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黑夜之後--下一次黑暗來訪前,還有時間

看板book作者 (純白裡的繽紛)時間13年前 (2010/09/24 22:30),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黑夜之後 --- 下一次黑暗來訪前,還有時間 原文於 http://www.wretch.cc/blog/No1Kelvin/7791907 「嘿,我們的人生,並不能單純地劃分成明亮或黑暗。在那之間有所謂陰影的中 間地帶。能夠認識那陰影的層次,並去理解它,才是健全的知性。」 最近花了一些時間,很愉快地把這本「短短」的長篇小說看完。 書裡描寫「深夜11點55分到清晨6點52分」約莫7小時的黑夜之間,城市裡的一群 人和他們的故事。 首先在敘事結構上,這本書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它的「純粹超然的切入視角」與「 類似電影分鏡的篇章安排」。 與以往的村上風格相比,這比較像是一本試驗性質的作品。 《攝影機視點/ 電影分鏡》 這本書以「第三人稱」作為敘事觀點,但村上卻特別強調它的超然性。 他將敘事者化為一個攝影機的視點,可近可遠、可深可淺地描述黑夜裡存在於不 同城市角落的不同人事物,並以「只觀察,不介入」的姿態忠實地傳達著眼前的一切 。 無所不至、無所不知,卻也只能無能為力地注視,沒有任何插手的權利。 村上對於視點本身的性質下了很多功夫去描述,幾乎到了鉅細靡遺的地步。例如 122頁講「視點飛移進電視畫面裡」的那一段,明明是那麼抽象的一瞬間,描述過程 卻一點也不馬虎: 「我們就化為純粹的一個點,穿越了分隔兩個世界的電視畫面。從這一邊移動到 那一邊。通過牆壁,飛越深淵時,世界大大地歪斜,崩裂,一度消失。一切化為不相 混雜的微細塵埃,往四方飛散。然後世界重新構築,新的實體包圍住我們。」 個人而言,我是喜歡這樣的敘事方式的,畫面感既細緻又強烈。 有些朋友提到這個做法似乎有點多餘,於是我試著去想,為什麼村上會選擇以如 此詳盡又精細的方式,去強調本就屬於第三人稱的「超然性」呢? 我的想法是,這般具體而微地描述視點的純粹與超然,是有其必要的。 這是一本講述「黑夜裡人的外在作為與內心思路」的小說,既然黑夜的氛圍充滿 感染力,人心的開闔莫名地易受影響,因此敘事筆觸的確有必要更加「超然」,才能 不受干擾地、完整地將夜的獨特氛圍傳送給讀者。 不管是在星空下俯瞰城市全貌,還是鑽入房間裡凝視床上的動靜,或是穿越電視 畫面到了腦皮層下的白色空間,都保有冷眼旁觀的本質,沒有拿取什麼也不添加什麼 ,就只是「觀察」。 當我們越抽離、越客觀,越能清楚顯現故事裡角色的主體性與突出性吧。 另外,這本只有200多頁篇幅的小說,裝納了約莫7小時「深夜到凌晨到天明」的 城市面貌。 村上在每篇前面都畫了一個記錄著時間刻度的小時鐘,讓「順敘」的時間搭配起 「跳躍」的空間,不致於混亂失序。 我喜歡這樣的巧思安排,隨著時針分針的滴答推移,作為敘事角度的視點任意地 切換著畫面,就像是一張張、一幕幕的電影分鏡圖在眼前輪番呈現。 與以往的小說手法相比,《黑夜之後》確實給予我全新的閱讀感受。 《黑夜裡的人們》 記得小時候,當太陽下山後,阿公常常就會告誡我們:「晚上不要出門了,外頭 有鬼喔。」 好像到了晚上,全城的鬼怪妖孽就會傾巢而出似的。 我知道阿公口中的鬼不是真的鬼,而是在外遊蕩的飆車族,或是不懷好意、無所 事事的青少年流氓之類的人。 月色彷彿具有能夠將人的靈魂騷弄得蠢蠢欲動的能力,而深夜的黑幕也提供了一 個特別的場域,讓這些不安的靈魂各自去尋求些什麼。 我有個朋友也曾這麼分享他的經驗:「要牽起女生的手,最容易成功的時機就是 晚上。」 或許夜色的籠罩下,戀愛的情愫會受到莫名催化,內心武裝也會奇怪地自動卸下 吧。 我本人不是夜貓子,每日生活規律,作息正常,睡眠時間正負相差不超過半小時 。 當然大學時代的夜唱和夜遊都有撩落去過,與女生約會也曾經忘記時間拖到很晚 ,甚至我記得有一次過了宿舍門禁時間,不得其門而入,索性就一個人睡在文化中心 的石椅上,旁邊蹲著一隻流浪狗,對面躺著一位遊民兄弟。 在夜裡聊天,好像特別容易說出心底的話(尤其是灰暗面),特別容易忘記時間的 流逝。 夜的黑暗有類似保護罩的作用,營造著一種「天底下的世界只聚焦在此」的氛圍 ,大概是因為夜裡大部分人都睡了,而且黑暗讓白天中本來很明顯很喧囂的風景都一 一靜默下來。 所以原本白天埋在心中的,到了夜裡好像變得可以講出來的樣子了。 於是我們看到在《黑夜之後》裡,高橋對瑪麗說出自己的志向與決心,瑪麗後來 也不禁吐露出跟姊姊之間的祕密小故事,連「阿爾發城」旅館的蟋蟀也對瑪麗侃侃而 談她那不堪的過去。 他們都沒有預期地把內心的故事說出來,彷彿有股衝動在背後驅使著。 當然這牽扯到聽話的人跟自己對不對味,只是說在黑夜裡,白天不易說出口的心 情彷彿都在找尋某種出口似的,渴望聆聽的耳朵,探求發洩的空間。 「半夜不睡覺在街上晃,一定是在找尋些什麼吧。」 或許黑夜真的有股魔力,與大剌剌的白天截然不同的神秘氣質,在引導著人心底 層那長久以來一直被深深埋著的情感阿。 就如書裡所說的: 「半夜裡有半夜裡時間的流動方式。」酒保說。「去對抗它也沒有用阿。」 《夜終於破曉,黎明剛剛來臨》 《黑夜之後》的格局不大,但卻很精緻、巧妙。 裡面主要的人物如電腦工程師白川、深夜不歸的女大學生瑪麗、抱著伸縮喇叭去 樂團練習的高橋、曾為拳擊手後擔任旅館管理的薰、賣春的中國少女等。 這些夜裡的每個人有著不同的心事與作為,然而黑夜過後,他們勢必也有著不同 的心情來面對嶄新的一天。 有人選擇繼續逃避,依舊消極地處理自己的人生,如白川。 「夜已接近尾聲,對他來說夜晚並沒有那麼容易結束。再過不久家人就要起床了 。無論如何都想在那之前睡著。」 物理性的夜已經到了輪替的時候,黎明就要來臨,但白川心裡的黑夜卻仍然無限 地延長。 有人選擇鼓起勇氣面對自己,面對新的世界,像瑪麗與高橋。 在故事的最後,當我看到瑪麗鑽進床被裡環抱著正熟睡著的姊姊,然後無預告地 流下淚來的時候,內心非常地感動,尤其是這句話: 「惠麗,回來吧,她在姊姊的耳邊喃喃低語。拜託妳,她說。」 至於高橋,他不只決定了人生新的目標,也勇敢地追求新的戀情。 「他拿起放在地上的樂器盒扛在肩膀上,一面輕聲吹起口哨,一面朝JR的車站走 去。」 在這濃濃黑夜散盡後的黎明時分,高橋走路的腳步是輕鬆的,因為他已經做好準 備,準備面對接下來全新的一天。 簡單來說,在「半夜不睡在尋找些什麼」的這群人當中,有些人找到了,確定下 一站的去處,有些人卻依然空著手,像遊魂一般,等待黑夜的再次垂幕。 「嘿,我們的人生,並不能單純地劃分成明亮或黑暗。在那之間有所謂陰影的中 間地帶。能夠認識那陰影的層次,並去理解它,才是健全的知性。」 在完全的明亮與完全的黑暗之間,永遠舖排著漸層的灰色。了解並面對自己內心 的色調,確定屬於自己的顏色,比一味地崇拜光亮或是沉浸黑暗都來得重要吧。 用這樣的認知去迎接黎明,去面對充滿可能性的空白早晨,甩一甩,抖落黑夜的 濃膩氣息,好好地走進陽光吧。 這本書最後的時間停在6點52分,而最後一篇有一段文字我很喜歡,就做為心得 的結尾好了: 「在這裡嶄新的一天也正要開始。那或許是沒有比前一天好的一天,也許在各種 意義上成為長留記憶中的燦爛一天。不過不管怎麼樣,不管對誰來說,此時此刻依然 是什麼都還沒寫上的一張白紙。」 用力跨步,往前走去吧。 「到下一次黑夜來訪之前,還有時間。」 ========================================================================= 《白川深夜工作之歌》巴哈:第二號英國組曲–庫朗舞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D9Miv0YzJ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114.161.230

09/27 12:24, , 1F
推!
09/27 12:24, 1F

10/03 13:34, , 2F
大推分享 這本我有買
10/03 13:34, 2F

10/28 13:20, , 3F
推 好書!
10/28 13:20, 3F
文章代碼(AID): #1CdBNueW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