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書賊》(請放心閱讀內文)

看板book作者 (女人哪。)時間17年前 (2007/05/06 12:5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小前言: 因為工作的關係,數日前收到一份書稿,名為《偷書賊》,七月將會出中文版(木馬)。 由於實在太好看了,忍不住馬上寫了一篇感想,會略微提到跟內容有關的東西。 但不算是地雷,所以請各位放心閱讀。 原文出處:http://blog.roodo.com/imdancer/archives/3120577.html ------------------------------------------------------------------------ 我像莉賽爾一樣,不願把書放下。 書,是很重要的東西。 ******兩個小錯誤****** 錯誤一:不該選擇在捷運上看完結局。 錯誤二:不該馬上把書稿傳給下一個人。 先一步看完書稿的人說他忍不住落淚,我還不放在心上,就閱讀這件事情來說,我很堅強 。在捷運車廂內一頁一頁翻過,不知不覺眼前的字已模糊。匆匆闔上書稿,「離開文字之 後眼前看到的還是原來那個世界」,我試圖對自己說。 可是我捨不得又忍不住的把書揣在懷中,眼眶不由自主,一次又一次盈滿淚水。在車廂明 亮的光線底下,我的窘迫無處可躲,就像最終無人能躲過死神的到訪。這麼好看的故事應 該要馬上拿給其他人的,所以我照做了。但是發現書稿不在身邊之後,卻隱隱有種失落感 。這麼捨不得又忍不住的讀完一遍哪夠呢?於是一整天我都在努力回想內容,希望能夠藉 由記憶多保存一點故事情節。 好煽情的言語,你心底一定這樣說。 ******代表煽情的關鍵字****** 落淚、不由自主、捨不得、忍不住 我對同事介紹這本書的時候, 用了一組極其失當卻很貼切(起碼我自認為很貼切)的比喻: 「如果《德語課》是《辛德勒的名單》,《偷書賊》就是《美麗人生》。」 你聽過死神說故事嗎?理智,冷靜,卻幽默,甚至還帶著一點溫暖。 ******另一組不恰當的比喻****** 《聊齋誌異》裡的鬼比人還重情義 死神也在執行他的工作,不眠不休,在那個恐怖的年頭「拾起一個又一個的靈魂,打包成 一袋一袋的。」東奔西跑,「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他也會喊累,也會抱 怨,用理智、冷靜、幽默、溫暖的口吻,娓娓道來一個偷書賊的故事;一個與他相遇三次 的女孩的故事;一個女孩與她的家人、居所、同伴的故事;一個小鎮與一個國家的故事。 一個試圖統治世界的人,與一整個世界的故事;一個生與死的故事。 ******一個小提醒****** 死神永遠是最後的勝利者。 (儘管與他的意願無關。) 我們讀過不少跟那個地方那個年代有關的事情,有些是歷史,有些不是。有些很沉重,有 些很悲傷,有些很諷刺,每一種都企圖讓全世界的人知道,那是一個多麼(無法用任何字 眼形容)的時空。每看完一個相關的故事,我就會打從心底質疑:「為什麼竟然會認為某 些人種可以統治另外一些人種?」,說是質疑還不如說是疑惑,在身處遙遠國度的他方, 我幾乎要覺得那是一場夢,或一則寓言。 不,或者全世界的人都希望那只是一場夢,或僅僅是一則寓言。讓人震驚的,是它真的發 生過。 選擇以死神作為敘事人稱,是作者高明之處。還有誰比死神更適合說這個故事呢?還有誰 在那一年裡踏遍大城小鎮,走進每一個淋浴間,看見每一個靈魂(據他形容,剛摸到的靈 魂是有溫度的,軟軟的,但只有孩子的靈魂他會抱在懷裡,一般都拎著,或掛在肩上), 和靈魂裡的故事。 偷書賊以不同的方式擁有了幾本書,有偷來的(當然),有被當成禮物收下的,有別人親 手做的,最後,她開始寫自己的故事。文字給了她力量,但這股力量同時也造就了那個想 要統治世界的人,和那一場不只是惡夢的夢,以及死神那一年無休止的工作。 ******對自己的疑惑****** 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願意提起那個人的名字。 我是說那個想要統治世界的人。 可能我不夠勇敢。 在捷運車廂上,除了跟自己的淚水奮鬥以外,我馬上又翻開了第一頁。馬上就想再讀一次 ,但由於視線不清而作罷。我有一個習慣,在書還沒有正式出版之前,不會太過主動分享 看完之後的心得,總覺得萬一不小心說漏了嘴,打壞別人的期待是非常掃興的事情。 但對於《偷書賊》根本沒有這樣的問題,這是一本無法被簡單下定義的書,也是一本無法 從簡介裡窺見全貌的書,接觸它的唯一方式就是讀完它,一字不漏的,一氣呵成的。請放 心,流暢的譯筆可以幫助你更快到達這個目標。 ******一個小發現****** 這種令人安心的口吻,像是死神的語氣。 而當眼前視線終於再度清晰之後,我知道,這本書讓這個世界又變得不一樣了。 即使只是小小的不同。 -- 工作、閱讀、寫作、生活與愛情... 賣書人的部落格: http://blog.roodo.com/imdance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106.63
文章代碼(AID): #16FM0KhF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