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搶救菸樓地景 尋回美濃原味

看板againstDams作者 (東清村三號)時間17年前 (2007/06/04 10:2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中國時報 2007.06.04  搶救菸樓地景 尋回美濃原味 調查採訪:何榮幸、何博文、高有智、曾薏蘋、林諭林、林修卉、姚盈如 美濃車站附近的舊菸葉輔導站,一群外地來的研究生正和當地社區營造工作者聚 精會神討論客家文化延續策略與方案,一旁的南洋姊妹會辦公室,幾位外籍配偶聚在 一起閒話家常,小孩就在花園中四處奔跑。 這是美濃第一個菸葉輔導站,昔日菸農抱著大把菸葉繳收的繁華榮景不再,菸酒 專賣的時代早已遠去,八個輔導站一一凋零,僅存六個輔導站卻成為文化工作者和國 有財產局角力拉扯的對象。 除了輔導站凋零破敗,「菸城」美濃昔日最常見的菸樓地景,更隨著菸草產業沒 落,迅速消失淡出人們的回憶。 ●社區運動 喚起集體共識 根據學者統計,民國六十七年時,美濃菸樓曾經多達一八一四棟,九十三年田野 普查時,完整的菸樓只剩四二一棟,部分拆除或損毀的有四○二棟,九九一棟完全拆 除或改建為其他用途,菸樓消失比率超過七成。 長期參與社區運動的旗美社大主任鍾鐵民感嘆說,美濃的菸樓地景都在消逝中, 尤其夥房、菸樓和檳榔樹構成的特殊文化地景,如今卻被洋房高樓取代,美濃失去了 原有的風味。 他強調,「美濃很多屋子都面臨不用、不賣也不租的問題,反而造成閒置破敗」 ,由於許多房舍涉及家族產權問題,造成再生與活化文化空間的瓶頸。保存地景需要 居民的集體共識,這也需要文化工作者說服和啟蒙,如果能以集村方式,才能保存完 整地景。 美濃社區運動者嘗試各種菸業文化保存策略,返鄉青年鍾永豐等人在民國八十一 年成立「第七小組工作站」,推動菸作勞動經驗的反思與創造,當地青年鍾建志嘗試 以菸樓規畫為陶藝館,交工樂隊也在當地成立菸樓錄音室,甚至參與修繕菸樓,試圖 成立菸樓教育館。 文化游擊戰的嘗試行動,喚起美濃居民思考搶救菸業文化的重要性,美濃愛鄉協 進會也曾利用美濃輔導站,在九十二年舉辦為期一個月「美濃菸葉紀」,透過文化展 演等活動,希望為美濃保留菸業文化,刺激社區思考文化空間保存的想像,甚至評估 成立菸業博物館的可能性。 ●活化空間 去博物館迷思 不過,社區工作者也意識到,如果失去菸草產業連結,櫥窗式的博物館形式只是 保存死去的文化,反而更容易成為地方負擔。 美濃輔導站重新開創另一種空間利用的可能性,輔導站起初是菸農出錢購地興建 ,後來成為國有財產地,當地原本希望能公告古蹟,最後還是功虧一簣,因而荒廢閒 置,淪為吸毒者和流浪漢盤據的基地。 在社區工作者搶救後,如今已有三個民間團體進駐,包括泰安社區發展協會、死 田螺(客語志同道合者)文化工作室、南洋台灣姊妹會,成為當地重要社福核心,也 是當地居民的社區活動中心。 美濃愛鄉協進會前總幹事溫仲良反省指出,主流觀點總以為要成立地方博物館, 然而,地方文化團體經營能力薄弱,除非政府願意不斷補助,否則最後不是賣空間成 為「商場」,要不然,就是變成「蚊子館」。如今農村破敗,社福需求增加,讓輔導 站連結到社福體系更是一種活用。 「我們是違法使用,卻也是為了保存這座輔導站!」溫仲良說,輔導站接近美濃 核心區,市價超過二億元,他們雖然違法使用,但也是公益使用,要不然輔導站早就 被拍賣掉了,又將成為美濃消失的菸業文化地景之一。 ●輔導產業 勝過保留菸樓 不僅美濃人的努力,台中縣文化局也曾利用「太平買菸場」規畫「菸仔場懷舊與 再生」的文化活動,花蓮縣鳳林鎮的客家文物館,還特地設置「菸樓涼亭」,讓菸樓 地景不至於消失在人們的記憶。 除了文化團體的努力,不少具有保存客家文化意識的年輕人,也加入更多嘗試的 可能性,近來也出現菸樓民宿、菸樓咖啡廳等轉型觀光產業的發展。 「菸樓陶藝館」主人鍾建志以窯燒陶器創作維生,他曾利用家族菸樓作為展演空 間,如今構思要自蓋菸樓,提供餐飲、展示和教育用途,在一片拆毀菸樓的風潮中成 為另類的選擇。 不過,鍾建志感嘆說,政府花錢去修繕菸樓,畢竟只能保存一時回憶,無法讓這 些空間活化,最重要還是得從輔助產業做起,「沒有帶動地方產業支撐,保留菸樓都 只是一時,這樣花錢沒有意義。」 美濃社造界近來醞釀推動「屏北平原菸業生態博物館」,菸業文化研究者洪馨蘭 說,保存菸業文化不只是保存菸樓等建築物,否則就容易變成菸業回憶的標示館,重 點在於保存整個產業的勞動記憶。 ●腳步遲疑 恐成歷史追憶 她強調,雖然菸業逐漸沒落,政府可以思考保存部分菸田,結合屏北平原過去留 下的菸業文化空間,包括美濃菸田、菸樓、輔導站、屏東菸葉廠、內埔菸廠等,串成 一條線。 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同意生態博物館的保存文化模式,他也說,政府不可能保存所 有菸樓,但對於具有歷史價值、地景價值的菸樓,確實需要搶救,政府也會朝向聚落 群、指標性的保存。 李永得也思考說,如果能夠保存部分菸田,甚至政府出錢雇工繼續耕作,繼續延 續小規模的菸草產業,打造類似歐洲生態博物館的模式,這是展演活的文化,不是複 製「小人國」的標示館。 民間和官方逐漸建立保存和搶救菸業文化的策略與共識,然而,這樣的腳步若再 有遲延,最後留下恐怕只是歷史的見證和追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70.154.49
文章代碼(AID): #16OtTyQs (againstD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