複、人之     多端,作家筆墨之快意淋漓的揮灑。     如今,鍾怡雯選擇在另一島國落地生根,於學院中並軌研究與創作,     一部部馬華文學的選集或學術專書或許隱性點逗出她欲拒還迎的曖昧     情結;無論天涯海角,無論獨立自詠的姿態如何瀟灑、頑韌,熱帶的     蕉風椰雨終究已成為其生命的原質。     未來作家筆下有關故土與古土的辯證,想來亦將如赤道午后暢旺的對     流雨,在北緯五度的地方頻傳驚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9.183.79

02/08 17:42, , 1F
推一個,不過現在看到鍾都會想到神話不再
02/08 17:42, 1F
文章代碼(AID): #1H565f9K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