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從《身體都知道》讀吉本芭娜娜

看板Yoshimoto作者 (解夢者)時間18年前 (2006/06/21 05:21),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從《身體都知道》讀吉本芭娜娜 書名:身體都知道 作者:吉本芭娜娜 譯者:陳寶蓮 出版:時報 「吉本芭娜娜的書名取得好《身體都知道》。是的,身體都知道, 身體是最精準的卜算師,寒暑燥濕的過與不及卜現了疾病與死亡, 每個感受都是預警,都是預言,每一時刻,千百種預言在你身上小 規模地發生,可是我們太粗糙,不願諦聽,也聽不懂皮囊語言。」 ──李欣倫《有病》 在面對台大的校園書房,母親說要買書給我,自從發現我每個星期四 是一週以來最有空的時段,她總是在星期一便開始邀約,到窮追猛打 的地步。那時,我買的就是這本書。其中〈黑鳳蝶〉裡有句話頗值得 玩味「如果他(主角的父親)是回老家吃你奶奶煮的飯,那就是有戀母 情結,是得離婚了。」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提到「父母對孩子的偏愛往往遵循著性別 吸引原則,這對喚起孩子的伊底帕斯態度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在幾 個孩子當中,父親常明顯偏愛小女兒,母親則往往溺愛兒子。」雖然 他沒有強調,但所謂的性別吸引原則,是否可當作戀子、戀女情結呢? 在一個婚姻不美滿的家庭,母親對伴侶的失望,很可能因為移情作用, 下意識想要將兒子塑造成完美情人,看著兒子逐漸長大,卻成為其他 女人的男友丈夫,婆媳問題的產生可以說是自然而然。因此以戀母情 結作為離婚藉口,實際上只是媳婦對婆婆抵抗。 除了〈黑鳳蝶〉,〈真心〉描述一個男人愛上擁有母親容貌的女孩 「他對我好親切,像?了彌補對死去母親沒有盡到的孝道。」相對來 說,描寫喪母之情的〈花與暴風雨〉則表現比較隱晦「那時,我真 的,真的頭一次領悟到。這個孩子已經沒有了母親。」此時,男人 孤零零坐在淹了水的床上。這兩篇文章同樣也是以戀母情結為主題, 惟前者尋求的是一種替代。 「由於生物學上有避免同種繁殖的傾向,所以人們在心理上對亂倫 有種天生的恐懼。」這段話佛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論》提出並加 以否認,他說:「人類的第一個選擇對象往往屬於亂倫範圍,就男 性而言,其選擇的對象就是母親和姊妹;要阻止的種固執而幼稚的 傾向實現,就需嚴厲禁止。」人類禁止亂倫所創造的宗教戒律與道 德規範,似乎是自欺欺人。想必佛洛伊德就是點明了這一點,才會 造成舉世恐慌。習慣上把一切不好解釋的,通通推給宗教道德的人 類,一時之間手足無措。 可惜的是,吉本討論戀母情結時,只是單方面描繪兒子對母情難分 難解的情意,卻忽略了相對的戀子情結,從而書寫母親對兒子萌發 的愛戀。身為一個女人,她抓到了男人的弱點,即對母愛的不可抗 拒,但漠視了母愛本身也有變質的可能,這是出於性別上的盲點嗎? 換個角度想,也許從戀母情結中,讓女性得以抵銷自己的戀子情結。 閱讀本書時,大概受到封面副標影響:繼《廚房》之後,吉本芭娜娜 以中年心情再度討論「家庭」主題。加上習慣略過序,直接閱讀。誤 把每一則短篇小說當作主題式的日記散文閱讀,巧的是,書中的每個 主角,全都是第一人稱的「我」。儘管閱讀上覺得故事背景不連貫, 歸咎於日記散文的時空跳躍,倒也讀得津津有味。 「散文」中,吉本訴說自己的辦公室戀情、當第三者,甚至被誘拐強暴 的經驗,每每讓我膽戰心驚,懾服於她敢於書寫自我的性愛觀(後來才 發現是小說)。〈木乃伊〉的她十八、九歲就和陌生青年回家;〈真心〉 裡,指明中學一年級失去處女。讓我聯想到村上春樹《人造衛星情人》 「就算她(小菫)在高中時代有過性行為(之類)的經驗,那也不是由於性 慾或情愛,而可能是由於文學上的好奇心所引起的。」不同的作家,同 樣描寫到少女國中高中就有性經驗的事實,顯然國民生產毛額越高的社 會,其國民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就越低(也許這才是全世界國民努力提高 生產毛額的原因)。 〈沉默之聲〉同樣敘述性早熟延伸出的問題,即小孩生小孩。當主角發 現大她十五歲的姊姊其實是自己的母親時,我立刻聯想到《伊莉複製莉 伊》「複製不僅是造孽,還是亂倫──基因與感知的直系相姦。」會有 這樣的聯想,是因為在《伊》中,主角複製自己,並用自己的子宮生下 另一個自己。究竟她的小孩是要叫她姊姊,還是要叫她媽媽呢?同樣地, 從小到大親暱的姊姊,本質上老早跨越了母親的侷限,又如何正名? 「戀愛和性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但那不過是人生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沒 有的話,那又另當別論。」吉本說這話的同時,其實並未給予相對應的 祝福。〈木乃伊〉的強暴,〈真心〉外遇遭揭發,〈爸爸的味道〉辦公 室戀人喜新厭舊,〈隨緣〉無愛的性,這些篇章總是在結束中療傷,未 嘗見到故事中任何一場愛情過渡到婚姻之中。是否吉本想要表現:在性 開放的社會風氣下,女性成了愛情中的弱勢? 如同〈爸爸的味道〉「和爸爸一起生活後,我確信,家這東西是男人和 女人努力分擔任務才能運作的。」婚姻是本書所探討的主題之一。吉本 同意家庭必須由夫妻雙方組成,不過她質疑這種家庭會流於形式。除了 上述引用的篇章探討夫妻分居,〈船〉是講夫妻離婚,〈黑鳳蝶〉則描 述妻子外遇。在在述說著婚姻危機。 今年(2005)廣電系畢業展,有一部電影描寫男同志的三角戀情,評論人 認為同性戀應該摸索出屬於自己的愛情觀,而不是模仿異性戀一夫一妻 制的神話。我想這句話可以這麼解釋:同性戀的愛情模式原本就和異性 戀不同,但基於文化弱勢,同性戀卻時常依附異性戀的戀愛模式發展, 這是一項沒有自覺的舉動。 究竟一夫一妻制是不是神話呢?本書,吉本保護著她的主角免於碰觸婚 姻這個議題,應該是出自對婚姻的不信任。可是提到家庭,又覺得必須 有爸爸媽媽才會完整和諧。不被信任的婚姻又如何有和諧的家庭呢?基 於這種矛盾,使得吉本筆下盡是破碎的家庭。生為女人的吉本又是怎樣 看待自己在家庭裡的角色?她似乎不願成為一個妻子母親,只是隱身為 某人的女兒優游於小說之間。 一夫一妻制最教人不放心的是契約的束縛。《卡夫卡傳》說:「婚姻是 一種模範的契約,沒有別的契約能像婚姻那樣使我們受到巨大的約束, 而我們只有像奴隸那樣才能進入上帝子民的自由境界──是的,女人與 有限處在危險的親密關係之中。的確,有限就是危險,因為沒有比束縛 於威脅大的威脅了。但是正是在這種危險之中鍛鍊出我們對於拯救的希 望,因為只有通過有限得到實現,我們人類的道路才能通向無限。」可 是有多少夫妻能通過這種有限的威脅呢? 根據《現代心理學》裡的「適度興奮論」(分析人類行為動機的理論): 「個體在身心兩方面,各自存有自動保持適度興奮的內在傾向;缺則尋求 增高,過則尋求減少。」愛情之所以是婚姻的墳墓,一方面是由於對方原 形畢露,另方面也是由於封閉的婚姻關係,阻斷雙方向外學習成長的機會。 《開放的婚姻》對於「封閉的婚姻」所下的定義是:扮演固定角色與過分 強調同在一起。也就是夫妻雙方受限於傳統的刻板印象,認為男主外女主 內,夫妻應該是一體的,必須無時無刻同進同出。前者是婚姻角色毫無彈 性,後者則造成相互牽絆,因此導致婚姻破碎。通常這種婚姻關係往往視 結婚證書為金科玉律,寧可有名無實,也不願走向離婚一途。 只有形式上的婚約關係,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孩子。《身體都知道》裡討 論了三種層次的形式婚姻:描述妻子外遇的〈黑鳳蝶〉,孩子因為父母劇 烈的爭吵徹夜失眠,隔天離家出走的父親,使女兒心中留下一斷不可磨滅 的陰影;形容夫妻分居生活〈爸爸的味道〉,女兒經母親同意,到父親的 小木屋居住,重新認識陌生的父親;講述離婚情境的〈船〉,年幼的女兒 被歇斯底里的母親「挾持」,與父親爭奪撫養權。 如果按照夫妻關係的緊張程度來看,最嚴重的應該是〈船〉,再來是〈黑鳳 蝶〉,最後則是〈爸爸的味道〉。吉本有意將〈船〉放在第二則小說順序, 頗有塵埃落定的感覺。未嘗沒有反映出本書封面的副標:以中年心情再度探 索「家庭」的主題,可見她認為婚姻這種制度是會隨著夫妻年齡,由年輕過 渡到中年的同時,逐漸平淡。 反觀我自己的母親陷入封閉的婚姻中無法自拔。由於我爺爺年輕時從大陸隨 國軍撤退來台與自己的父親失散,結婚生子後,其實並不知道如何成為一個 父親,應該是說,不知如何跳脫父親的刻板印象。《夢.私我的神話》提到 每一個人集體潛意識都有所謂的原型人物,像是原型的父親,可能包含權威、 果斷、負責的特質;原型的母親則是溫柔、慈愛、體貼、耐心。除了這些擁 有正面特質的原型,亦有負面的,負面的原型父親可能是殘暴、不講理、過 分苛責;負面的原型母親比較容易說明,她普遍出現於童話故事中,以女巫、 老巫婆、壞後母的形式出現。因此在沒有效仿對象的情況下,爺爺自然從集 體潛意識裡學習原型的父親形象。 就像《淺語的藝術》所說的「摔了一跤卻能坐在地上哈哈大笑的父母,教養 出來的子女如果也摔跤了,唯一的反應就是坐在地上哈哈大笑。因為他不知 道,一個人摔跤了除了哈哈大笑以外,還會有其他的反應。」繼承爺爺傳統 形象的父親,自然把母親攬入一個封閉的婚姻裡。我的母親是藝專畢業的, 雖然自從畢業後很少作畫,但我知道,她是藝術家,一個嚮往自由的藝術家。 原本依照母親的性格,她早該反對這項婚姻的,可是她有了身孕。 懷孕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事,它會改變一個女人。《身體都知道》裡有篇小 說〈小魚〉雖不是描寫孕婦心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那條魚已經不在了嗎? 不論悲傷歡喜時都在那裡成為我身體一部分的……感覺是那麼好。」藉由一 個割除胸口上像小魚的粉瘤的女子,吉本表達出女性對於身體最細膩的感受。 因此打從懷孕開始身體上越形顯著的變化,更不可能被忽視。另外在《請不要 祝我母親節快樂》這篇文章中,評論簡媜《紅嬰仔》「其陳述過程即一再的 建立、和鞏固母親的神話。整本書除了少部分提及女性的母職經驗的『窒息 感』與『疲累』之外,大多在抒發為人母『再辛苦也值得』的滿足與喜悅。」 我想,在家庭與自我間,簡媜與我母親選擇了前者。 是不是所有的女性主義者,其實是躲在存在主義背後?因為害怕被傳統家庭 淹沒,被傳統角色同質化,而展開大規模醒覺。從小我就意識到家庭是一個 可怕的地方,它囚禁了父親與母親,簡單地說,讓兩個互不相愛的人繼續生 活在同個屋簷下。隨著我的成長,約束母親的封閉婚姻開始遭受質疑,同時 進入了我童年中的戰國時代。當時我一直不明白?什麼兩個視如仇敵的人不乾 脆離婚算了,原來他們受到親朋好友關注的眼光,就算要離婚,親友也站在勸 合不勸離的立場。另方面,長久處在封閉婚姻的他們已經習慣面對唯一異性伴 侶的生活,如果要尋求另一春,又會招致他人的側目。回過頭看,之前提到性 開放的風氣,對於解放封閉的婚姻未嘗沒有助益。至少社會大眾對於離婚的觀 念不會這麼保守,保守到阻怯了實際上婚姻不美滿的家庭。 另外在面對唯一異性伴侶的家庭生活中,如果受限於封閉婚姻,而夫妻之間又 有名無實,這時候夫妻雙方可能因為移情補償作用,依循性別吸引原則轉移到 異性孩子身上。造成戀子、戀女情結,就吉本來講,她將戀子情結轉換成戀母 情結來表達。 正因目睹傳統一夫一妻制對於男女雙方的破壞力,使得我對於婚姻非常不信任。 吉本在〈木乃伊〉說「現在這種包含各式各樣事情的生活是?對正確幸福的嗎?」 我想,一但失去婚姻的形式,我只得不斷地摸索愛情的形狀。李昂在〈序〉裡提 到,問到吉本小說中一再寫到療傷這個主題時,她以一貫自然樸素說:「生命就 像是一個療傷的過程。」她聽了覺得「中年的我,突來的體悟,竟是一陣驚心。」 也許是性別的侷限或年紀的關係,我無法體會書名的寓意──身體都知道。究竟 我的不知道是否就是這本書名的意義?其實,身體都知道了。 參考書目: ○李欣倫(聯合文學)《有病》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貓頭鷹)《精神分析引論》 ○村上春樹(時報文學)《人造衛星情人》 ○夏洛特.克爾娜(商周)《伊莉複製莉伊》 ○馬克斯.布羅德(麥田)《卡夫卡傳》 ○張春興(東華書局)《現代心理學》 ○鄭慧玲(政大圖書館)《開放的婚姻》 ○史蒂文斯《夢.私我的神話》 ○林良(國語日報)《淺語的藝術》 ○(中國時報2001.05.13)《請不要祝我母親節快樂》 -- 只想解個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40.31

06/21 13:00, , 1F
06/21 13:00, 1F

06/22 12:54, , 2F
生命就像是一個療傷的過程...
06/22 12:54, 2F
文章代碼(AID): #14c6RXGl (Yoshim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