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心得] 戰國日本與鐵砲[上]

看板WarringState作者 (找工作的企鵝)時間6年前 (2017/11/21 08:57), 編輯推噓3(301)
留言4則, 4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Warfare 看板 #1Q4oRNfa ] 作者: Nomic ((Nomis)) 看板: Warfare 標題: [心得] 戰國日本與鐵砲 時間: Tue Nov 21 03:02:44 2017 圖文網誌板:https://cimonnomis.blogspot.tw/2017/11/blog-post_21.html 有點長,所以分上下篇。 -- 戰國日本與鐵砲 一般說到日本戰國時代的作戰編制,典型的提法是以千人左右的「備」為基本單位, 其下再依兵科(兵器編裝)分為數十人為一組的鐵砲組、弓組、長柄組、騎馬隊等等;各組 由鐵砲足輕、弓足輕、長柄足輕組成,分別持用鐵砲、弓、長柄槍。這樣的概觀言而未明 的是相對於武士,足輕在戰場上的抬頭,隱而未言的是足輕作為武士階層的一份子被固化 於階級中的過程──在西方早期近代的歷史脈絡中,火繩槍之所以具有革命性,是因為它 使得騎士的地位受到平民小老百姓的挑戰 ,從而削弱了小封建領主的勢力,為專制主義( 或譯絕對主義)國家的誕生奠定基礎,從而產生歐洲的近代。如果此說成立,那麼同樣的 火繩槍卻沒有在日本引起一樣的轉化,結果產生的卻是以(仍未脫領主封建的)幕藩體制為 基礎的近代日本,產生兩者間差異的緣由頗耐人尋味。 上 :瞬發式日式火繩槍的槍機構造。下:緩燃式西式火繩槍的槍機構造。 當然,至少前提之一的「一樣的火繩槍」就是有瑕疵的──典型的西式火繩槍與日式 火繩槍有點不同,前者屬「緩燃式」,後者屬「瞬發式」:西式火繩槍的槍機構造是用來 抑制作動,扣扳機時簧片(spring)蓄積力道,鬆開時扳機自動復位;日式火繩槍則相反, 簧片從來是上緊的,扣扳機時才釋放力道、夾鉗夾著火繩彈入藥鍋內引燃火藥,將彈丸擊 發出去。這兩種擊發裝置都是在歐洲發展出來的,但在16世紀結束時,瞬發式火繩槍在歐 洲大陸幾乎完全被緩燃式給取代,主要原因有三:一,瞬發式將火繩彈入藥鍋的擊發方式 經常把火繩熄滅;二是瞬發式只有在擊發時簧片才釋放力量,長時間使用下來彈性疲乏; 三是緩燃式抑制人扣扳機的力道,而瞬發式則一觸即發,容易走火。當然,瞬發式也不是 沒有優點;比起緩燃式火繩槍,瞬發式能夠在瞄準的瞬間扣扳機擊發,而緩燃式就沒有這 種瞬間──從扣扳機到引燃火藥的間隔較長不好掌握,往往錯過目標。 換言之,歐洲採用緩燃式火繩槍,避免火繩重複熄滅、槍機過早磨耗不堪使用等弱點 ,主要的著眼點在於便利戰場上長時間連續開火、減少維修的需要。相較之下,瞬發式火 繩槍更匹配的是能夠快速解決的戰鬥──更高的命中率(也就是減少彈藥消耗),儘管耐久 度也較差。不妨這樣說:緩燃式應付的是高耗能(消耗大量火藥)的、大批士兵裝備火器的 戰場;相較之下,瞬發式卻很「精英」,要求較高(也較適合瞬發式)水平的命中率與相關 訓練,但不能太常用。 如果我們再考慮日式火繩槍實際上與同時期東南亞所流行的火繩槍形制相仿、系出同 源 ,以及與西歐一樣,中國在17世紀以後逐漸將瞬發式火繩槍(倭銃)淘汰、入清以後也 是緩燃式火繩槍(不過,並不是歐式的西洋銃,而是以魯密銃為其先驅的伊斯蘭式火繩槍 為主)大行其道的結局,這樣的對比就更有趣了。與歐洲相仿彿,中國在17世紀同樣經歷 了長時段的劇烈戰爭──從1619年開始一直持續到明亡(1644)、明與後金/清之間的戰爭 、席捲貴州、四川、雲南的奢安之變(1621-1630)、明末糜爛中原的農民起義(1627-1644) 、南明與清之間的戰爭(1644-1662)、三藩之亂(1673-1681)等等,不是全國性的動亂,就 是在局部邊區消耗國本的存亡之戰──不難理解連天烽火能製造出汰換兵器的煉蠱場。相 較之下,東南亞雖然也征戰不斷,但是戰爭的強度並不強──許多勝負往往只在領導精英 間進行,少數人之間決鬥定輸贏;由於人口稀少、人力吃緊,戰爭經常為的是擄掠人口, 當然避免無謂殺戮。 這樣的戰鬥適用怎麼樣的火繩槍,不言而喻。 不過要將日本的戰爭環境等同於東南亞還言之過早。兩者間極大的區別在於人口── 整個東南亞地區(包含整個東印度群島,以及半島上的越、泰、柬、緬等國,換言之,地 域相當於現在東南亞十國)的人口在1600年估計為2,300萬 ;而面積小得多的日本(只比越 南稍大,印尼的五分之一)在同時期的人口卻已逼近1,800萬 。日本的人口規模幾乎要與 整個東南亞(如果去掉越南的470萬人)相捋。換言之,雖然日本採用的火繩槍或許帶有精 英取向,但是人口過少──造成東南亞戰爭強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所造成的戰場環境, 在日本卻不存在。日本的狀況其實界於兩種類型之間:雖然一開始是武士的武器,但隨著 戰爭規模擴大,隨之被動員而捲進戰爭,或者主動參戰的民眾也紛紛拿起了鐵砲。從現存 戰國時代的合戰圖屏風當中便可發現這樣的趨勢:初期的合戰圖屏風當中持用鐵砲的往往 是穿盔帶甲的武士,但越到後期,僅帶著簡便的陣笠、身著皮革甚至紙製胴鎧的鐵砲足輕 越是成群結隊出現。 左:〈長篠合戦図屏風〉(局部);右:〈賤ヶ岳合戦図屏風〉 (局部);下:〈朝鮮 軍陣図屏風〉(局部) 。從盔甲來看左圖中使用鐵砲的幾乎都是武士,相對的在右圖中除 了最下方的兩名外,其他鐵砲手都不著盔;下圖中的鐵砲足輕則戴著陣笠。 而在日本境內,這個從「鐵砲侍」(侍即武士)到「鐵砲足輕」的過程也不是每個地方 都一樣;經濟活動與農業生產環境上的差異制約了不同地區的戰國大名,轉化的進度與形 式各不相同,大略可依地域區分為近畿、西國、東國、東北與九州四個部分。東北與九州 是農業生產較落後的地區,這兩個區塊的農業都離不開莊園體制:土地、種子、農具、牲 畜全都歸領主所有,而作為「生產工具」的農民定位也差不多──能夠被買賣、讓與和質 押,實質上就是農奴。以九州的肥後地區為例,一直到江戶時代初期,領主的財產帳目上 還是人畜併計,易言之,人與畜也沒有太大區別 。一方面,在農奴等同於私產的情況下 ,作為領主的武士自然不願意隨便「耗用」自己的「財富」,這與東南亞相當類似;另一 方面,由於農奴本身在經濟上沒有自立的可能,東北與九州不像農業發達的畿內地區有著 蓬勃發展的自耕農階級,大名要汲取人力,非透過地侍、土豪等在地的領主階級不可。這 也意味著在不影響農耕的情況下,在東北與九州,絕大部分被編入鐵砲部隊裡頭的只能是 武士。 一但明瞭「鐵砲侍」是東北以及九州地區鐵砲組當中的主要成員,我們對於九州、東 北大名的特殊鐵砲戰術就更多了一層理解。像是島津家的「捨て奸」戰術,要求斷後的士 兵一路上星散埋伏,在極近距離以鐵砲狙擊敵將,然後短兵相接、奮戰至死,這當中士兵 必須具備的素質──狙擊能力、短兵戰以及作戰至死的意志力,不是特別精英的人員難以 勝任,當然非武士階層莫屬。 左圖 :成書於19世紀的《武道藝術秘傳圖會》當中馬上筒的使用。江戶時代石高五 千以上的旗本除了鐵砲之外都備有手筒 ,像圖中類似17世紀歐洲的Curassier那樣使用手 槍射擊的作戰方式並非空穴來風。 而伊達家的騎馬鐵砲也該放在這樣的脈絡裡來理解:乘馬本來就是武士身分的象徵, 在馬上還是步下運用鐵砲,其實也不過就是一轉念的事;相對來說,讓足輕不但使用鐵砲 還乘馬,在觀念上遇到的阻力可就大了。伊達家是否「發明」了騎馬鐵砲,作為根據的史 料可信度有很大疑問──明白寫有「政宗の騎馬鐵砲八百挺」的記載出自於《常山紀談拾 遺》(巻之四〈一大阪下御陣真田左衛門佐幸村勇戦の事〉),該書寫就於18世紀,離實際 的人、事、時都很遠,並不十分可靠。但是,在《信長記》當中卻有長篠戰前的緒戰中, 德川家大久保忠世麾下100名騎馬鐵砲的記錄。從裝彈手(200人)徒步來看,這兩者應該也 是武士與其侍從間的關係 。 而在近畿一帶,織豐政權碰到的是另一種蓬勃發展的經濟與農作體系。戰國以前日本 的土地所有,在地域的橫向面上體現為公家、武家、寺社等等各自星羅棋布的莊園占有, 在社會面的縱向上則表現為同一塊土地上,每個權利團體各自分食其份額──交給名義上 領有、實際上並不親自管理莊園的公家、寺社的年貢;由於戰亂的關係將年貢分取一半, 交給管理莊園的守護、地頭等武家階層的「半濟」;還有在年貢之外,由本地富農(土豪 、地侍、長百姓等階層)對「小百姓」(中農、貧農)額外徵收的加地子等等,即所謂「職 」的體系,每個職位都有要求其土地分額的權利 。戰國大名各自的出身不同,既有傳統 的武家(守護、守護代)出身,也有新興的武家(國人)出身,甚至還有勢力較弱的公家(如 土佐的一条家、伊勢的北畠家)出身。戰國大名一方面必須彼此提防、在橫向上擴張領土 ,一方面得盡量壟斷自家領地內的田賦收入,也就是與國人、地侍、長百姓甚至舊時代寺 社勢力爭搶田賦的份額,或者犧牲田地上的利益作代價,爭取國人、土豪、地侍的支持。 後面這種狀況正是今川家的寫照:在1520-1569年間,今川氏進行的檢地不下66次;丈量 土地一方面當然是為徵收負稅、加強控制奠定基礎,但這66次檢地中,三分之一是為了平 息地方勢力間為了爭奪田賦份額而引起的訴訟。換言之,今川氏的統治,是藉由平衡各勢 力、仲裁換得國人、地侍階層的效忠 。 相較之下,織田家與其他許多戰國大名相仿,比起文爭,更愛武鬥──織田信長早年 的擴張經歷並不算特別出色,經略美濃就耗去了十年光陰(1556-1567)。如果他的下個目 標也是如此令人消化不良,信長恐怕很難取得比其他戰國大名更接近天下人的歷史定位。 但信長隨後擴張的方向,這個時期的近畿,卻是一個因為歷史悠久而有著複雜階級沉澱的 地方:在橫向上,除了國人、地侍之外,再沒其他地方像近畿那樣還有著大量公家、寺社 勢力的殘餘。而在縱向上,由於鍬鋤等適於深耕又便宜的農具的普及,近畿又位處交通樞 紐,市場經濟發達,近畿地方的農民有更多耕耘致富的機會、在經濟上更強大。這些上層 農民的富裕階層往往能夠團結村落挑戰領主的權威,以「地下請」的名義重新劃分各階層 應得的田賦份額,建立稱作「惣村」的村落共同體。更大的共同體聯合──多個村落甚至 城市的戰略結盟(即所謂的「一揆」)──甚至能夠乾脆的否定領主的統治權。這些一揆當 中既有純粹在地農民背景的(「土一揆」),也有借助宗教名義的,好比說以一向宗作號召 的一向一揆,或者像紀州的雜賀眾、根來寺那樣的跨村落自治同盟,甚至自治城市,好比 說從寺內町發展而來的石山本願寺,以及富裕的港市:堺。 近畿地區地方勢力盤根錯節的結果是,本地的武家勢力被層層限制住,很難產生有力 的戰國大名,實際上造成了上層統治的真空,也使得織田信長能夠乘虛而入──這些地方 自治體彼此間誰也不服、勢均力敵,但除開像本願寺那樣的頑強勢力,分散開來卻都不是 織田家的對手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3.128.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11204567.A.A64.html

11/21 08:56, 6年前 , 1F
借轉
11/21 08:56, 1F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jimmy5680 (1.171.55.252), 11/21/2017 08:57:08

11/21 14:41, 6年前 , 2F
11/21 14:41, 2F

11/21 23:29, 6年前 , 3F
11/21 23:29, 3F

11/22 00:29, 6年前 , 4F
11/22 00:29, 4F

11/22 00:59, 6年前 , 5F
11/22 00:59, 5F
文章代碼(AID): #1Q4tdcBT (WarringSt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