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讀昆德拉的幾個要領

看板book作者 (np)時間17年前 (2007/02/12 15:10),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轉自﹕http://nullpointer.blogsome.com/2007/02/12/p60/ 版面上我也曾參與過對昆德拉的討論﹐總有人表示昆德拉很難懂。 所以把這篇blog轉過來﹐是自己的blog﹐不過不是圖文版﹐不用特意訪問啦﹐ 最多排版好看些。 讀昆德拉的幾個要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最近在休息的時候重復的看昆德拉的這部小說﹐是上海譯文的新版﹐標題改了﹐曾經沸沸揚揚的事﹐但我對標題沒有意見﹐我喜歡新的版本﹐是因為譯者采用的文體﹕平實﹐清晰和克制。對一本嘲諷”媚俗”(kitsch)的小說﹐太多的成語和文采反而是有害的。舊版在網上流傳很廣﹐那個版本的翻譯本身就非常kitsch﹐我懷疑這也是造成許多人誤解這部書﹐乃至誤解Kitsch含義的一個原因。另外新版譯本有個好處﹐就是尊重原版﹐把小說明確的劃分成了一個個小節﹐這裡的節奏感其實很重要。 這部小說有過太多評論﹐長篇大論﹐充滿空洞的詞匯﹐尤其是擺著文學批評架子寫出來的那些﹐ “元敘事”﹐“復調小說”﹐“自我指涉”﹐“存在編碼”﹐用這些詞語可以制造出許多垃圾著作和論文﹐例如吳曉東的《從卡夫卡到昆德拉》﹐我後悔看過吳曉東這本無聊的書。用小說理論去批評小說﹐比按照營養成分表賞鑒美食更糟糕﹐營養成分還可以參考﹐但小說理論完全是紙上談兵。吳曉東在他書的封面上留了一句話﹐“閱讀不再是一種消遣和享受﹐閱讀已成為嚴肅的甚至痛苦的儀式。” 這正是吳承認自己缺乏理解力的自供狀。但讓他變的可惡的關鍵原因不是他的愚蠢﹐而是他當起老師﹐把一種痛苦的閱讀方式教給更多的人。 我看這本書的時候﹐一邊看一邊在anobii上做眉批﹐摘錄那些關鍵的線索﹐從中得到了非常多的樂趣﹐獲得閱讀樂趣說穿了很簡單﹐所以我不打算故弄玄虛的說很多廢話﹐也不嘮叨的羅列這個小說中隨處可見的伏筆和呼應﹐直接說一下讀昆德拉的幾個要領﹐其實昆德拉的小說非常清晰﹐有結構美感﹐發現結構之後﹐就一點也不難懂了。 1. 要用欣賞音樂(古典音樂)的方式去讀昆德拉。這是昆德拉寫作小說的方式。他按照動機﹐主題和旋律來組織他的小說。托馬斯是一個動機﹐特蕾莎是對比的動機。而薩比娜和弗蘭茨是另一組。你能發現這些動機是如何呼應﹐對比﹐編織在一起。這是一種抽象的小說。 2. 昆德拉是克制的作者﹐無關主題的描寫都被忽略了﹐所以反過來說﹐凡是昆德拉寫到的細節﹐都有隱藏的意圖。但這個意圖可能需要到幾十頁或半本書之後﹐才被你發現。你會不斷發現各種伏筆和線索﹐有類似偵探小說的樂趣。 3. 昆德拉是反現實主義的﹐他總是用作者或我的身份直接插話﹐在故事進展中揭開幕布的一角﹐讓讀者看一切都來自虛構﹐這個立場在小說裡就是薩賓娜的立場﹐就是薩賓娜在畫布上灑下的顏料。至於他為什麼反現實主義﹐因為他認為現實主義是Kitsch的虛構﹐是虛構﹐但裝成現實﹐所以是他不能忍受的 Kitsch. 4. 什麼是媚俗(Kitsch)﹐媚俗不是庸俗﹐也不是取悅大眾。在wiki上其實有kitsch從現代主義藝術浪潮說起的冗長解釋。給個簡明解釋的話﹐Kitsch就是“矯情”﹐隨時意識著自己的情緒﹐並保持這種情緒的“正當合法”﹐哭不是為了悲痛﹐是因為應該悲痛。笑不是為了幸福﹐是為了應該感到幸福。以上的﹐基本被昆德拉看作是人類無聊的表現﹐是一種Kitsch﹐翻譯成媚俗之後。就和紅樓夢的意淫一樣﹐被廣泛的誤解了。讀這本小說﹐看薩賓娜怎麼嘲笑Kitsch是個很有趣的事兒。 5. 關於永世輪回﹐把它作為浮生短暫及時行樂的反面去理解就可以了。昆德拉太愛好哲學了﹐我覺得引用尼采很KUSO. -- blog地址﹕http://nullpointer.blogsome.com 個人書架﹕http://www.anobii.com/people/n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1.218.133.129

02/12 22:06, , 1F
大大推!特別是Kitsch那段,醍醐灌頂!
02/12 22:06, 1F

11/08 14:20, , 2F
推!
11/08 14:20, 2F
文章代碼(AID): #15q1BdTW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