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吉在侵略朝鮮時的精神狀況

看板WarringState作者 (落花生爆彈)時間15年前 (2008/11/14 06:29), 編輯推噓4(4013)
留言17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引述《indept (真人)》之銘言: : 可是秀吉當家十餘年,社會已建立了相當的秩序, : 征朝諸將不滿三成的作為可以循正當的管道上訴, : 請求五大老五奉行共同評議, : 他們不循此道而片面的要追殺三成, : 已經有很高的政變的味道, : 他們先帶頭胡搞,當然日後也比較缺乏指責家康的正當性, : 再者征朝大部份的時間,秀吉的健康狀況仍不錯, : 三成再怎樣都是幕僚,一切的命令都是在秀吉的同意下發出的, : 我們也難以確定那些是秀吉真的被矇庇, : 那些是秀吉的真意, : 只是這些人要選擇不去恨秀吉, : 而把恨意投射到三成身上 因為跟原本的題目比有點離題,改個標題, 跟你講一些例子你就知道秀吉當時會不會被蒙蔽了。 當時秀吉想要打的其實是明朝, 便叫對馬宗家叫朝鮮王朝臣服讓路, 因為宗家是靠和朝鮮貿易度日的,怕激怒朝鮮, 不鳥秀吉的命令,直接就騙秀吉說朝鮮已經稱臣了, 所以秀吉很高興就出兵了, 結果日軍上岸了才發現朝鮮其實沒臣服, 而朝鮮一直到日本軍上陸了才知道日本要打過來了, 也造成了之後韓國一直很賭爛日本的原因之一。 打朝鮮有兩次,元祿和慶長, 元祿之戰停戰的原因,就是小西行長無視秀吉向明朝提出的條件, 自己跑去和明朝的使節沈惟敬共謀欺上瞞下, 結果小西跑去跟秀吉說"明朝降服了",沈惟敬也去跟明朝說"日本投降了", 就這樣元祿之役很快樂的停戰了。 之後秀吉發現自己被騙了就很生氣的發動慶長之役了。 被石田三成參的最慘的就是加藤清正, 他被秀吉叫回來隱居,未經允許不得出門, 你知道秀吉後來是怎麼原諒加藤的嗎? 伏見發生大地震,加藤無視秀吉不准出門的命令跑了出去, 第一個趕到秀吉的身邊,秀吉受到感動就原諒他了。 所以我認為在征韓期間的秀吉根本就是個容易被騙的老人了, 還沒有原則,照著自己的心情來決定國家大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8.84.91 ※ 編輯: izsoak 來自: 218.168.84.91 (11/14 06:41)

11/14 07:00, , 1F
看來古今中外的當權老人都是一個樣呢
11/14 07:00, 1F
※ 編輯: izsoak 來自: 218.168.84.91 (11/14 07:14)

11/14 07:33, , 2F
加藤也別怨,自己愛用豐臣被抓包,犯人大忌沒話好說
11/14 07:33, 2F

11/14 07:35, , 3F
被騙好幾次後還不知改進,責任到底在他自己身上還是在騙子
11/14 07:35, 3F

11/14 07:35, , 4F
身上,其實他只是單純的想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吧
11/14 07:35, 4F

11/14 07:37, , 5F
作為最高領導人,除非健康不允許他去親自處理政務,
11/14 07:37, 5F

11/14 07:39, , 6F
秀吉的責任當然比三成多,至於加藤,如樓上所說要替他辯解
11/14 07:39, 6F

11/14 07:41, , 7F
也該談談他是否真被誣告,受關門的懲處並不代表什麼
11/14 07:41, 7F

11/14 09:39, , 8F
其實三成是挺自己朋友的..看小西怎胡搞都沒事就知道勒...
11/14 09:39, 8F

11/14 10:20, , 9F
隱居真的沒什麼嗎?接下來就是清算 切肚子 全家殺光啦
11/14 10:20, 9F

11/14 10:22, , 10F
除了文祿慶長之役 應該也要參考同時發生的秀次事件
11/14 10:22, 10F

11/14 10:38, , 11F
秀次和加藤比,這也差太多了吧,秀次牽涉到繼承人之爭
11/14 10:38, 11F

11/14 14:37, , 12F
不過我有看過"曾打算下令加藤切腹"的說法,忘了出點是哪
11/14 14:37, 12F

11/14 14:37, , 13F
出典
11/14 14:37, 13F

11/16 07:28, , 14F
沒逼德川家康出兵,光派自己人去送死,這就已經不太精明了
11/16 07:28, 14F

11/16 07:33, , 15F
哪有那種留外人在國內累積實力,送自家親信上戰場的道理?
11/16 07:33, 15F

11/16 15:05, , 16F
推好文~
11/16 15:05, 16F

11/16 15:51, , 17F
萬一家康去就打了勝仗,秀吉就囧了,諸將就更敬畏家康了
11/16 15:51, 17F
文章代碼(AID): #197AfYiz (WarringState)