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生命的恐懼謳歌:E.F.理察森《惡魔的足跡》

看板book作者 ( )時間14年前 (2009/11/23 00:09),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本文同時發表於http://www.wretch.cc/blog/impuzzle/13233133 在每個人童年時期那一顆顆天真單純、任由想像充斥支配的小小腦袋中或多或少都曾承載 過一些陰森發麻的恐怖揣想,我們會在夜寐行將就寢時擔懼床鋪底下是否躲著不知名的生 物,任由兩顆骨碌碌的慘白眼瞳死盯著我們瞧;我們會在三更悠悠轉醒時懷疑被褥旁的爸 媽是否已然離去,或者褪去人類外皮頂著一副異形般的軀架熟睡著;我們會在公園某些暗 不見天日的樹影底下一面玩著遊戲,一面卻擔心自己與伙伴錯身走入魔界陰間;我們與同 學分享鬼聞怪譚的同時擔心自己變成故事裡悲慘倒楣的主角。在生命這個廣袤又充滿太多 彼此相似遭遇的射程裡,人們總是對難以名具的現象感到好奇,正因為這些現象無法以當 代科學加以闡述明釋,才激引起人們想要探究的好奇心與對未解知識的支配欲。街論巷議 經過有心人士穿鑿附會後逐漸變形,撐起鞏固了魑魅魍魎若有似無的存在世界,卻也在人 心播下恐懼種子。 其中對令人頭皮發麻的鬼故事最無分辨力與招架力的,莫過於那些尚未涉世、頂著羸弱身 軀的小孩子了,正值藉著想像力來架構世界面貌的自我形塑期,他們透過觀察、詢問以及 想像來滋養內心不斷脹大的泡泡,並透過到處勘探冒險來消化應證過多的養分。那是個已 經脫離父母親無微不至呵護與監控的自由期,卻仍舊缺乏辨別真偽是非能力的過渡期,說 來可笑,孩子們急著向世界證明自己已然成長,選擇不斷挑戰頂撞大人們的殷切叮囑來證 明自己的價值,但他們卻毫無能力招架慘澹世界帶給彼等的影響後果,以致於許多憾事就 在小孩與大人之間裂縫中墜足摔落、留下一片片碎裂的玻璃叮噹響徹記憶。 故事由一個流傳在瑞福鎮的詩歌吟唱開始:只要哼唱整首名為惡魔足跡的整首詩歌、在森 林某處找到搭配詩歌的十三塊石頭並在其上踩踏行走,行將終點後將會召喚出黑暗人並攫 噬所有完成步驟的小孩子們。除了隱含一些些令人不安的恐怖因子與大人們口中所謂的無 稽之談外,整首歌看起來不過是一曲沒有人會認真看待的民間俗謠罷了,但這對布萊恩來 說絕非如此,因為他的哥哥亞當在十歲那年哼唱完成這首曲子後就此消失,再也沒回來過 了。儘管父母親與鎮上人們對這些發生在鎮上的孩童失蹤案有志一同地不再提起,但布萊 恩心忖事情並非那般單純,在他心中曉知亞當是被黑暗人帶走的,只是『他』自此之後不 再現身罷了。然而在哥哥失蹤後五年的短暫平靜,在他遇見煙男及傑克、決定合力找出失 蹤案真相後出現波擾,黑暗人的力量蠢蠢欲動,步步進逼要他們三個人付出慘痛代價。 作者以一種慘澹詭譎的筆吻來烘托故事本身並度那麼複雜的架構,為了追求某些怪異場景 的合理性,作者改採孩子們看見的幻象作以交代,使故事本質上仍維持著一定的平衡,並 不會因為那些戰慄場景的描述喧賓奪主成為三流的濫情怪譚。平心而言,這本書與其把重 心放在恐怖驚悚的氣氛營造上,何不妨將視點投射在故事背後蘊含的人生教義:詩歌中十 三個不同的名詞象徵著人生在成長過程必然要經歷的困境與窒礙,我們不能一再逃避退怯 現實羈絆,而應當勇敢面對橫亙在眼前困阻的胸臆。人生最大悲哀無非是沈浸在自我形構 出來的高牆並以此自滿或自怨自艾,有些人失去摯愛後就好像缺少生命的某部分,再也無 法提起精神走出悲傷的罣礙,我們無法對他們的抉擇施以喚醒沈睡之巴掌,只是這樣的頹 廢著實令人痛心。 作者以恐怖故事傳遞出人生正面的教育觀,儘管在故事後段布萊恩獨自面對恐懼審判的描 寫顯得有些畫蛇添足、不夠含蓄,但總括說來這仍是一本穠纖合度適中的作品,小孩子們 對未知事物的恐懼融合了人生勢將面臨逆境的設定寫得恰到好處。孩子們終要成長,而詩 歌蘊含的人生真理將會被世世代代的人們謳歌傳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1.35

11/23 19:55, , 1F
表面看起來是一本恐怖小說,但實際上卻是兒童心理的
11/23 19:55, 1F

11/23 19:56, , 2F
解說書,值得一看與一推
11/23 19:56, 2F
文章代碼(AID): #1B2M9LO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