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隱蔽的作家,鮮明的作品:《包法利夫人》

看板book作者 (銀河的戲法)時間18年前 (2005/11/17 03:10), 編輯推噓6(601)
留言7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 的作者、當代美國隱居 作家沙林傑 (J. D. Salinger) 曾經說過:「出借給作家第二可貴 的特性就是匿名--隱蔽的情緒」(A writer's feelings of anonymity--obscurity are the second most valuable property on loan to him.)。1856年法國作家福樓拜 (Gustave Flaubert)歷 經五年時間完成的小說《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在《巴黎時 論》(Revue de Paris) 雜誌分六期連載結束以後,法國政府在1857 年以小說內容違反宗教與道德習慣、破壞善良風俗的罪名起訴作者 和雜誌負責人,福樓拜無奈之下只好委託律師為他辯護,最終獲判 無罪開釋。因為這件插曲,福樓拜和他稍後正式出版的這本小說聲 名大噪。如果福樓拜從此再也無法匿名寫作,他能保有的無疑只剩 下「隱蔽」這項特質。 《包法利夫人》小說出版以後就受到好評,很多人自然將眼光投注在 作者身上,但是旁觀者得到的多半是自相矛盾或完全不合邏輯的線索 。首先,福樓拜觀察入微、想像力豐富,小說中無論人物服飾表情、 日常生活事件可以說躍然紙上,由於他對生活細節描寫得活靈活現 (scrupulously truthful portraiture of life),被推尊為「寫實 主義」(realism) 之父可說當之無愧。但是他卻說:「人人認為我熱 愛寫實,實則我厭惡寫實。我因為痛恨寫實主義才動手寫這本書」 (Everyone thinks I am in love with reality, whereas I actually detest it. It was in hatred of realism that I undertook this book.)。 另一方面,《包法利夫人》因為同情十九世紀法國女性的處境、讚揚 情慾宣洩、鄙視拜物心態的關係,有時也被讀者貼上「理想主義」 的標籤。對此福樓拜這麼說:「我同樣瞧不起錯誤的理想主義標記, 在目前這個時代,理想主義是空洞的笑柄」 (I equally despise that false brand of idealism which is such a hollow mockery in the present age.)。 《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年輕貌美、身材苗條、嚮往浪 漫愛情的艾瑪 (Emma) 嫁給了一位庸俗無趣的鄉下醫生夏爾‧包法利 (Charles Bovary)。婚後她漸漸不甘於枯燥的鄉村生活,渴望得到像 風雨雷電一樣的愛情,進入華貴的世界享受曼妙的人生。她先是認識 比她年紀輕的律師事務所書記雷昂(Leon),兩人有過短暫的浪漫接觸 以後,雷昂為了自己的前途,決定到巴黎去完成學業。雷昂離去,艾 瑪在偶然的機會下又認識了一位情場老手羅多夫 (Rodolph),羅多夫 見了年輕迷人的艾瑪就下定決心要得到她,意亂情迷的艾瑪終於在羅 多夫的精心設計之下紅杏出牆,「盡情徜徉在激情、狂喜、迷夢之中」 。可惜好景不常,就在艾瑪天真地想要和情郎遠走高飛的時候,老謀 深算的羅多夫突然厭倦這段愛情,他根本就沒想要負任何責任,於是 留了一封信給艾瑪,自己從這場愛情遊戲中臨陣脫逃。傷心欲絕的艾 瑪生了一場大病,慢慢才恢復了平靜的生活。為了對她的健康有所助 益,夏爾決定帶艾瑪到盧昂 (Rouen)的劇院觀賞一場精采的歌劇,結 果在劇院裡艾瑪又碰巧遇到先前到巴黎唸書的雷昂。很快地兩人舊情 復燃,艾瑪想盡各種辦法與小情郎在異地會面纏綿,經歷過愛戀風暴 的艾瑪生活裡什麼都不重要,唯一的依歸就是愛情。這個時候,厄運 也悄悄臨頭。原來每次陷入熱戀的艾瑪為了討好情人或是持續姦情都 需要大筆額外的開銷與借支,入不敷出以後,狡猾的服飾商洛勒 (Lheureux)總是掩飾真相讓她先享受後付款。艾瑪以債養債的結果, 積欠的數字愈算愈混亂,最後龐大的債務無法如期償還,法院判決查 封家產,慌張失措的艾瑪四處借款都沒有著落,羞愧無地自容之下服 毒自殺,過了不久她的丈夫也跟著過世,留下了獨女過著孤苦伶仃的 生活。 好奇的讀者不免要問這個故事到底有沒有現實的根據?福樓拜的說法 是:「包法利夫人完全與真實生活無關。故事純屬虛構。其中沒有我 的感情也沒有我的經驗」(There is nothing in Madame Bovary that's drawn from life. It's a complete invented story. None of my own feelings or experience are in it.)。事實上, 故事的主軸奠基於發生在 1848年一件真人實事 (有一位叫做 Delphine 的女孩在十七歲的時候嫁給了 Eugene Delamare,九年以後因為積欠 大筆債務而服毒自殺),而書中一些人物以及專業知識的展現都來自於 他自己的經驗與研究殆無疑義。福樓拜的父親是在盧昂執業著名的外 科醫生 (書中的醫師、藥房老闆都是重要人物,又多次出現與醫學或 藥學有關的場景),他自己曾經在巴黎研讀法律而後因故中輟學業 (雷昂是律師事務所書記,故事最後查封財產的司法程序也有所本)。 時值十九世紀中葉科學新知日新月異的時代,書中可以看出他對許多 新興科目都有涉獵,為了充分了解砒霜在人身上發揮的作用,他甚至 可以花好幾個星期研讀相關的資料。另外,他寫作的時候好似將自己 融入作品中 (act out),特別是在揣摩男女激烈愛情以及書信相思方 面,研究者發現他在開始寫這本書以前和巴黎的詩人情婦 Louise Colet 回復曖昧關係並非巧合。 在公開場合中,福樓拜盡量讓他自己和整本小說保持相當的距離,但 是當有人追問現實生活中是否真有包法利夫人,他又說了一句耐人尋 味的名言:「包法利夫人就是我」(Madame Bovary, c'est moi.)。這 句話很難從字面上解讀 (他不是小資產階級、厭惡資產階級生活、更 不是女人),研究福樓拜及其作品的人認為要從深一層的心理狀態才能 掌握他的真義:「以他對理想主義的夢幻愛戀、他對日常生活的挑剔 與排斥、加上他的了無生趣,他就是艾瑪‧包法利」 (In his dream love of idealism, his fastidious rejection of everyday, and his desparate unhappiness, he is Emma Bovary.) In a sense, Emma's dreaminess is not so very different from Flaubert's own. 即使如此,隨著讀者個人不同的感受,關於包法利夫人的角色仍然是 眾說紛紜。福樓拜的小說因為牽涉到滿足個人情慾而受到法國政府起 訴,有的人因此認為包法利夫人對浪漫愛情的渴望以及不顧一切衝破 社會禁忌的行為可以和女性主義的特徵 (女性自覺、自信、自我實現 等等) 聯結在一起。但是也有些人讀過小說以後發現故事中的女主角 根本沒有深度可言,作者只是把性愛和女性的解放畫上等號,這對女 性是侮辱而非奉承。在故事裡,女主角只有浪漫沒有大腦,不但在感 情上反覆吃了男人的虧,最後還因為拜物不懂理財的結果導致自殺身 亡的命運,因此很多人覺得作者根本不了解女性甚至是仇恨女性,從 這個角度看來,包法利夫人以及圍繞在他身邊發展的通姦故事除了陳 腐 (triteness) 以外別無可取。 關於上面這個重要的爭論,深思熟慮的讀者或許可以從思想史的制高 點來衡量作品的意圖與成就。十八世紀歐洲重視科學理性的風氣到了 十九世紀漸漸引發了浪漫主義 (Romanticism) 的反動,相對於獨尊 「理性」的啟蒙思潮,浪漫主義時代認為人類是受激情所推動 (human beings are moved by passion),思想或理智都是慾望的工具 (Thought or "reason" is the instrument of desires.),心與智 (heart and mind) 的辯證衝突關係至此進入一個新階段。包法利夫人 在讀者腦海裡十足是一個不停矛盾衝突的女人,「她的行為舉止是那 麼地變化多端,弄得別人根本就分不清楚她這個人究竟是自私自利還 是慈悲寬容,是墮落敗壞還是崇高有德」(第二部第十四章),在心靈 深處,「她在乎的一切,都得要有意義可言,也就是說必須讓她從中 有所領略,若是不能讓她的心靈感到安慰,那麼就是無用的廢物」 (第一部第六章)。這些都沒有太大的問題,問題出在當她順從內在的 慾望縱情享受愛情並沒有注意到自己已經掉入比通姦更險惡的陷阱, 因此至終她並不是因為肉體出軌受到譴責才自我了斷,而是毀於「計 算」的智障。福樓拜筆下的艾瑪可以說是浪漫主義的一個悲劇人物, 包法利夫人的悲劇在於她實踐了半調子的浪漫主義,但是忽略了浪漫 主義的真諦:心與智的結合才是道德、社會、科學前進的動力,也因 此她為混亂的人生付出了代價。從這點來看,無論是同情或是譏諷 包法利夫人,福樓拜都帶給讀者既深刻又有趣的啟發。 除了男女愛情故事以外,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小說中的陪襯情節 (subplot) 也有很多寶藏。照福樓拜自己的說法:「我想要寫一本什 麼都沒說的書」 (What I would like to do is to write a book about nothing.),這顯然和事實出入很大。雖然他重視的是作品的 感覺:「我對小說中的故事情節沒有興趣。當我寫小說的時候,我心 中表現的是一種顏色,一個形狀」(The story of plot of a novel is of no interest to me. When I write a novel I have in mind rendering a color, a shape.),但是故事的推移順序、人物心理的 刻劃、記憶與情感的揮灑,處處顯露出作者匠心獨到之處。不僅如此 ,作者的隱喻還巧妙地夾帶在人名裡。藥局老闆 Homais (法文裡有 "未來人" 的意味) 以及服飾商人洛勒 Lheureux (法文裡 heureux 是“快樂”的意思),是最值得細讀的人物。Homais 時常發表長篇大 論,在這本對話精簡的小說中顯然是個例外,他對現代科學知識的熱 愛以及對宗教偽善的嘲諷相當程度代表十八世紀末法國思想家福爾泰 (Voltaire)、盧梭以及迪德羅 (Denis Diderot) 進步觀念的延續。 另一方面,洛勒這個看準並利用人性弱點的生意人代表了新興市場 經濟資產階級的毒藥,在人們只顧著追求物質享受的時候,一個不注 意就上了「快樂」的當,走上一條不歸路。 福樓拜的寫作技巧、對文學藝術的全神灌注、無止盡修改、研究的態度 一直影響很多各國的作家。他自己說:「藝術家的作品必須像神創造萬 物一樣...到處都應該感覺得到他,但是哪裡也看不到他」 (An artist must be in his work like God in creation... He should be everywhere felt, but nowhere seen.)。這樣一本集想像力 (imagination)、寫作技巧 (craftmanship) 以及思維知性 (intellect) 於一體的小說絕非隨機編織的故事,更不是什麼都沒說的小說。福樓拜 從沒有一天想過除了作家以外的職業,《包法利夫人》不但處處展現他 自己對藝術、文學、歷史的造詣,也對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經濟、政治 、宗教的衝突與變化加了理性論述或是嘲諷戲弄的註腳。篇幅並不長的 這本小說以人類情感與理智衝突為主軸,輔以心理分析與記憶的要素 (這點讓人聯想起 Virginia Woolf 的 "To the Lighthouse"),同時又 紀錄/摘要了一段社會經濟史,因此才能從陳腐的通姦/男女情慾小說 變成繼巴爾札克 (Balzac) 之後新一代法國小說經典之作。福樓拜在書 中曾經寫道:「終歸說來,沒有任何人能透過語言將自己的需求、思維 以及悲傷精準地表達出來」(第二部第十二章)。雖然他並不相信人的語 言,但是他所寫的小說卻正印證了語言文字的功用與魔力,這一點在讀 者的心裡倒是毫無隱蔽的。 -- Do not read as children do to enjoy themselves, or, as the ambitious do to educate themselves. No, read to live. -- Gustave Flauber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1.156.160.110

11/17 19:48, , 1F
推推推~~~
11/17 19:48, 1F

11/17 22:06, , 2F
y大這篇寫得真好呀.....:)
11/17 22:06, 2F

11/18 11:21, , 3F
嗯 很有見解 ^^"
11/18 11:21, 3F

11/18 12:03, , 4F
推一個~
11/18 12:03, 4F

11/20 03:14, , 5F
補推~~不過私以為倒數一兩句,寫得太過了...
11/20 03:14, 5F

11/20 07:40, , 6F
把「讀者」改成「福樓拜粉絲」你覺得如何?
11/20 07:40, 6F

11/20 10:47, , 7F
非也非也 是否為粉絲對作家來說並不忒重要
11/20 10:47, 7F
※ 編輯: ycjjen 來自: 141.156.166.106 (11/20 11:37)
文章代碼(AID): #13UuGWZ4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