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認識、理解、對話 「藝」起改變社區(關於永豐演講)

看板againstDams作者 (因為風的緣故)時間14年前 (2010/05/22 14:4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認識、理解、對話 「藝」起改變社區 2010/05/22 生命力新聞網 http://0rz.tw/J01sU 【記者顏辰州/台北報導】「有人說過,最精采的藝術創作就是改變社會的過程。」四月 廿二日在世新大學的講座中,詩人、作詞人鍾永豐說。二○○八年鍾永豐在任嘉義縣政府 文化處長時,曾舉辦讓藝術家進入社區的長期活動。透過他親身的參與,來協助社區的營 造,他認為,藝術品不一定是要有實質作品的產出,而可以是一個改變社區的歷程。 過去有人在一九九九年的鹿港之心活動,也是請藝術家進入社區,鍾永豐表示,那次台北 的藝術家被居民羞辱的趕出來,居民也覺得被羞辱,因為藝術家不知道在社區運動中扮演 什麼角色,「甚至在媽祖頭上畫錢」。這樣有意的讓藝術家進入社區,但一些環節沒有處 理好,導致雙方都覺得被羞辱。 鍾永豐在嘉義縣的茶村舉辦茶會環境藝術行動的活動,試圖讓藝術家進入社區,在茶村的 工作坊進行藝術創作,希望能再生產都市的文化及美學。例如鼓勵茶農把當地的花布、草 蓆,加上一些茶枝,就可以做成茶蓆,不用到都市買,讓茶商或要買茶的人坐下來談。 甚至有人用裁縫機做成茶蓆的一部分,鍾永豐鼓勵他們把家裡具有記憶象徵的東西搬出來 ,讓農民開始理解新的價值,雖然有些不符合現代化價值,例如擺鋤頭在茶蓆旁來講述他 們的農業史、生活史,茶蓆就是個連結的媒介。鍾永豐強調:「讓茶農知道消費者看茶的 方式,直接對話。」 鍾永豐說,藝術家進入社區必須有在地組織者做好評估,思考組織遇到的困境,而組織工 作者也要協助藝術家認識、分析運動的地點。他表示,當時他要求安排藝術家的生活、吃 、住,而且讓他們認識社區的發展過程,研究進入社區的必要性跟可能性,否則藝術創作 可能只是藝術家個人的創作產出,居民不會買帳。 透過藝術家與居民的相互認識、對話的過程,相互理解,鍾永豐表示,這會產生永遠無法 想像的效果,這樣的過程比藝術家做什麼東西還重要,也才能確定社區的主體性。他強調 ,挑選組織者跟藝術家非常重要,並且要經過不斷的相互提問。 鍾永豐是高雄縣美濃人,大學畢業後回到故鄉發揚客家文化,投入環保運動、社會運動, 並且曾加入反水庫的抗爭,籌組美濃愛鄉協進會,來關心家鄉的農業、文化等,協助社區 的發展,還為了幫助外籍配偶,到印尼當地去考察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助理教授蔡 培慧說:「鍾永豐非常適合來講農村美學的主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7.68.185
文章代碼(AID): #1BztuH8M (againstD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