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貨真價實的《戰廢品》

看板book作者 (銀河的戲法)時間18年前 (2006/04/20 17:25),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一年多以前我閱讀哈金《瘋狂》(The Crazed) 的時候印象並不算特別 深刻。談文字概念、論基本寫作技巧,《瘋狂》都算合格,但是一方 面作者說教的味道稍為過濃,另一方面故事的主題 - 知識份子在共產 黨政權下的命運 - 對我們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太過熟悉,因此就難 以在心中掀起漣漪,後一種感覺就像看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執 導的《戰地情人》(The Pianist) 一樣,先前過多的大屠殺 (Holocaust) 影像與文字讓腦神經已經滿載,再多一個註腳力道就相對變得微弱了。 相對而言,哈金 2004 年的新作《戰廢品》(War Trash) 在很多層面都遠 遠超過我的預期。首先小說的背景就讓人產生好奇,雖然我對韓戰也有 一點背景常識,但是對於戰俘營中間的種種變化就完全陌生。中文版的 封面寫著「一場被遺忘的戰爭、一群被遺忘的人」,相當貼切地表達出 小說的主題。韓戰 (1950 - 1953) 對美國人來說沒有像越戰如此痛徹心扉 ;對中國人來說也已經時過境遷,不願多提;聯合國的軍隊以平息國際 衝突的名義出兵,各國都只分擔了一小部分的責任,也就沒有沉重的歷 史負擔,但是這場冷戰 (cold war) 的前哨戰對許多國家都產生很大的影 響。韓國本身固不待言,日本戰後的經濟復興是從韓戰得到契機;美國 一改先前反對法國繼續佔領越南的態度,全力資助法國的霸權,後來又 大規模介入越戰,最後造成灰頭土臉的下場;對台灣而言,這場戰爭也 可以算是命運的一個轉捩點,其中一個關鍵的事件就是「戰俘何去何從」 的問題,這正是小說故事的背景。 故事的第一人稱主角是畢業自黃埔軍校但生不逢時被編入人民自願軍 (People's Volunteer Army) 參加「抗美援朝」的軍官俞元,在韓戰中 間他所屬的部隊因為裝備不足、糧食短缺,短期參戰以後成了聯合國部 隊的俘虜。俞元因為能夠操英語的緣故,有著常人所沒有的因緣機遇, 見證了俘虜營中大大小小的政治角力。從最上層來說是東西冷戰對抗的 角力,聯合國俘虜了朝鮮軍與中國官兵以後,產生遣返何處的問題,接 著戰俘中間有的效忠共產黨,堅決要回中國,有的趁機要回台灣 (當時 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已經在台灣落腳,在冷戰的結構下繼續未完的內戰), 政治利益考量以外,也有很多的人像俞元一樣是以親情 (未婚妻和母親 都住在四川老家) 土地為依歸,傾向回到大陸。在各方角力決定戰浮動 向的時候,俞元湊巧在裴政委領導的共產黨陣營和以劉太安為首的親國 民政府陣營之間來回穿梭,因為通曉英文的關係,他又間接接觸到聯合 國特別是美軍方面的事務。從他的口中,我們讀到一個個精采生動的故 事,有時血腥殘忍令人搖頭嘆息,有時機智橫生令人拍案叫絕。哈金將 俞元這個角色塑造成既參與又抽離的有識之士,見證了國共兩邊各類掙 扎求生、為命運奮鬥的小人物,具體而微地反映了歷史的無情與人性的 試煉。 這是一本既有趣又發人深省的小說,無論讀者的年齡大小、知識背景、 興趣關注有什麼不同,都可以獲得閱讀的樂趣。雖然有人批評哈金的小 說人物心理並不複雜,故事也不曲折,象徵與寓意都嫌不夠深刻,但是 我認為哈金對小說背景的研究與故事編排下了很深的功夫,對大時代變 遷之下小人物被動因應的同情以及寓哲理於平實的風格,使得《戰廢品》 較奈及利亞出身的國際級作家 Chinua Achebe 的代表作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Things Fall Apart) 不遑多讓。雖然他本 人並沒有參與這場戰役,他對戰爭本質的了解及戰爭場景的敘述較 雷馬克 (Erich Maria Remarque) 的《西線無戰事》 有過之而無不及, 種種的特長加努力才能編織出一個兼顧平衡冷靜又波濤洶湧的歷史悲喜 劇。 曾經服役於人民解放軍 (1969-1975),二十歲左右才開始學英文,後來 畢業自美國 Brandeis University 的哈金曾經以玩笑的口氣說過福克納 (William Faulkner) 對他有一定的影響: But he's not the kind of author you should be influenced by. Maybe spiritually, but not in form.。我們不知道哈金是不是也熟悉十九世紀英國的作家哈代 (Thomas Hardy),但是《一生的讀書計畫》(The New Lifetime Reading Plan) 作者 Clifton Fadiman 下面這段評論哈代一本經典小說《嘉德橋 市長》(Mayor of Casterbridge) 的話或許只要修改幾個名詞 (比如說: 「鄉村人物」改成「大歷史中的小人物」;「莎士比亞」改成「Chinua Achebe」) 就相當貼近《戰廢品》的特色:「我發現那些哈代藝術中最 明顯的要素都在《嘉德橋市長》中平衡地呈現:複雜的情節、堅強的結 構;對於場景與過去時光的描述,讓作品更加扎實;對於鄉村人物的同 情,足以跟莎士比亞相比;以無情的精緻手法創造出一連串悲劇性命運 ;具省思意味的慈悲蘊釀出特別的氣氛」。 作家的作品和他的人生經歷有密切的關係幾乎是一個文學定理,哈金也 不例外。藉著小說中操雙語的主角,作者反映出他對中西文化、價值觀 差異長期累積的觀察與體驗,看似平鋪直敘的情節技巧地點出了這種文 化比較的反思。例如:在戰俘營中有一次發生了劫持美軍指揮官的大事 件,當時的代理指揮官和被挾持的指揮官通電話,竟然是閒話家常以夫 妻家庭之情為主題,主角感到非常不解: 「她們的對話出乎我的預料,沒想到,在這麼重大的危機當中,美國將 軍之間還用這麼親切拉家常的口氣交談。…他們沒有任何意識型態的話 頭,這和中國軍官是多麼不同!中國軍官要是處在同樣的情況下,肯定 會用革命的語調交談,其中一方,肯定會代表黨」(p. 190-1)。 類似這樣的衝擊與自省,在書中處處可見,延續了哈金直接或間接中西 對比的習慣。 此外,在國共鬥爭的恩怨情仇之間,哈金的立場是同情的理解,相對於 那些習慣用非友即敵的思考邏輯的人來說,他提供了一個持平的角度度 來看待這場仇恨衝突的過去。在政治極度放大,動員一切捍衛國家存亡 的時代,小戰俘其實都是國際政治加國內鬥爭的棋子。在禍福榮辱、得 失進退無從預測的時刻,為了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獲取的利益不惜犧牲 他人的行為可說是既殘酷又無奈。中國方面要爭取戰俘返鄉,為的是不 願丟人現眼,戰俘回到祖國對共黨政權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甚至有秋 後算帳的準備。國民政府這邊,為了快速靠攏「自由陣營」,以美國老 大哥的支持建立自己脆弱的合法性,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策動戰俘投奔自 由,而且人數越多越好,但是在風雨飄搖之際要如何安頓回到「自由中 國」的戰俘也還在未定之天。 回過頭來看,至終這些小人物為自己下的賭注也沒有真正替他們帶來實 質的利益,這場戰爭只是他們隨波沉浮命運的開始。回到中國大陸家鄉 的戰俘很快就失去了未來:「我們幾乎沒有例外,都被不光彩地開除了 軍籍,也就是說,我們都變成了社會的渣滓」。「據我所知,從聯合國 戰俘營出來的人,還沒有幾個人的孩子上了大學,他們有歷史汙點的父 親們不可能讓他們受到良好的教育」 (p.362-4)。從 1954 年「一二三自 由日」開始,先後來到台灣的各類反共義士,物質待遇可能好得多,但 他們失去東西的價值旁人也無從衡量,要不然其中因為駕機投誠得到黃 金獎賞的李顯耀就不會為了探望年邁的母親,在退休之後冒險登陸探親 被逮捕囚禁在家鄉。 嚴格說來,韓戰既沒有正式的開始也沒有正式的結束,今天國際政治的 賭局也只是從一個賭場換到另一個賭場。不同的是,同樣是為國家的名 義而參戰,有的戰俘回國以後有機會爬升到崇高的地位 (美國亞利桑那 州參議員 John McCain 就是越戰中的戰俘),有的卻淪落到像哈金所寫 的:「最讓我吃驚的,莫過於我們的最高首長裴政委的遭遇了,他一點 也不比我們這些人好多少的… 他也一直不過是個卒子,和我們沒有太多 不同,他也是戰廢品」(p. 362)。這樣的差異背後所隱含的意義可以說讓 「戰廢品」超越了個人悲劇命運的驚嘆號 (戰場上的殘暴不仁、回到台 灣的戰俘 v.s. 返回祖國的戰俘),進而引導讀者發出「什麼條件下的戰 爭會產生戰廢品」的問號,這也是《戰廢品》有別於其他「戰爭(悲劇) 文學」作品而值得注目的地方。 -- 年輕的時候,多一個幻想,就覺得生命充實一分; 到了成熟的年紀,少一個幻想,便覺得充實一分。 -- Anne-Sophie Swetchi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02.126.60

04/20 19:42, , 1F
我覺得「戰廢品」比「瘋狂」好看得多,
04/20 19:42, 1F

04/20 19:42, , 2F
以哈金來說,我覺得他的短篇小說比長봠
04/20 19:42, 2F

04/20 19:43, , 3F
篇小說要來得好看,引人深思...
04/20 19:43, 3F

04/23 22:52, , 4F
我個人到是比較喜歡等待甚於戰廢品...
04/23 22:52, 4F
文章代碼(AID): #14HrDvaQ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