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看板YP91-312作者 (馬刺朝總冠軍邁進......)時間21年前 (2003/06/04 12:05),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後來,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業帶回來,上面有老師的批語:「我安排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 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們進入的 境界。」問兒子這批語是什麼意思。兒子說,老師沒為我們感到驕傲,但是她為我們感到 震驚。「是不是?」兒子問我。我無言以對,我覺得這孩子怎麼一下子懂了這麼多事?再一 想,也難怪,連文化的題目都敢作的孩子,還有什麼不敢斷言的事嗎? 兒子六年級快結束時,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一串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你認 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是杜魯門 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麼態度?」「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 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如果是兩年前 ,見到這種問題,我肯定會抱怨:這哪是作業,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而此時, 我已經能平心靜氣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學校和老師正式在這一個個設問之中,向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 去關注人類的命運,讓孩子們學習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 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索。看著十二歲的兒子為完成這些作業興 致勃勃地看書查資料的樣子,我不禁想起當年我學二戰史的樣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記應背 ,書中的結論明知迂腐也當成《聖經》去記,不然,怎麼通過考試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時 我在想,我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重複前人的結論往往大大多於自己的思考。而沒有自 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 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已經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電腦和微縮膠片系統查找他所需要的 各種文字和圖像資料了。有一天,我們倆為獅子和豹子覓食習性爭論起來。第二天,他就 從圖書館借來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拍攝的介紹這種動物的錄影帶,拉著我一邊看,一邊討 論。孩子面對他不懂的東西,已經知道到哪裡去尋找答案了。 兒子的變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國的小學教育。我發現,美國的小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 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 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沒有讓孩子 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 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 去肯定孩子們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 創作慾望和嘗試。 有一次,我問兒子的老師:「你們怎麼不讓孩子背記一些重要的東西呢?」老師笑著說: 「對人的創造能力來說,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裡去尋找所 需要的比它能夠記憶的多得多的知識;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造的能力 。死記硬背,就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這就是我的觀點。」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個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談話。他學的是天文學,從走進美國大學研究所的 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學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優異的成績享受系裡提供的優厚獎學金 。他曾對我說:「我覺得很奇怪,要是憑課堂上的學習成績美國人常常不是中國人的對手 ,可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題目,中國學生往往沒有美國學生那麼機靈,那麼富有 創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兩種不同的基礎教育體系所造成的人之間的差異。中 國人太習慣於在一個劃定的框子裡去伸展拳腳了,一旦失去了常規的參照,對不少中國人 來說感到的可能往往並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國的小學教育,想到那些課堂上雙手背後坐得筆直的孩子們,想到那些沉重的 課程、繁多的作業、嚴格的考試……它讓人感到一種神聖與威嚴的同時,也讓人感到巨大 的壓抑和束縛,但是多少代人都順從著它的意志,把它視為一種改變命運的出路。這是一 種文化的延續,它或許有著自身的輝煌,但是面對需要每個人發揮創造力的資訊社會,面 對明天的世界,我們又該怎樣審視這種孕育了我們自身的文明呢? ((from: MOXA)) 說到這個... 我倒是想到不少東西: 如果現在某位老師要我們做一項自由度高的作業 (ex:雞蛋飛行器) 大家應該都會吵著要老師拿 "學長的作品" 出來給大家 "參考" 吧 如果沒有前例可循,恐怕大家就會陷入不知如何是好的狀態 因為沒有前人的毛病可以挑啊... 嗯... 可能是小時候是非題作太多了 每天總是鑽牛角尖在 "一定" 與 "不可能" 的語病裡 長大後對於沒有毛病可挑的題目總是膽顫心驚 國民中學的學生,一年六次月考要考八大科目 老師說:唸書要融會貫通,才能面對千變萬化的題目啊 呵,融會貫通個屁 我就不相信課本上搞篇失戀情詩當課文 月考前,全台灣的高中生都會去試著思考愛情的真諦與分手的藝術 我也不相信月考考卷上會出現:"讀完 XX 課文後,你還相信愛情嗎" 之類的問題 同樣地,我也不相信三民主義申論題會出現: "試討論三民主義有何缺點"、"就五權分立分析當今政治亂象" 等真正融會貫通的題目 國文也不可能出現: "你認為儒家思想是否限制學生批判能力" 之類的問題 要是真的出了這種詭異的題目,學生的反應八成是: "哀呀,要寫什麼才是標準答案啊" "更,課本根本沒寫,這題是課外題吧" 因為題目上沒標註 "國立編譯館" 原版字樣 所以我不知道答案是很正常的 所以課本說:台灣於 1917 年莫名奇妙地退出聯合國 我根本不會覺得奇怪,因為我覺得奇怪的地方 考試絕對不會考 所以我不會知道: 台灣當時被阿爾巴尼亞的 "容共排蔣案" 所壓迫 老蔣知道大勢已去 但是又死賴臉不肯答應美國提出的 "兩個中國" 以及沙烏地阿拉伯提出的 "一中一台" 方案 一時耍帥的結果,就是出走聯合國 我也不會知道: 其實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原因很單純 只是因為儒家 "尊王" 觀念易於一統天下思想罷了 我也不會知道: 三民主義一味地說要 "提升人民素質,而非人口數量" 不完全正確 因為: 人口數量代表市場需求 市場需求代表外交空間 外交空間代表國力強盛 對岸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有一個笑話 (?) 裡面說的好: 亞洲的學生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的想法" 因為我不會去思考為什麼課本上會寫著 "台灣經濟起飛" 所謂我會笨笨地問:"老師,台灣為什麼沒有廠商在設計好的產品來賣啊" 因為我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會直接了當地問:"老師,你們公司是不是只收研究所的啊" 不過你不能罵我,因為我上課會發問就不錯了 其他人都還沒想到要問啥咧 XD -- 不要告訴我極限在哪 因為我會不斷挑戰顛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1.74.217.35

推 163.25.118.44 06/06, , 1F
發人深省啊
推 163.25.118.44 06/06, 1F
文章代碼(AID): #-tN0P2U (YP9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