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 手掌骨折 上鋼釘但散開 第八周 續觀察

看板ask作者 (謝謝妳 40D)時間7年前 (2016/11/22 21:53), 7年前編輯推噓4(4016)
留言20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請問我該怎麼辦? 遭逢車禍 左手掌拇指掌骨 破裂骨折 http://imgur.com/CRk4ZlK
開完刀後 大概呈左圖的樣貌(已經忘了 x光片我也看不太懂)(ps有上鋼釘 忘了畫) 第四周回診 發現變成右圖的樣子且沒有復原生長的狀況..... 醫師說 是真的太碎了 所以又散開了....直接加壓推回去 然後再觀察兩周 便把右邊的散骨用力推上.......... 左邊的大塊 無作為 第六周 醫師的說法是 有在生長了 再觀察兩周 第八周 (我剛到家) 醫師說 右邊長出來了 (如圖 就是空隙都被填補了) 左邊還是散的 再觀察兩周 ================================================== 剛剛跟朋友講 朋友說 :你這樣骨頭長回來也不會到原來的位置了吧?! 要不要換個醫師? 小弟os: 第四周聽說骨頭是散開的 以為可能會再開第二次? 結果只是無盡的觀察再觀察...... Question 小弟在榮總看診的 應該換醫師嗎? 請問有推薦的醫師嗎? 台大榮總振興 都可以 ps 今天的醫囑是 回去要做運動 折手指等等 (所以我現在是上鋼釘且要折手指的狀態 這到底怎麼做阿?..醫師有教啦 只是覺得麻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0.31.10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sk/M.1479822831.A.49E.html

11/22 23:24, , 1F
建議閣下還是聽從醫生的建議吧 榮總算不錯的耶
11/22 23:24, 1F

11/22 23:29, , 2F
朋友是醫生的話 可以聽朋友說 不是的話聽醫生說
11/22 23:29, 2F

11/22 23:51, , 3F
骨折後本來就不會長得跟原來一樣
11/22 23:51, 3F

11/23 03:12, , 4F
骨折讓他自然長會更堅固
11/23 03:12, 4F

11/23 05:56, , 5F
每天三粒水煮蛋,排骨沒必要
11/23 05:56, 5F

11/23 05:58, , 6F
榮總用的黑白螢幕比較好喔,有些醫院直接用一般彩色螢幕
11/23 05:58, 6F

11/23 05:59, , 7F
看X光片會比較不清楚
11/23 05:59, 7F

11/23 08:29, , 8F
你可以先去看別的醫生 再來比較雙方治療方針
11/23 08:29, 8F

11/23 08:30, , 9F
沒有說換醫生就回不去了 也可以先聽聽說法
11/23 08:30, 9F

11/23 09:14, , 10F
你如果因為不懂而對醫師說詞有疑慮,應該是:
11/23 09:14, 10F

11/23 09:15, , 11F
1.把你的疑慮提出來問醫師
11/23 09:15, 11F

11/23 09:15, , 12F
2.諮詢其他專業醫師
11/23 09:15, 12F

11/23 09:16, , 13F
你朋友是苦讀多年+實務經驗多年的主治醫師,並且看過你
11/23 09:16, 13F

11/23 09:17, , 14F
的病歷、X光片嗎?
11/23 09:17, 14F

11/23 09:17, , 15F
如果不是的話,你到底是憑藉什麼理由覺得他會比醫師還要
11/23 09:17, 15F

11/23 09:17, , 16F
專業?
11/23 09:17, 16F

11/23 09:18, , 17F
另外你最後一行為什麼如此矛盾,你就說醫師有教了,
11/23 09:18, 17F
最後一句如此矛盾是因為 我現在手掌插著鋼釘 外頭包著石膏 卻要活動指關節復健 http://imgur.com/6CpGAh2
右邊是我粉碎的拇指掌骨+鋼釘 然後手上有三根鋼釘突出我的皮膚表面 然後我要在這種情形下 做拇指兩個指關節的凹折復健 肌腱韌帶的疼痛是一回事 但是拉扯到皮膚上的鋼釘所穿刺出來的洞 根本超麻煩阿!

11/23 09:18, , 18F
還要問一句「這到底怎麼做」,還說覺得麻煩...
11/23 09:18, 18F

11/23 09:19, , 19F
受傷麻煩不想復健很OK啊,反正頂多好不了/好很慢/後遺症
11/23 09:19, 19F

11/23 09:19, , 20F
而已,身體是自己的,你有自主權,加油!
11/23 09:19, 20F
※ 編輯: GF (118.160.31.104), 11/23/2016 15:49:03
文章代碼(AID): #1OD4tlIU (a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