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一貫高之事(六貫定之軍役一騎人數之事)

看板WarringState作者 (Oswyn)時間3年前 (2021/05/25 01:54), 3年前編輯推噓5(5010)
留言15則, 8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1/1
簡譯抽重點重組,詳見原文 『古事類苑 政治部七十七 下編 高 貫高』 https://shinku.nichibun.ac.jp/kojiruien/pdf/seij_4/seij_4_0076.pdf 『地方凡例録』江戸時代後期,高崎藩郡奉行大石久敬,受藩主松平輝和命令所著 ※ 高崎藩位於上野国群馬郡,譜代 7万2千石→8万2千石 一貫高之事 附 六貫定之軍役一騎人數之事 貫高出現於鐮倉後期,全國的知行領地以貫高表示始於北条時宗時代(13世紀後半) 六貫一疋。疋=匹,在此指馬匹、代表軍役1騎 田地千坪定為1貫,6千坪為6貫,此6貫之地負擔軍役一騎 6千坪=1町6反240坪(1反=360坪) 2町步=6貫(1反=300坪)※ 文中指足利尊氏公時代所改定 古時候武士的「知行」以田地之町步(面積)來分配 足利將軍家開始用幾百幾十貫來定訂家祿,直到石高的時代為止 當時民間留存的說法 百姓把(稻)苗用百目苗1貫目苗來計 苗百把植田地百坪百目千把千坪1貫目苗1萬坪10貫目苗 田1步(坪)產出籾1升,10貫=籾百石,百貫=千石 300貫知行=田地百町=籾高3千石 籾1升脫穀為精米5合(五合摺)得高1千5百石 ※ 1石=10斗=1百升=1千合;3貫=1町=10反=3千坪 御入国以來(家康移封)武蔵、相模、上野国少數沒什石高無反別的村子,貫高永高以 1貫換算高5石來計算 但是武蔵国久良岐郡杉田村貫高的換算卻是永1貫文換算高2石 又鐮倉一帶的寺社領有永高也有村高,總之貫高、永高混雜 BALABALA~搞得現在(江戸後期)誰都搞不清 『續倭漢名數 三篇 制度』福岡(黒田)藩士貝原益軒撰(1630~1714) https://shinku.nichibun.ac.jp/kojiruien/pdf/seij_4/seij_4_0077.pdf 本邦都鄙采地永樂錢貫數 畿內近国稱百貫者充千石之地 關東遠国百貫有當8百石者、有當7百石或當6百石者 蓋采地近京都及廣邑(這什?指江戸?)運送容易而穀價貴,故錢數漸多矣 采地在僻遠則運送艱難而穀價賤,故錢數漸少矣 如奧州古者以10貫充百石,今世以5貫充百石,50貫充千石 是近世河渠漸開,而舟楫之利,以濟不通之故也 ※ 不翻比較快只分段,應該滿好理解的 『農政座右』水戸藩士小宮山昌秀著(1764~1840) https://shinku.nichibun.ac.jp/kojiruien/pdf/seij_4/seij_4_0078.pdf 貫納 見『太平記』大抵10貫=百石,百貫=千石,6千坪=軍役一疋,是以一貫一疋  『暇積抄』今50石之地=10貫,又一說千石=百貫  『北越軍談』2萬貫=今20萬石  『北條五代記』永樂50貫、百貫名田=今5千石、1萬石 中略~  『編年集成 菅沼家傳』6百貫=3千石  『和漢名數』、『夏山雜談』畿內近国百貫=千石充,遠国百貫=8百石、7百石、  6百石、5百石。畿內近国運送容易八木(米)價賤,遠国運送艱難價貴 紅字的遠近價賤貴上下抵觸,感覺是上面的『續倭漢名數 三篇 制度』印反了? 所以田地1千坪=1貫 民間說法秧苗1把插1坪面積的田地,1千把苗插1千坪田地,千=貫而得之 最初是以千坪田地還是千把秧苗而來難確定,但最後兩個說法沒有差別都是千坪土地 「知行高」以「貫高」表示面積設定軍役,並可得知(平均)收穫量 「貫高制」以貫高為基礎依稅率計算年貢 「永高」則是基於「貫高制」以「永樂錢」計算代納年貢 但貫高、永高兩者皆會出現以「貫」表千的單位造成混淆 後世貫高、永高混雜,混亂到搞不清楚 而各地不等價也與距離有關 補充個日本現代種田數據 株間 每坪株數 每株穗數 每坪穗數 27 cm 40 株 30 本 ┐ 21 cm 50 株 24 本 ┼ 1200 本 18 cm 60 株 20 本 ┘ 每坪穗數 1穗籾數 成熟比率 千粒重  每坪精玄米重 反收 1200本 * 90粒 * 85% * 22g = 2000g    600kg 一株(叢)推薦2~3株秧苗、最多4 -- 人間五十年、化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 ^,,,^ 一度生を享け、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ω)\m/ NOBUMETAL DEATH!!('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5.10.24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ringState/M.1621878847.A.B6E.html ※ 補充 日本戰国及江戸時代表示知行的「貫」應該大多都是永高 『續倭漢名數』中指永樂錢貫數,『農政座右』裏也是指貫納 所以兩者裏面的貫應該都是永高的年貢高,而石高制的高是生產高 「畿內近国稱百貫者充千石之地」表示千石的地的年貢是永樂錢百貫 而遠国5百石~8百石不等的地同樣也是交永樂錢百貫

05/25 09:26, 3年前 , 1F
太專業了
05/25 09:26, 1F

05/25 11:02, 3年前 , 2F
千反田
05/25 11:02, 2F

05/25 11:20, 3年前 , 3F
看到頭暈 可能需要一個excel
05/25 11:20, 3F

05/25 11:20, 3年前 , 4F
但還是感恩整理
05/25 11:20, 4F
貫高真的就很混亂,要是再加上各地「升」的大小差異就更亂到不行 江戸時代的人都搞不清楚了XD

05/25 15:04, 3年前 , 5F
之前看到過一個命題 為什麼只有日本的封建基礎精準到糧
05/25 15:04, 5F

05/25 15:05, 3年前 , 6F
食產量上? 中國西歐都是以戶村州縣等行政區分下去的?
05/25 15:05, 6F
我想本篇中的一個點可能多少與之相關,就是「北条時宗」 為什麼「貫高」會在北条時宗的時代出現? 兩度擊退蒙古、全國總動員、御家人窮困、無地可賞,鎌倉幕府倒台的遠因 以新的貫高擠出比傳統的町步更多的汁液來應付需求 之後的石高制也是同樣的邏輯

05/25 15:26, 3年前 , 7F
這樣才榨得出更多收穫...
05/25 15:26, 7F

05/25 20:16, 3年前 , 8F
算的精,抽稅才抽得多
05/25 20:16, 8F

05/25 23:18, 3年前 , 9F
貨幣改制 重錢換劣錢 還不如榨汁簡單明瞭(X
05/25 23:18, 9F

05/27 01:41, 3年前 , 10F
專業推
05/27 01:41, 10F
如果年貢率不分遠近都是5公5民來試算的話 近国千石當百貫,表示5百石值百貫 遠国最低5百石交百貫,表示250石就值百貫 奧州古者以10貫充百石,今世以5貫充百石,50貫充千石 所以古時奧州百貫也是充千石地,5百石值百貫 江戸時代百貫充2千石,所以1千石才值百貫 所以近賤遠貴,交通方便運輸易後也變賤 江戸時代常見的貫、石高換算率為1貫=10石,但這個比率套到戰国時代應該不準? 我是這樣理解的,有其它想法嗎?

05/27 12:44, 3年前 , 11F
收支分開算嗎,有些遠地繳納實物會扣運費,給錢就方便
05/27 12:44, 11F
其實我自己也覺得有點難理解,感覺應該是市場價格導向造成的? ※ 編輯: Oswyn (114.45.75.142 臺灣), 05/27/2021 19:21:03

05/27 21:09, 3年前 , 12F
記得之前看清朝就有類似記載 運費若干要扣掉
05/27 21:09, 12F

05/27 21:10, 3年前 , 13F
米價其實也有差距 給的是米或是錢 還有名冊以哪種登記
05/27 21:10, 13F

05/27 21:11, 3年前 , 14F
遠地要交米虧運費 有時還不如給錢去當地買
05/27 21:11, 14F

05/27 21:12, 3年前 , 15F
然後日本也是一堆飛地的狀況
05/27 21:12, 15F
文章代碼(AID): #1Wg-W_jk (WarringSt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